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42250课程中文名称:动物生理学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physiology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18学分:2+0.5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先修课程: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动物生理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动物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产生机制,理解动物机体结构与机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和活动规律,理解水产动物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各器官系统、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之间相互影响关系。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生理学研究方法,掌握各种生理仪器使用技能,初步具备运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解决渔业生产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水产养殖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主要内容1.概述: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对象及方法;动物生理学研究与水产养殖的关系;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动态及其进展。
2.生理机能的调节及其控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馈控制系统;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基本要求L.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对象、方法及其研究的不同水平。
2.理解动物生理学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3.掌握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反馈控制及稳态的概念。
重点、难点1.生理功能的调节2.生理功能调节的控制及稳态的概念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6学时)主要内容L.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特点。
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兴奋的引起和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兴奋的传递。
3.骨骼肌细胞生理特性及收缩功能:肌细胞收缩机制。
基本要求1.了解肌细胞收缩机制。
2.理解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机制。
3.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重点、难点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的机制。
2.肌细胞收缩原理。
第三章神经系统(6学时)主要内容1.突触与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与反射弧;反射中枢生理(中枢兴奋传播特征,中枢抑制)。
2.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鱼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条件反射。
基本要求L.了解反射中枢生理(中枢兴奋传播特征,中枢抑制);了解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2.理解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理解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3.掌握突触传递;掌握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重点、难点1.反射中枢基本生理活动。
2.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调节功能及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第四章血液(2学时)主要内容1.概述: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化学成份;血液的理化特性。
2.血细胞:无脊椎动物的血细胞;脊椎动物血细胞及其生理特性。
3.血液凝固;血型。
基本要求1.了解血液的组成及功能;了解血细胞及其生理特性。
2.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凝固和血型。
重点、难点1.血细胞生理特性。
2.血液凝固。
第五章血液循环(6学时)主要内容1.心肌的生物电及生理特性。
2.心脏生理:心动周期;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定。
3.血管生理:血液流体力学基本知识(血流量、血流速度及血流阻力):动脉血压及其形成;微循环及组织液的生成。
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基本要求1.了解心脏的泵血功能;了解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理解微循环及组织液的生成。
3.掌握心肌的生物电及其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形成。
重点、难点L.心肌的生理特性和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2.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六章呼吸与鳔 (4学时)主要内容1.概述:呼吸的概念及呼吸过程;呼吸器官及呼吸方式:鳃的呼吸机能。
2.气体交换及气体运输:气体交换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气体运输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3.呼吸机能的调节: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影响呼吸的理化因子。
4.鳔的功能:鳔的形态、结构血管分布特点;鳔的功能。
基本要求1.了解水生动物呼吸器官及其呼吸方式;了解鳃的呼吸运动。
2.理解呼吸的调节机制3.掌握气体交换与气体运输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重点、难点L.呼吸的概念及呼吸过程,气体的交换及运输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2.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和化学性调节。
第七章消化与吸收(5学时)主要内容L.概述: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道运动及其调控;消化腺分泌及其调控;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2.口腔内消化:口腔与食道的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口腔与食道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鱼、虾、贝类口腔消化的特点。
3.胃内消化:胃内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胃内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鱼、虾、贝类胃内消化特点。
4.肠内消化:肠内机械性消化及其调节;肠内化学性消化及其调节;鱼、虾、贝类肠内消化的特点。
5.吸收:吸收的部位及机理;各种营养物质吸收;消化吸收率。
基本要求1.了解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了解水产动物口腔、胃、肠内消化的特点;了解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理解口腔内的消化;理解吸收的部位和机理。
3.掌握胃内和肠内的消化。
重点、难点1.消化过程、消化活动的调节(胃、肠消化为主)2.消化道运动形式及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第八章能量代谢及营养(自学)主要内容L.能量代谢:能量的转移、贮存和利用;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方法、标准代谢;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饲料能量在体内的演变。
2.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基本要求1.了解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2.了解鱼类耗氧率的特点及其测定方法。
重点、难点: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与方法第九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5学时)主要内容1.概述:排泄及其途径;尿的成份及其理化特性。
2.尿的形成:肾小球滤过机能;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机能;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机能;影响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3.肾脏泌尿机能的调节:肾血流量的调节;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分泌机能的调节。
4.水生动物渗透压的调节:水生动物的水环境;渗透压调节机理。
基本要求L.了解排泄及其途径;了解尿的成份及其理化特性;了解水生动物渗透压的调节。
2.理解肾泌尿机能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掌握尿的形成过程。
重点、难点:1.尿的形成过程。
2.泌尿机能的调节。
第十章内分泌(自学)主要内容1.概述:脊椎动物内分泌腺及其激素;无脊椎动物内分泌系统及激素;激素生理作用特点。
2.下丘脑和脑垂体:下丘脑、神经垂体、腺垂体。
3.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4.肾上腺:肾上腺髓质激素、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5.胰岛腺:胰岛激素的种类;胰岛素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基本要求1.了解内分泌系统在调节机体机能中的作用。
2.理解内分泌腺及其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重点、难点: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五、实践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及骨骼肌的生理特性了解离体组织器官的实验方法;理解骨骼肌的生理特性;掌握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及生理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记录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定了解离体组织器官的实验方法;理解神经干动作电位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测定的原理;掌握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方法及生理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了解在体组织器官的实验方法;理解期前收缩与代偿间隙的原理与机制;掌握心脏活动的纪录方法和生理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四)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了解离体组织器官的实验方法;理解各种理化因素对小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掌握离体小肠平滑肌活动的纪录方法和生理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五)反射时的测定和反射弧的分析了解在体组织器官的实验方法;理解反射时测定、反射弧分析的原理;掌握反射时测定、反射弧分析的方法。
(六)血液理解血液检测的基本原理;掌握鱼类的采血方法、鱼类红细胞渗透脆性测定方法和鱼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的方法。
六、有关教学环节的说明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自学为辅,并配合18学时的实验内容。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课安排六次。
本课程考试以闭卷的方式进行。
成绩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包括平时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实验课成绩等)。
七、学时分配八、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目1.温海深著. 《水产动物生理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2.林浩然著.《鱼类生理学》.第三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杨秀平著.《动物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4.桂明远著.《水产动物机能学》.北京:农业出版社,2004年5.李永才著.《比较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6.王玢著.《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谢景田著.《生理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执笔人:万军利教研室主任:靖美东教学院长(主任):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