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技园区土地集约之路——以合肥高新区为例石蕾叶小群伴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土地资源稀缺已经日益阻碍城市发展,开发区作为城市大力发展的支柱力量,土地资源缺失也成为开发区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土地存量有限的情况下,土地集约化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一、科技园区土地集约使用的必要性分析1.向科技园转型科技是引领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引擎,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文化的储备力量,可以预见,在科技创新力量的推动下,开发区产业园向科技园转型已成为时代的必然。
尤其对一、二类城市而言,以科技带动经济发展显得尤为明显。
合肥高新区是由合肥科技园区一步步发展而来,它是科技力量的代表,科技产业作为GDP的带动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集约内涵土地集约化,顾名思义,就是集中、节约利用土地。
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1】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的代表,更应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
图片来源: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区规划(2007-2020)3.稀缺中求发展科技园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引领趋势,以科技为基础发展产业,将科技元素融入未来生活,对提升城市品质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土地,是科技园区的支撑,但目前土地稀缺已经成为制约科技园区发展的主导因素,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土地缺乏已日益演化成一对发展中的矛盾。
二者如何在发展中求和谐,土地集约化之路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土地集约化为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科技园区只有走土地集约化之路,才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园区也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合肥高新区土地利用评价合肥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也是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被国家批准成为对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工业园区。
根据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区规划(2007-2020),高新区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规划用地包括高新区建成区、柏堰科技园、国家科技创新型科技示范区、南岗科技园以及大蜀山森林公园。
已建区约15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高新区建成区,包括科技示范区、柏堰科技园的启动区以及其他零星建设。
由高新区建成区现状用地构成表(表1)可以看出当时工业用地的比重占到39%,这一数值远高于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的比重(15%—25%),另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绿地的比重超过10%,数值偏高。
表1 2007年高新区建成区现状主要用地构成表序号用地代码用地名称面积(公顷)占总用地比例(%)1 R 居住用地 229.64 15.372 M 工业用地 583.50 39.063 G 绿地 150.63 10.114 S 道路广场用地 205.14 13.74资料来源: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区规划(2007-2020)截至2009年底,高新区规划工业用地面积30.6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41.4%。
表2主要反映的是“三区”工业用地的单位产出率状况,可以看出,一方面,高新区开发速度比较缓慢,已建成项目用地仅占总工业用地五分之一。
另一方面,虽然已建区规模不大,但其工业用地单位产出率已达62.6亿元/平方公里,与合肥经济开发区并列第一,遥遥领先其于他工业园区产出率。
高新区还有大片土地待开发建设,可以预见未来的高新区潜力无限,待开发的区域只有做到土地集约化,才能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带动整个园区的发展。
表2 合肥市主要开发区工业用地数据对比资料来源: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区总体规划(2010—2030)初步方案三、土地使用瓶颈1.功能错位,主导不明高新区的主要功能应是孵化科技成果、培育高技术企业生成与成长,进而实现高技术商品化与产业化。
但是高新区近几年发展偏离了这个功能定位,侧重于吸引外资和房地产开发,混同于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偏差模糊、特色产业不明显,高新区发展方向迷失。
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在高新区内拔地而起,居住用地比例大幅上涨,优先开发居住用地,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工业用地得不到及时开发。
居住用地不能带来工业GDP的增长,从某一角度来说阻滞了高新区的土地产出率提高。
企业应是高新区内的主导力量,但是大部分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互动极少,绝大多数企业目前还是停留在自身小作坊式的研发基础上,自产自销,不能灵活地利用企业,主动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市场的开拓,无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
【2】大中院校,科研院所只注重各自的研究成果,忽视中试、推广这两个过程,而这又是产业链形成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两个过程。
不追求实际效果,导致产业链间分离脱节,各自为计,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因此也很难达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最终形成高新区现状土地的粗放使用。
2.政策缺失,合力不足高新区建成初期,为了推进园区发展,政府实行宽松政策招商引资,建设了不少“花园式工厂”,致使绿地比例偏高。
现在,一些企业想扩大规模,迫于用地紧张,只能再次购置土地,扩张发展。
新背景下的高新区建设更应土地集约化,但是政策缺失致使园区仍在进一步盲目扩大。
城市综合竞争力要求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然而各部门都有自行的一套政策,只负责自己部门的分内事,与其他部门缺乏协调、统一政策和鼓励机制。
政府部门无合力政策,致使一些人有机可趁,土地被大量盲目占用,或者只是走形式主义,拉起围墙,建一至两幢办公楼,大量用地被囤积却不开发建设。
3. 一维模式,用地局限土地利用应包含土地平面利用和土地立体利用【3】,我国传统的平面式用地布局造成了土地一维使用,未形成立体用地模式。
高新区内的建筑无论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因素来看都普遍偏低。
由于建设时期、建设主体、建设内容以及资金情况等各不相同,各种建筑也有着不同的特点,连停车都占用了地面的大量土地,可以说,高新区内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几乎为零。
四、土地集约路径1.整合用地,挖掘潜力整合现有土地,集中开发研究、中试、推广、生产区域。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选择最有利的产业发展集群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宗旨。
挖掘现有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
可以借鉴国内其他园区的经验,引进区片容积率控制的概念,即对开发区确定一个合理的容积率,一部分企业用地可超过区片容积率,另一部分企业用地可根据实际需要小于区片容积率,只要整个区片实际建筑容积率不超过规划容积率即可,这样可满足不同用地者的需求,促使土地集约利用。
【4】2.加强政策,提供平台高新区的发展仅靠某一部门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应加大联系,消除部门之间在管理领域存在的重叠、管理权限难以界定的现象,有利于建立起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体制。
政府也应给予政策支持,如对绿色企业减免土地税、对能够自行解决土地使用不足问题的企业给予奖励等等,奖惩机制分明。
保障土地集约利用的源头性措施,就是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
【5】招商选资即提高入园门槛,将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同时鼓励并扶持区内环保节能产业做大做强,对传统产业加大升级改造和节能减排力度,为各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3.多维发展,拓展空间土地集约利用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地面上的建筑高度,我们还应该放眼未来,利用科技技术向地下要空间。
合肥是一座以科技著称的城市,高新区更应彰显其科技实力。
然而,现状的高新区还处在一维发展的模式。
大量的厂房,科技楼都是低层建筑。
一方面,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开发区的立体开发模式。
譬如说,将平面方向上布置的厂房,在垂直方向上重叠起来,形成工业大厦或工业综合体,也就是在一幢多层建筑中安置几个或几十个工厂或车间。
高新区基本上是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工业企业,适宜于布置立体化标准工厂。
另一方面,向地下空间拓展,我们需要认真借鉴世界各国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成功经验。
国外的主要做法有:地下停车库,地下交通网络,包括地铁、地下高速公路系统,民防工程,立体化双层城市,地下空间研究中心等。
【6】目前地铁建设已经开工,这一举措证实合肥地下时代即将到来。
开发区还有大片未开发用地,我们应该本着立体发展的观点,精心规划建设。
合肥正处于一个新型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土地资源有限决定城市建设用地必须集约使用。
然而土地集约化之路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科技引领未来,高新区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只有走土地集约化之路,加强土地管理,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才能促进城市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5.【2】李林,夏冬冬,王永宁. 优化产学研合作平台机制的实证研究——基于重庆市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3):142-148【3】姜保平,张海青.上海浦东新区土地集约使用现状及对策[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5):35—40 【4】吴旭芬,孙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2)∶17-21.【5】袁东华,姜荣荣. 浅谈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J].上海房地,2009,4:32—35【6】姜保平,张海青上海浦东新区土地集约使用现状及对策[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5):35—40 【7】张平平,鲁成树.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3):227—231 【8】梅萌,刘万枫,马扬飚. 创建产学研合作的“三维”机制——以清华科技园在昆山的探索和实践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5:76-77【9】《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区规划(2007-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