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精美器物【圣才出品】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精美器物【圣才出品】

第15章精美器物
15.1复习笔记
一、玉器
中华文明古老悠久,玉器是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

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起源有密切关系,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1.“玉器时代”
考古学界所称的“玉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才出现。

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两大玉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一是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二是南方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

2.玉和玉器的作用
玉的出现和玉器的使用,最早是符合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也给原始宗教信仰提供了很好的物质载体。

3.玉器的作用
(1)用作各种佩饰;
(2)用作部落图腾的标志,雕刻成“玉龙”、“玉凤”、“玉龟”等;
(3)随着奴隶社会的形成,又逐步用来表示等级和权力。

(4)儒学出现以后,玉被用来承载儒家的伦理道德,成为人格象征。

玉及玉器就成了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的象征,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的文化传统。

4.玉器功能的发展
(1)中国的玉器发端很早,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已经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形成了
主要的礼器。

(2)秦始皇统一后,正式确立了号令天下的凭证是“玉玺”。

“六方玉玺”成为最高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3)两汉时期,玉器在总体上逐渐失去礼仪功能,转向保护精气和防止尸身不腐的实用功能,汉代王侯大墓中接连出土的“金缕玉衣”就是突出的例证。

(4)历经唐宋至明清,玉雕工艺达到了繁盛时期,玉雕作品都是精雕细刻,活灵活现。

基本上成为艺术、财富和把玩的代名词。

5.玉器的材质
玉器的材质是玉石,国际上通称的玉石分“硬玉”和“软玉”两种。

(1)硬玉主要指翡翠;
(2)软玉包括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

我国使用软玉的历史最为悠久,历代雕刻的玉器基本上属于软玉。

二、青铜器
中国青铜器约略可以分成形成期、兴盛期和衰落期。

1.形成期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相当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2.兴盛期
大体上处于夏商两代至战国早期,这正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奴隶制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阶段,这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时代”。

3.衰落期
始于春秋后期至战国早期,原因是冶铁业兴起,生产出硬度更强、韧性更大、也更锋利的铁器。

自此中国历史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青铜铸造总体上开始衰落,但是,冶铁技术又促进了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制作工艺益加精良,器物向日常实用发展。

(1)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极度兴盛的时代,是中国青铜文化最辉煌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铜制品数量众多,制作精良,品种丰富,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和杂器,礼器又分食器、酒器和水器。

(2)鼎在商周时期成了象征统治权威的国家重器
①中国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河南郑州二里冈商代遗址,历经西汉,乃至魏晋,是用时最长、变化最大的青铜器。

②迄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司母毋鼎”。

③迄今铭文最多的鼎是清代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

④1938年在湖南宁乡县出土的商代晚期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

⑤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是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

⑥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铜剑,约在商代早期,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镇,名为“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

三、瓷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也是瓷器制作技艺最早成熟的国家。

1.中国瓷器的前身
中国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是由陶瓷向瓷器过渡的产物。

最早的原始青瓷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

原始青瓷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东汉时期成熟为真正的瓷器。

最早是在中国的南方开始的。

2.南北两大瓷系
从三国到魏晋南北朝,瓷器烧制发展迅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生产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到北齐时出现了白瓷,这就为瓷器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白瓷的发明,开创了瓷器生产的崭新局面,并形成我国制瓷业的南北两大瓷系。

3.隋唐两代的瓷器
隋唐两代,随着国家统一和经济繁荣,瓷器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重要窑场已出现在大江南北,白瓷生产已相当成熟,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唐代烧造的白瓷,标志着白瓷的真正成熟。

“唐三彩”,显示了盛唐文化的韵律,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精品。

5.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繁荣阶段
因自然条件与民风习俗不同,形成了六大窑系: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出现了“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
6.元代瓷器承前启后
北方瓷窑因战争破坏而走向衰败,南方的龙泉窑和景德镇窑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窑相继烧制出青花、釉里红和颜色釉,使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中的地位大大提升。

元朝政府专门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直接管理瓷器生产,这为景德镇日后成为中国的“瓷都”奠定了基础,而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产品。

7.明清两代,中国的瓷器生产达于鼎盛
瓷器产品的数量之大和质量之高均是前所未有。

景德镇的制瓷业突飞猛进,很快发展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最终确立了它作为“中国瓷都”的地位。

它所生产的“宣德青花瓷”、“成化斗彩瓷”和“嘉靖五彩瓷”,都是明代瓷器的代表作。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瓷器的生产达到了高峰,进入了黄金时代。

四、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

经过历史的发展与积淀,今天所谈的“笔、墨、纸、砚”专指“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

1.毛笔
毛笔,中国文化的专有发明。

(1)古人最初制笔,多用各种禽、兽之毛。

(2)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兔毛是最好的原料,而且选用秋冬时节比较坚挺耐用的兔毛。

(3)魏晋时期,一度选用鼠须,到唐代又选用兔毛,特别选用韧性较强的老兔毛,称为“紫毫”。

(4)宋代以后,大量采用羊毫制作,到了元代,浙江湖州生产的“湖笔”,最终取代久已流行的“宣笔”,成为中国毛笔之冠。

2.墨
一般指书画创作所用的墨,就其起源可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种。

(1)天然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

(2)人工墨的发明者据文献记载是周宣王时期的“邢夷”,但在实际上,商代的甲骨文的红黑两色字体是用人工墨涂写的。

(3)“徽墨”,是指安徽绩溪、黄山屯溪区和歙县等地所生产的墨,大约始于唐末。

(4)墨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三大流派:歙县墨、休宁墨和婺源墨。

歙县墨在三大流派中影响最大。

在明代形成徽州“四大墨谱”,即《方氏墨谱》、《程氏墨苑》、《方瑞生墨海》和《潘氏墨谱》。

3.砚
(1)“砚”是“研”的意思,而“研、磨”同义,所以,砚是研磨的工具。

(2)最早的砚是石砚
到汉代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就陆续出现了其他材质的砚,但真正大量发展和使用的还是石砚。

石质的砚材料量多,易于加工。

后来把“端、歙、洮”列为中国名砚。

到了清代,又把山西的澄泥砚列入,遂有“中国四大名砚”之说。

(3)端砚,又称“端溪砚”,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一般而言,端砚始于唐代初年,最早出现在唐诗里的是李贺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4)澄泥砚,是四大名砚中唯一不用石材而用胶泥制作的砚台,唐代已是“贡砚”。

4.宣纸
(1)宣纸
宣纸是专供书画创作与古籍印刷使用的纸,原产地为安徽泾,古属宣州管辖,故称为“宣纸”。

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书画评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2)宣纸的分类
宣纸按照原料可分为“棉料”、“皮料”和“特种净皮”三大类;按照纸的厚薄还可分为单宣与夹宣;按照加工程度又可分为“生宣”和“熟宣”。

15.2课后习题详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