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ppt
元代 颁布了劝农立社条例,50家农 户为一社,社长承担“教劝本社农桑”的 任务。 农司还编辑了《农桑辑要》印发各 地,用于推广各类种植、养殖技术。
16世纪末明朝宰相徐光启写成了《农 政全书》,这是他用毕生精力对我国农业生 产政策和经验的总结,书中还介绍了西方科 技知识,是最早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的著作。 明末清初还出现了著名的推广世家—— 陈振龙一家几代为引进甘薯和在全国推广做 了不懈努力。
3.现代农业推广
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农业推广》对 现代农业推广的概念: “推广工作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 过程),然后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 确的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或信息(教育 过程)的一种过程”。 特点: 以“咨询和沟通”为主要特征
农业推广内容的演变
发展中国家农业推广的演变主要体现在推广工 作的内容上,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使 得农业推广的内容呈现由窄变宽的趋势并由此形 成不同的阶段。
在原始农业社会,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 所形成的一些技术、技艺、诀窍需要传播和扩 散,通常的方式是部落内部通过观察、模仿、 言传身教等方式世代传习,此外还可以通过部 落之间的迁移、接触和战争,相互影响、传播、 效仿的方式进行波浪式扩散。
远古时代的教稼活动
史书记载“后稷教民稼穑”的故事 直到4000年前尧舜时代原始农业传播和 扩散才由自发转为自觉的教稼活动。 周王朝继承并发展了后稷的重农思想和行政 稼穑制度,并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教 稼制度。
(3)开辟新市场; (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 (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3.创新的特性
相对优越性 一致性(兼容性) 复杂性 可试验性 可观察性
现代农业推广的功能(社会功能)
• 直接功能 • 间接功能
•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 与信息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 术水平 •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 •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 度和行为 •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 策能力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 活质量 •优化农业生态条件 •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 与政策
随着农业推广活动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一门新兴学科兴起
国外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英国的农业推广活动 美国的农业推广立法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推广活动
英国的大学推广与推广教育
19世纪40年代“大学推广”一词出现在英国;
1866年,英国剑桥、牛津大学一改贵族教育传统,主
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开始派教师到校外进行教育活动, 为那些不能进入大学的人们提供教育机会,从而创立了 推广教育。
清末民国初的农业推广活动
洋务派的良种引进活动 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改良棉花 品质以适应机器纺织工业的发展需要, 派人从美国引进陆地棉良种。 1901年张蹇又在江苏南通试种并推 广陆地棉,安徽芜湖农务局从日本引进 早稻“女郎”等。
近代农业推广机构纷纷设立
19世纪末洋务派、维新派及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等都力 办农业教育,到1909年全国办高等农学堂5所,中等农学堂 31所,初等农学堂59所,培养农业技术和推广人才。 同时,建立农业科研机构。1902年,直隶农务大学堂 建立。1906年在北京建立农事试验场,1909年在上海创建 育蚕试验场. 1909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推广农林简章22条,规定奖励 垦荒、设立农事学堂、农事试验场、农村讲习所等。 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社团,这 些社团开始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以农民为对象进行乡村社 会调查、乡村教育和农业推广。
古代的劝农官制
劝农是教稼的延续和发展,在继续保持指导稼穑之 外,更强调以行政手段劝勉农桑,以贯穿朝廷农本治国 的政策,自汉初开始采取劝农政策,并从中央到地方确 立劝农官制,历代沿袭,有些朝代还辅以民间的农师, 合力劝农。 宋太宗首创“农师制”,在全国各地设“农师”, 配合地方督导农业,指导农民务农,充分发挥民间力量 配合地方官员做好劝农工作。
农业推广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
农业推广学的性质
从农业推广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实际工作经验在其早期发 展历史上占有主要成分,在后期的发展历程中,其他社会 学科渗透又有重要贡献。尤其是20世纪行为科学的产生与 发展,对农业推广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其工作内容来讲,主要是农业信息、知识、技术和技能 的应用,应属于自然科学或农业科学。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参考书目、期刊等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高启杰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 大学出版社,2008 –农业推广学.高启杰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2003 –农业推广学. 张仲威主编.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 版社,1996 –任晋阳. 农业推广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8 –郝建平等.农业推广原理与实践. 北京:中国农业科 技出版社,1998 –《中国农技推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全国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办) –/sites/MainSite/ 中 国农技推广网
第三节 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
第一节 农业创新的采用
按照罗杰斯(Rogers)的解释,
创新的扩散是指某项创新在一 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 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 传播的过程。 农业创新扩散的一般规律是农 业推广的基本规律。
一、创新的概念 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 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传 播学角度)
汉代著名的劝农官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任命赵过为“搜粟 都蔚” (地方官名,也叫“治粟都蔚 ” 主 管农业的官员)改革和推广农业技术。 他在改“缦田法”为“代田法”的过程中, 首创了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推广程序, 是中国农业推广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推广”在农业活动中的出 现
《宋史▪食货志》:公元11世纪初期,宋真宗实行养 民政策,“推广淳化之制,而常平、惠民仓遍天下矣”, 这是“推广”一词应用于农业活动的最早记载。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推广活动内容日益丰富: 元代颁布了“劝农立社条例” 明朝开始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明末清初还出现了著名的推广世家-陈振龙一家 清代江苏织造李煦创造了试验、示范、繁育、推广一 整套良种繁育程序,是推广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873年剑桥大学正式建立“推广教学中心”并首先使
用“推广教育”一词,用来描述大学到校外进行农业教 育活动;
1945年:政府设立相应的农业咨询服务机构。
美国三位一体的合作推广体系
1862:赠地学院成立: 美国国会通过“赠地学院法”(Morrill Act)。 法案规定政府拨给 各州一定面积的土地,以拍卖的形式筹集资金,用于每州成立一所 开设农业和机械课程的州立学院,开展农村职业教育。
农业 农业 科学 技术
经营
农业 推广
管理
社会行为科学
讨论题目
• 1、如何用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理解农业 推广的属性 • 2、我谈家乡农业推广
思考题
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农业推广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美国的农业推广工作有什么特点?
第一章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第一节 农业创新的采用 第二节 农业创新的扩散
1877:建立州农业实验站
美国国会通过“实验站法”(Hatch Act)。建立由美国农业部、州 和州立大学农学院领导的州农业实验站,开展农业研究和推广活动。
1914年:建立合作推广体系
美国国会通过“农业合作推广法”(Smith-Lever Act)。规定由联 邦政府、州和县资助各州、县建立以农学院为主的教学、科研、推 广三结合的合作推广服务体系。“农业推广”和“推广教育”得到 广泛应用。
推广活动
政府推广组织,以行政命令为特征。
农业推广的概念与功能
农业推广活动时伴随着农业 生产活动的产生和演化而不断变化 的,因此,农业推广的内涵也是随 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演变的。
1.狭义农业推广
是一种种单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农业推广活动。 即把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用适当的方 法介绍给农民,让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 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我国
农业发展 农村发展
农业技术 推广
农业推广
农村推广
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
落后、欠发达地区
自给式传统农业生 产阶段 狭义推广为主
大部分中西部地区
沿海及城郊地区
传统农业与现代化 现代化、企业化、 农业相兼容阶段 商品化发展阶段 广义推广为主 现代推广为主
4.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
是运用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 式,采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 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 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 引导和帮助农民自愿作出科学决策,从而 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种专门化活动。
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
服务对象: 是人不是物,农民—农户—农民组织。 服务范围: 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综合指导。 内容:
物化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器、新 设备 等; 非物化技术:新的栽培饲养方法、新工艺、新设计、新信 息、新观念、新思想、新的操作方法等;
特征:集科技、教育、管理及生产活动于一体,具 有系统性、综合性及社会性。
绪
论
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农业推广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内容ຫໍສະໝຸດ 我国农业推广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农业社会的无意识的传播和扩散 远古时代的“教稼”活动 古代的“劝农官制” “推广”一词的出现及推广活动的发 展 近代农业推广活动 清末民国初的农业推广活动
原始农业的传播和扩散
从其工作过程及形式来看,是研究如何采用干预、试验、 示范、教育、沟通等手段来诱发农民自愿改变其行为。
农业推广学是农业推广实践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及相关 学科有关理论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和综合性 学科。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是一门重实际应用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