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从精神分析与“家庭排列组合”角度
王宇“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吗?”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如此叛逆?”
“到这个年龄,你是否也感受到父母当年是如此的辛劳?”
太阳照耀着我们,给我们以温暖和阳光,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着家庭的角色。
我们往往会痴迷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们经常也会反思,这说明了人格的动力性。
詹姆斯提出“研究异常是理解正常的最好方法”。
那么家庭对我们个体心理健康会起什么作用呢?
不论是在子宫中还是出生后,发展中的个体都是个奇迹,人的成长环境与社会、家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事实上,我们所有人几乎都在一岁左右开始学会走路,到两岁左右开始学会说话。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参与进行一些社会性游戏。
当我们长大成人时,我们都会微笑或哭泣、爱或恨,有时也会思考某一天自己将面临死亡的事实。
家庭伴随着我们的一生。
W.古德在其经典社会学著作《家庭》中称:在绝大多数部落社会,亲属关系模式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与此相反,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家庭只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一小部分。
不过,家庭在这种社会中仍处于关键地位,特别是将个人与其他社会机构联系起来。
例如在家庭内部,儿童就开始社会化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仅仅为了自身的需求;即使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城市社会中,人们有时过着隐
姓埋名、四处漂移的生活,但绝大多数人仍然与其家庭成员交往;即使那些已经获得很高社会地位的人,他们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对父母的批评仍然会感到很介意。
总之,社会是通过家庭来取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反之,家庭也只有在广大社会的支持下才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自19世纪以来,心理学得到迅猛发展。
经典的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疗法、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宁格创立的用于家庭治疗的“家庭系统排列”等,无一不阐释了家庭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决定性作用。
在这里我们就简单从精神分析与“家庭系统排列”的角度来讨论家庭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组成的类型及各成员相互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结构即人口结构和内在结构两部分。
家庭的外部结构又称家庭的人口结构或家庭的类型,可分为核心家庭、扩展家庭和其他类型家庭等。
家庭的内在结构包括权力结构、角色、沟通类型和价值观四个方面。
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于1949年进一步提出了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
如下:核心家庭,只有父母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和生活。
它有三种具体形式:仅由夫妻组成、夫妻加未婚子女(含领养子女)、仅有父或母与子女(单亲家庭)。
主干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
联合家庭,指父母(或一方)与多对已婚子女(或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包含子女已成家却不分家。
主干家庭与联合家庭又合称扩展家庭。
此外,还有其他家庭,包括无父母的未婚子女共同居住、跨代或缺代以及由实体婚姻产生的其他多人共
同组合形式。
我们讨论主要指的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
从“系统排列”角度,每个家庭都是有系统排列的。
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
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
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众多学说理论中,人格结构的发展以及性心理发展等均与家庭成长环境、家庭角色关系具有密切的关系。
在其性心理发展阶段,特别强调了父母与儿童关系对儿童个体性心理“力比多(性力)”的投注和转移具有决定的意义。
具体如:1口欲期,(在1岁内),母婴关系差,会导致安全感缺乏,也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缺乏自信及信任;母婴关系过强,会导致出现过度依赖、嫉妒等人格特征。
2肛欲期(在2-4岁),此时期逐步建立起与父母的关系,如果没有很好的满足,就会形成“肛门性格”,表现行为上过分守秩序、爱清洁、过分认真、吝啬、节俭、固执、不灵活、报复性强等,也是日后形成“强迫症”的性格基础。
3俄狄浦思期(一般在4-6岁)。
此时的儿童开始关注自己的性器官,并爱恋异性父母,具有爱恋异性父母、憎恶同性父母的心理倾向,不过恰恰是这种“焦虑”与“嫉妒”使孩子向自己同性父母认同,成为自身性别特征的发展动力。
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同性恋、易性癖、漏阴癖等4潜伏期(6-12岁),这个时期“力比多”似乎“冬眠”了,不再从自己的身上寻求快乐和满足,更多的把兴趣投向外界,逐步形成自信、自强的个性,若处理不好会出现孤僻内向、自卑的个性弱点。
5生殖期,(指12岁以后),躯体
逐渐成熟,形成以生殖器为主要来源的性快感区。
同时也形成了家庭成员之外的亲密客体关系,并逐步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形成独立的人格。
“家庭系统排列” (Systemic Contellation)隶属于现象学,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一个新的家庭治疗方法。
其强调作为社会性的生命,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些系统:他是一个家庭的成员、某个社区的居民等,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系统,由一个身心等各要素构成的系统。
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
系统排列是通过个案代表的形式呈现出当事人在系统中的状态,进而协助当事人获取系统里隐藏的资料,从而对事物有更清晰的了解,对当事人现状有所帮助。
系统排列的技巧,用在心理治疗方面,能够把一些深层的家族困扰找出和化解,称为“家庭系统排列”。
从人的发展来说,家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系统。
海宁格发现在家庭系统中,有一些隐藏着的、不易被人们意识或觉察到的动力操控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爱的序位,并不跟随社会及文化的标准或规则运行,而是在这些标准或规则之上运行。
如果我们跟随“爱的序位”和家人相处,关系会很好,大家都能够快乐和健康的成长;如果我们忽略了它,家人会受困扰,这些困扰就是“牵连”。
海宁格发现,很多人的身心问题,其实都是“牵连”造成的。
“牵连”可以说是“重复着一个之前的家族成员的命运”。
而很多“牵连”的开始,是儿童早期凭着对父母单纯的“爱”,企图接过父母的问题引起的。
用当今精神分析理念来说,是一个人没有顺利完成与父母的分离造成的。
在一个
家庭中,这种未完成的分离还可能是家族中一连串的“牵连”关系。
“牵连”会使一个家庭成员从幼年开始就产生不能理解的思想、情绪、行为以及人际关系欠佳、疾病和心理问题,并延续在其生命中。
在美国有一位印第安土著的个案,几乎用到在场的所有人:导师引导十多位学员在当事人的父和母两人之后排成两列,代表父系和母系各八代的先人,加上当事人的兄弟姊妹和有关的一些亲戚,二十多个人站满了整个圈子。
每一个代表都有各自的感受和个性表现。
印第安人怀着自从白种人登陆美洲之后所引起的仇恨、悲愤及罪疚感(对不起族人),二百年,八代的族人肩负的包袱可以想象有多重,难怪到处的土著都有酗酒和其它严重问题。
以上仅从精神分析与“家庭排列组合”角度说明了家庭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实际不论何种心理治疗学派,均无法否认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决定作用。
相信有关家庭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也将永无止境。
2012年0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