锦州市创建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依据《辽宁省创建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二、主要目标通过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创建活动,提升学校体育工作地位,规范体育课程设置,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改善体育场地设施,营造体育文化,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力争在3至5年内,全市30%的中小学校和20%的高中(职专、中专)达到省体育特色教育学校标准。
三、实施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
立足于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发挥传统项目优势开展创建活动。
2.适应性原则。
开展的体育活动必须适应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有利于增强体质。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
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掌握1至2项运动技术和技能。
同时要组建专业运动队,注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4.全面性原则。
摆正《体育课程标准》与特色体育项目教学的关系,坚持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防止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而造成体育课堂教学的单一化。
5.教育性原则。
坚持以育人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四、工作内容1.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认真落实课时计划,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建立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
2.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要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历史传统出发,积极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探索开发,创编体育校本教材,形成自身的体育特色。
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具有现代特点的体育项目课程。
3.认真组织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结合“2+1项目”,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形成人人都参与,班班有活动,特色鲜明的群体性体育活动方式与内容。
学生参与率要达到98%,85%以上学生在本校学段内掌握二项体育技能。
学校校长要率先垂范,全校教师的参与率要达95%以上。
4.建立体育特色项目竞赛制度,班集体竞赛项目和单项比赛每年各不少于2-3项,要形成班班搞比赛、人人有项目的氛围。
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节或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含趣味运动会),学生参赛率达到85%以上。
5.学校要建立具有所在县(市)区、所在学校的体育特色项目的代表队2至3个。
坚持常年训练,每周训练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90分钟,并要形成梯式训练结构,队员分布在各年级,在训队员不少于参加比赛需要人数的2.5倍。
积极参加省、市、县(市)区教育和体育部门组织的比赛活动,并取得相应成绩。
6. 按要求配齐体育教师。
学校体育教师占整个教师的百分比达到《管理办法》的要求。
体育教师能力素质适应体育特色教育学校工作的需要。
积极支持体育教师的学习与进修,努力提高体育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
每两年参加不少于60学时培训,校本培训坚持经常。
7.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按学校公用经费的8%专项用于日常的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有与体育特色项目相配套,能满足全校学生活动需要的,足够数量的体育场馆设施;高中要有体育馆,初中、小学要有快乐体育园地。
人均体育活动面积要达到5平方米以上。
要按《国家体育场馆器材配备目录》配齐体育器材,要有足够开展特色项目需要的相应器材。
五、组织机构建设与管理8.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指导本辖区中小学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创建,并为创建体育教育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完成创建目标,提升辖区内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9.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组织与管理制度。
学校要成立学生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生健康情况,纳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
明确责任,建立层层责任制。
校长是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要亲自抓,具体管理体育教研室(组)工作。
体育教师、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
10.学校要把创建学校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学校依照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坚持科学规范的作息时间,保证学生的睡眠和锻炼,把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身体健康,做为考核学校各部门、班级和教师的主要内容。
对不重视体育工作的不能评为先进个人和单位。
11.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组织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作用。
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并大力宣传体育育人、珍视健康、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理念。
青龙小学科技特色和体育特色建设规划方案青龙小学科技特色和体育特色建设规划方案我校是一所外地生居多的农村学校,从学校成立以来,我校一直重视学生的科技教育和体育教育。
在科技特色建设方面,我校制定了科技教育的总目标:树立科教兴校的观念,培养热爱科技对科技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研究普及科学的规律,探索发展个性的门路,争创科技教育先进学校。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制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分三步走的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第一步是(2006-2007学年)探索科技教育特点;第二步是(2007-2008学年)争创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第三步是(2008-2009学年)跻身于市一流科技教育学校行列。
科技特色建设主要具体措施:1.加强领导,建立管理网络。
一级网络:学校建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并且有教导主任、科技总辅导员、总务主任、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等组员;二级网络:包括两个方面:①由专职科学教师、电脑辅导教师组成。
②由4位科技辅导老师组成(他们分别负责电子技师、七巧板、金钥匙、科技绘画、科技模型等);三级网络:每个年级各班落实2名科技兴趣浓厚、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科技小辅导员,学校建立一支由42名学生组成的科技小辅导员队伍。
2.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为普及科技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活动中,学校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要求各学科教育活动中要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爱科学兴趣和动手、动脑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1) 每周开展兴趣活动。
一方面以班级为单位,要求学生全员参与。
针对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开展不同的科技活动。
a.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性强。
以科普故事、游戏、参观、竞赛等活动为主;b.中、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
以空模、车模、船模、建模的制作及操作比赛、出金点子、写科普小论文等活动为主。
另一方面,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一批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个性特长的科技苗子,开设了电子技师、七巧板、金钥匙、科技制作等兴趣小组。
利用周一、三、五第七节课开展活动。
辅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注意使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发展。
(2)学校坚持每年举办一届科技节,每一届科技节都有主题,有内容,有创新。
每学期围绕科技活动开展科普知识竞赛,科普知识图片展,科幻绘画,创新方案设计,科技小论文,科技小制作大奖赛等,极大的推动了学校科技特色工作的蓬勃发展。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科技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们突出这学科的科技教育,强调在重视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科学方法、实践技能、创新意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体验、创新、创造。
如开展自编科技小报,利用废料易拉罐、雪碧瓶、细铅丝,通过艺术设计,精心制作成品种多样的小制作品4.拓展科技教育的领域,广泛开展校内外科技或科普活动。
加大科学普及力度。
开展经常性的科普教育活动,如讲座、竞赛、观摩、论文研讨会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科技竞赛。
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科普宣传活动。
5.保证经费,确保科技教育顺利开展。
确保科技活动课、兴趣活动场地,活动开展必务材料、器材,保证各类竞赛器材的经费。
6.建立科技教育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科技教育活动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教师科技教育实绩作为其业务考核内容之一,职称评聘记功、表彰内容之一,学生科技活动成绩记入班级考核档案,定期表彰科技活动优秀教师和学生。
在学校体育特色建设方面,我校“以体强身,提高健康水平;以体辅德,提高道德素养;以体增智,提高文化素质;以体益美,提高审美能力;以体促教,提高教学品味”为特色建设目标,以一育促诸育,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工作。
体育特色建设主要具体措施:1.创设教育环境,体现特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学校绿化“达标”,环境整洁大方,校体育运动橱窗开辟“体育赛事”“运动常识”“卫生健康”等专栏,定期出版,展示我校体育建设全面发展的要求。
班级黑板报开设体育卫生角,让学生了解体育卫生知识。
学校及时报道体育热点赛事和运动员事迹,拓宽师生视野,振奋精神。
我校学生做到人手一件体育器材,班班有运动兴趣小组,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
2.完善体育设施,加强责任管理校园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到位,体育器材室专人负责,职责明确,器材的使用率有记载,购进器材有登记,损坏的器材及时上报。
室外的体育器材安全检查,已经纳入了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范畴之内,做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学校按照新颁布的《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要求,购置体育器材。
3.明确体育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1)实施体育课程标准。
体育课堂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建立“快乐体育教学”、“分类协作教学”“大单元教学”“校本课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使体育课有效、有趣、有乐。
(2)落实课程标准,构建体育目标体系。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主动学好运动动作。
——构建学生运动参与目标。
学好用好运动技能,安全文明愉悦身心。
——构建学生运动技能目标。
保持正确身体姿势,形成身体健康意识。
——构建学生身体健康目标。
克服困难不怕失败,自尊自信坚毅顽强。
——构建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充分发展自我意识,关爱他人学会合作。
——构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目标。
(3)巩固学生课间操质量。
要求学生每天做好沙瓶操,达到动作整齐、有力到位,每学期举行一次大课间的比赛,少先队大队部、体育组协同组织平时的课间操评比,并在学校一日常规评比栏上公布。
(4) 做好沙瓶操。
除坚持上好体育课外,课间操、眼保健操和体育活动课以外,我校让学生坚持做沙瓶操,为广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