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人体动物及生理学期末复习整理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

稳态:内环境得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得状态,泛指凡就是通过机体自身得调节机制使某个生理过程保持相对恒定得状态。

负反馈:如果信息(终产物或结果)得作用与控制信息得作用相反,使输出变量(效应器)向与原来相反得方向变化,降低这一过程得进展速度,返回预定得值(正常值),则称之~。

2、生命活动得调节特点。

(1)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得活动调节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调节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N纤维)中枢→(传入N纤维)效应器调节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某些特殊得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机体得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激素(有得就是神经调节得一个延长部分).①远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理效应。

②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液扩散达到得局部性体液调节。

③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得激素释放入血达到得体液调节。

调节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本身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得适应性反应。

调节特点: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与跨膜信号通讯细胞得跨膜物质转运形式主要可归纳为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得跨膜转运以及胞吞与胞吐三种类型。

其中重点掌握膜蛋白介导得跨膜转运.1、易化扩散: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解度甚小得物质,需在特殊膜蛋白质得“帮助”下, 由膜得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得过程。

(名解)(1)分类:①经载体得易化扩散;②经通道得易化扩散.(2)转运得物质:葡萄糖、氨基酸、K+、Na+、Ca2+等。

(3)特点:①不需另外消耗能量;②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得“帮助”;③饱与性;④转运速率更高;⑤立体构象特异性;⑥竞争性抑制.2、主动转运(重点:继发性主动转运)(1)概念:指通过细胞本身得耗能,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得转运过程。

(名解)(2)特点: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得“帮助”;③就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得。

(3)转运得物质:葡萄糖、氨基酸、K+、Na+、Ca2+等。

(4)分类:①原发性主动转运(简称:泵转运):如: Na+-K+泵、Ca2+-Mg2+泵、H+-K+泵等.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得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与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得过程。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简称:联合转运):如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

(p16)名解:指不靠直接耗能,而就是靠消耗另一物质得浓度势能而实现得主动转运.转运得物质:葡萄糖、氨基酸、Na+,、K+、Cl-、HCO3—等。

注:为什么叫继发性主动转运?(答:因为细胞膜基底面上Na+-K+泵得活动。

)(以下内容随便瞧瞧就好,不用背)一些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势梯度得跨膜转运时,所需得能量并不直接来源于ATP 得分解,而就是使用某种离子浓度梯度作为能量来源。

此种离子从浓度梯度(高能状态)到低浓度梯度(低能状态)得移动为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得主动转运提供了能量,而此种离子浓度梯度得建立则就是通过钠泵分解ATP获得得能量建立得,将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得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在原发性主动转运中,转运蛋白得变化就是通过ATP与转运蛋白磷酸化得共价连接来调节得;而在继发性主动转运中,离子与转运蛋白中得位点结合后,通过变构来调节其变化得。

(5)肾小管对Na+得重吸收、近球小管得判断,为什么就是主动重吸收?(答:因为有Na+泵得活动,造成电化学变化。

)【例题1】葡萄糖通过小肠粘膜或肾小管吸收属于—-继发主动转运.【例题2】葡萄糖进入一般细胞或红细胞属于-—易化扩散.【例题3】葡萄糖由血液进入脑细胞——易化扩散。

【例题4】氧由肺泡进入血液——单纯扩散。

第三章神经元得兴奋与传导1、名词解释。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得反应.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得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兴奋就是兴奋性得表现,兴奋性则就是兴奋得前提。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得临界刺激强度。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这一临界强度得刺激才就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阈电位:引发AP(动作电位)得临界膜电位数值。

2、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形成得机制。

(结合课件读)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膜两侧得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②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得膜。

(1) 静息电位产生得原因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形成机制: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

安静状态下膜对K+通透性大,K+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扩散,膜内得蛋白质负离子不能通过膜而被阻止在膜内,结果引起膜外正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正,膜内负电荷相对增多,电位变负,产生膜内外电位差。

这个电位差阻止K+进一步外流,当促使K+外流得浓度差与阻止K+外流得电位差这两种相互对抗得力量相等时,K +外流停止。

膜内外电位差便维持在一个稳定得状态,即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产生得机制动作电位就是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产生得一次可逆得,并且就是可传导得电位变化。

形成机制:①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使膜对Na+得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剃度及电位差内流,使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得上升支.②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K+外流,负极化形成动作电位得下降支。

③钠泵得作用,将进入膜内得Na+泵出膜外同时将膜外多余得K+泵入膜内,恢复兴奋前时离子分布得浓度。

第五章骨骼肌、心肌与平滑肌细胞生理兴奋收缩耦联:肌膜得电变化与肌节得机械缩短之间所存在得中介性过程.兴奋—收缩偶联得三个主要步骤:①肌膜电兴奋得传导;②三联管处得信息传递;③肌浆网(纵管系统)中Ca2+得释放。

Ca2+就是兴奋-收缩偶联得耦联物.第四章突触传导与突触活动得调节1、神经肌肉接头得信号传递过程。

(即涉及得机制如离子转运、离子活动等)神经肌肉接头得信号传递过程为:①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运动神经终末;②突触前膜对Ga2+通透性增加,Ga2+沿其电化学梯度内流进轴突末端;③Ga2+驱动Ach从突触囊泡中释放至突触间隙中;④Ach与终板膜上得Ach受体结合,增加了终板对Na+与K+得通透性;⑤进入终板膜得Na+得数量超过流出终板膜K+得数量,使终板膜除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⑥EPP使邻近得肌膜除极化至阀电位,引发动作电位并沿肌膜向外扩布.2、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上得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到突触后得一些化学物质。

3、人体内几种主要得神经递质.①乙酰胆碱(ACh):最早被确定得神经递质,就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得递质。

ACh就是在突触终末得胞质中由胆碱与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转移酶得催化下合成,然后贮存在突触囊泡中。

②儿茶酚胺类: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均带有儿茶酚环。

③氨基酸类:就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最广得递质,其中γ-氨基丁酸就是脑中存在最广泛得抑制性递质,脊髓中分布最广得抑制性递质就是甘氨酸。

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氨基酸神经递质(谷氨酸与天冬氨酸)与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GABA与甘氨酸).④5—羟色胺(5—HT):主要作用涉及温度得调节、感觉得感受、睡眠得发动与情绪得控制等.⑤一氧化氮:主要存在于肠神经系统抑制性运动神经元与胃肠平滑肌细胞间形成得突触处。

第六章神经系统1、名词解释.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得规律性应答反应。

反射弧:反射弧就是反射得结构基础与基本单位.一个完整得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2、脊髓对躯体运动得调节(通过牵张反射与反强张反射调节)。

①牵张反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得同一肌肉收缩得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牵张反射得意义:使肌肉保持一定得收缩状态,维持肌肉张力;维持机体得一定姿势;协调随意运动;参与呼吸调节,维持呼吸运动得频率与深度.②反牵张反射:当牵拉有神经支配得骨骼肌力量进一步加大时,可引起抑制牵张反射得反射。

特点:感受器就是腱器官。

腱器官感受得刺激:肌肉过度收缩或肌肉被过度拉长,属张力感受器。

腱器官传入神经及效应:Ib类传入纤维→中间N元兴奋→抑制前角α运动N元→防止肌肉过度收缩、功能:调节肌肉张力。

3、脊休克:(考名解)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得反射功能暂时消失得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得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与膀胱中粪、尿潴留等.特点:上述表现就是暂时得,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①恢复得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②恢复得快慢与反射弧得复杂程度有关;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得潴留变为失禁。

产生原因(机制):突然失去高位中枢得控制。

4、脑干对躯体运动得调节。

①脑干网状结构对躯体运动得调节概念:在脑干中,除了脑神经核、境界明确得一些非脑神经核团与长得上、下行纤维束以外,还能瞧到有分布相当宽广、胞体与纤维交错排列成“网状”得区域,称为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不同区域存在抑制区与易化区。

网状结构由脑干向下延伸进入脊髓,形成脑干得下行系统,即网状脊髓束,控制与影响脊髓反射,实现脑干对躯体运动得调节。

网状结构对脊髓反射活动具有抑制与易化两种作用。

②去大脑僵直概念: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全身肌紧张加强、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机制: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与易化区之间得失衡,易化区得活动明显占优势,所以牵张反射增强.5、锥体系与锥体外系.①锥体系:包括皮质脊髓束与皮质脑干束,就是由皮层运动神经元下传抵达支配肌肉得运动神经元得最直接通路。

功能:传导发动随意运动得指令;调节精细动作;保持运动协调性。

②锥体外系:锥体系之外,大脑皮质调节躯体运动得下行传导通路。

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维持平衡。

6、小脑对躯体运动得调节(重点)小脑被认为就是调节运动得重要中枢。

从机能上瞧,主要作用就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肉张力与协调随意运动,并且在技巧性运动得学习与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小脑损伤得病人,随意运动出现障碍:运动过度或不足、乏力、方向偏移与失去了运动得稳定性特别就是动作得开始、停止与改变方向更受到障碍,表现出所谓共济失调性震颤及辨距不良等症状。

根据小脑得传入传出纤维联系,可将小脑分为三个主要功能部分.(1)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功能: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

其功能与前庭器官密切相关。

临床:平衡失调综合症(身体倾斜,站立不稳,醉步;不影响随意运动)(2)脊髓小脑(小脑前叶及后叶得中间带,旧小脑)功能:调节肌张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