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苑与宛的姓氏源流与历史地理考辨

苑与宛的姓氏源流与历史地理考辨

苑与宛的姓氏源流与历史地理考辨苑、宛两姓作为读音相似的古老姓氏,从文献记载来看两者源流并不相同,从本义上来看苑义的“养禽兽之地”与宛义的“屈草自覆”有明显差别。

另从《左传》的记载来看,苑、宛家族没有姓氏互替现象,同一人物也没有苑、宛两字互替现象,这都反映出其为两个不同的姓氏。

通过历史地理的考辨,苑陵作为汉唐时的县名,其地大致在今新郑之北。

而之所以会在文献中出现苑陵、宛陵和菀陵,则因为该地最初与苑氏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所以在地理志书中写作苑陵。

但在东周时期,该地又与宛姓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文献中有时将苑陵写成宛陵,甚或中和为菀陵。

苑、宛、菀三字的变化,实际上是苑陵历史变迁的具体反映,而新郑苑陵故城则可能为苑姓祖根地。

南阳作为宛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长期的认知,但是南阳之宛,从来没有写作苑。

其与苑姓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关键词:苑;宛;姓氏祖地;历史地理苑姓与宛姓,虽然都不是中华大姓,但两者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各自的源流,有着各自的辉煌。

因此在看待苑、宛读音相似,流变重叠的问题时,必须对两者的本质问题进行梳理,从而为两者的流变,提出更为科学且符合实际的解释。

一、苑、宛两姓有各自的源头(一)苑、宛两姓来源不一苑姓的源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说法。

《通志》二十六云:“状云:‘商武丁子先受封于苑,因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二十阮载:“唐人《家谱》云:‘商武丁孙,受封于苑,因氏焉。

’”《姓觿》十三阮曰:“《姓源》:‘武丁封其支子于苑,后因氏。

’”《氏族典》四二三:“《尚友录》:‘……武丁子文封苑,因氏。

’”《姓氏寻源》亦载苑氏:“《姓纂》云:‘殷武丁子文封苑侯,其后因氏。

’”这里除个别谈到苑姓为“商武丁孙”外,一般都认为是武丁“子”或“支子”,其名字为“文”,也就是说,苑氏为黄帝、帝喾的直系后代,为子姓商王宗室之后,受封的祖地为苑,实际应该是以邑为氏。

《通志》有“苑氏亦作宛氏”的说法,《氏族典》引《尚友录》也谈到苑“亦作宛”,如是,则苑氏与宛氏的源头就应相同。

但《姓氏寻源》载有:“宛氏,伏羲师有宛华,黄帝时有宛朐,此宛姓之始。

”这说明宛氏的历史也十分悠久,而且并不与苑氏同源。

《姓觿》在谈到宛氏时,引《姓纂》云:“魏大夫食采于宛,后因氏。

”如果宛在南阳的话,则显然与魏国的疆域不合,且在战国时期已有宛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也引证《春秋左传》云:“楚大夫宛春,晋大夫宛没、齐大夫宛茂,郑大夫宛射犬,字公孙,未知熟为先后。

”实际上,在春秋时期,见诸文献的苑氏与宛氏名人,已遍布四方,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已不得而知。

不过,苑氏与宛氏来源并不一致,这也是确定无疑的。

苑和宛,在特定用法上可能读音相似,可以互换,但从姓氏中互相调换,应该是不太可能的。

(二)苑、宛本义明显不同苑,《说文解字注》云:“苑,艹,溥声。

”本义是“养禽兽”。

又曰:“《周礼·地官·囿人》注:‘囿,今之苑,是古谓之囿,汉谓之苑也。

《西都赋》上囿禁苑,《西京赋》作上林禁苑。

’”所以,苑的本义是养禽兽的地方。

《辞源》将“苑”的意思,标定为“古代养禽兽的园林”“草木茂盛貌”和“荟萃、集中之所”,应该是引申意[1]2641。

宛,《说文解字注》云:“宛,屈艹(草)自覆也。

上文曰奥,宛也,宛之引伸义也。

此曰屈艹自覆者,宛之本义也。

引伸为宛曲,宛转。

如《尔雅》:‘宛中、宛丘。

’《周礼》:‘琬圭皆宛曲之义也。

’凡状儿可见者皆曰宛然。

”宛,虽然讲的是“屈草自覆”,但与“养禽兽”显然是不一样的。

《尔雅注疏》曰:“宛,谓中央隆高也。

”《氏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

”虽然对宛的具体认识不一致,但宛的本义讲的是一种地形,当是没有疑问的。

《辞源》讲“宛”的意思,有“屈曲”和“细小”之意,还有“仿佛,好像”之意,“宛丘”就通义而讲,则是“四周高中央低平的圆形高地”[1]2641。

苑与宛,虽然读音有时通用。

但在字义上,有着较大差异,“苑”的“养禽兽之地”和“草木茂盛貌”,与“宛”的“屈草自覆”,尤其是类似于盆地形状的“四周高中央低平”的描述,显然是有明显差别的。

二、《左传》所记苑、宛名人之姓氏从不混用《左传》有数量不多,但是分布广泛的苑氏与宛氏名人事迹的记载,这对我们认识苑、宛两姓的区别,有所帮助。

(一)《左传》中的苑氏名人苑何忌。

《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侯将饮酒,遍赐大夫曰:‘二三子之教也。

’苑何忌辞曰:‘与于青之赏,必及于其罚。

在《康诰》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况在群臣,臣敢贪君赐,以干先王?’”这里的苑何忌,明显为齐国有教养的属臣,他对公孙青的态度,反映了他对事物的认知上的智慧。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十一月癸未,公子城以晋师至。

曹翰胡会晋荀吴、齐苑何忌、卫公子朝,救宋。

丙戌,于华氏战于赭丘。

”苑氏家族,可以代表齐国,成为救宋的重要力量,反映其地位非同一般。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林雍羞为颜鸣右,下,苑何忌取其耳。

颜鸣去之。

苑子之御曰:‘视下顾。

’苑子刜林雍,断其足。

錾而乘于他车以归。

”苑何忌,又称作“苑子”,而他在对待林雍的态度,反映了苑氏家族在当时的霸气。

此外,《左传》中还有苑羊牧之的记载,苑羊为复姓,为莒国大夫,其族别是另一回事。

(二)《左传》中的宛氏名人宛某。

《左传·隐公八年》:“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

”郑伯的亲信宛,笔者认为是漏字,应为宛某,其身份应为郑国大夫,与宗室关系密切。

宛春。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子犯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

’先轸曰:‘子与之,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者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

’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

曹、卫告绝于楚。

”楚国派宛春到晋军中作说客,晋国实际也依宛春的建议“一言定三国”,但却扣押宛春于卫国,从《吕氏春秋》所载宛春谏卫灵公莫挖水池之事来看,也反映了宛春是个智者。

宛茷。

《左传·成公二年》:“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这里讲的是晋齐之间著名战争鞌之战,齐顷公亲自督战,齐国大败,而位列车右的卿士宛茷,机智地掩护齐公脱逃。

宛射犬。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

郑人卜宛射犬,吉。

子大叔戒之曰:‘大国之人,不可与也。

’对曰:‘无有众寡,其上一也。

’大叔曰:‘不然,部娄无松柏。

’二子在幄,坐射犬于外,既食而后食之。

使御广车而行,己皆乘乘车,将及楚师,而后从之乘,皆踞转而鼓琴。

近,不告而驰之,皆取胄于櫜而胄,入垒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挟囚,弗待而出,皆超乘,抽弓而射。

既免,复踞转而鼓琴,曰:‘公孙!同乘,兄弟也。

胡再不谋?’对曰:‘曩者志入而已,今则怯也。

’皆笑曰:‘公孙之亟也。

”这是一段十分生动的故事,讲的是晋、楚之争,晋国为与楚单车挑战,而向郑求取御车高手,于是宛射犬应约而御,他的机智、果断,不但使晋车获胜,而且也使傲慢的晋将,无不敬佩,这里的“宛射犬”称之为公孙,值得关注。

宛没。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晋侯使魏舒,宛没逆卫侯,将使卫之与之夷仪。

寢子止其帑,以求五鹿。

”这里的宛没,应为晋侯手下的要臣。

以上春秋时的宛氏,分布于齐、楚、晋、郑诸国,其相互间的关系,值得思考。

(三)关于《左传》中苑、宛两氏关系的讨论《左传》中,有较多的苑、宛两氏的记载,其中几点非常值得关注。

一是苑氏主要分布在齐国,其称之为“苑子”,反映该家族所具有的卿士地位;而宛氏家族,来源复杂,其分住在郑、晋、楚、齐诸国,其相互间的关系还不得而知,但都机智、勇敢,往往受托于国王,肩负着特定的任务。

二是《左传》对苑、宛的使用是有明显区别的,尤其是齐国有苑、宛家族,没有姓氏互替现象,同一个人物,也没有互替现象,说明在春秋时期,相互间的姓氏使用,是严格区分的。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两者为两个姓氏。

三、苑陵、宛陵和菀陵辨析(一)苑陵是个常规的地名,汉唐时为县苑陵是汉魏时的县,《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郡有苑陵县,王莽时暂称左亭县。

《后汉书·郡国志》载河南尹有苑陵县,该县有棐林、制泽和琐侯亭。

《晋书·地理志》载荥阳郡有苑陵县。

《宋书·州郡志》载荥阳郡领九县,其中有苑陵县。

另在张家山汉简中也记载有“苑陵”,反映出苑陵的历史甚或早于汉初。

在正史中,尤其是反映行政建制的地理志书中,多以“苑陵”为标准地名,《魏书》卷八十八《良吏传》提到宋世景的事迹,也有所谓“苑陵县”,反映苑陵的写法,应该是最基本的写法。

著名的地理志书《水经注》卷二十二有多处谈到苑陵。

一是渠水,其支流:“华水又东迳棐城北,即北林亭也。

《春秋》:‘文公与郑伯宴于棐林,子家赋鸿雁者也。

’《春秋》:‘宣公元年,诸侯会于棐林以伐郑,楚救郑,遇于北林。

’服虔曰:‘北林,郑南地也。

’京相璠曰:‘今荥阳苑陵县有故林乡,在新郑北,故曰北林也。

’余按林乡故城,在新郑东如北七十许里;苑陵故城,在东南五十许里,不得在新郑北也。

”可见苑陵在新郑之北,同时棐林在苑陵县境内,也可证之于《后汉书·郡国志》。

二是役水,作为渠水的支流,“又东,役水注之。

水出苑陵县故城北,东北流迳焦城东,阳丘亭西,世谓之焦沟水”,又“渠水右与汜水合,水上承役水于苑陵县,县故郑都也。

王莽之左亭县也”。

这里提到了苑陵县和苑陵县故城,说明苑陵县治是有变化的。

三是新沟,也为渠水之分支,“渠水又东南流迳开封县,睢、涣二水出焉。

右则新沟注之,其水出逢池,池上承役水于苑陵县,别为鲁沟水,东南流迳开封县故城北”。

逢池也离苑陵县治不远,也在苑陵县的范围之内。

四是长明沟水,亦为渠水支流,“水出苑陵县故城西北,县有二城,此则西城也。

二城以东,悉多陂泽,即古制泽也。

京相璠曰:‘郑地。

’杜预曰:‘泽在荥阳苑陵县东,即《春秋》之制田也。

’故城西北平地出泉,谓之龙渊泉。

泉水流迳陵丘亭西,又西,重泉水注之。

水出城西北平地,泉涌南流,迳陵丘亭西,西南注龙渊水。

龙渊水又东南迳凡阳亭西,而南入白雁陂。

陂在长社县东北,东西七里,南北十里,在林乡之西南。

司马彪《郡国志》曰:‘苑陵有林乡亭。

’”这里也提到“苑陵县故城”,“制泽”在早期文献中也有记载。

苑陵县治确有变化。

《魏书·地形志》在“广武郡”有“苑陵县”,“二汉属河南,晋属汝阳,天平初属。

有新郑城,郑庄公庙,子产祠,苑陵城”。

这里的“汝阳”应为“荥阳”。

天平为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年号,时间为534年至537年,在此时期,不仅新郑县是属于苑陵县的一部分,苑陵县还下辖苑陵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