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初赛范围(一)叙述并演示类:一、叙述并演示提插法和捻转法。
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
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
使用提插法时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通常认为行针提插的幅度过大,频率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捻转角度大小。
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
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就小。
二、临床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哪几种?(叙述并演示)1.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分轻柔循按的方法。
2.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
3.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有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或用拇。
中二指固定针柄,以示指指尖由上至下刮动针柄的方法。
4.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5.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示二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6.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三、叙述并演示捻转补泻和疾徐补泻、开阖补泻。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左向前、示指向右向后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右向后、示指向左向前者为泻法。
2.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急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刺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
3.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者为泻法。
四、叙述并演示提插补泻和迎随补泻、呼吸补泻。
1.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2.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3.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五、双手进针法的内容及操作。
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拇指或示指指端切按在腧穴位臵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示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臵,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示、中二指或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示、中二指或拇、示二指的中间刺入。
本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将针刺入。
本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六、叙述并演示青龙摆尾。
青龙摆尾: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一左一右,慢慢摆动”。
七、叙述并演示白虎摇头。
白虎摇头:进针时,持针沿圆弧平滑而摇动针体,以拨动针感区的组织,增强或控制针感;退针时,以方形路线出针,在其拐角处振动针体,以增加刺激量,易于激发针感,能够达到行气、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目的,可以清热泻火、祛风化痰、行气活血。
八、叙述并演示苍龟探穴。
苍龟探穴: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层逐渐加深,并以拇指或示指抵住针体,做上下拨动“剔”的动作。
“钻”指扩大针法的刺激面积,“剔”增强对局部组织的刺激量,两种操作配合运用。
九、叙述并演示赤凤迎源。
赤凤迎源: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针自摇(得气),再插入中层,使之得气,然后用捻转结合飞法,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
十、叙述并演示烧山火法。
烧山火: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操作。
针刺先浅后深,每层(部)依次各做紧按慢提(或用捻转补法左转)九数,然后一次将针从深层退至浅层,三进一退,称之为一度。
如此反复施术数度,是针下产生温热感,即插针至深层留针。
十一、叙述并演示透天凉法。
透天凉:将针刺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操作、针刺入后直插深层,先深后浅,依次在每一层中各紧提慢按“或右转”六数,逐层退出,一进三退,称之为一度。
如此反复施术数度,使之能引起凉感。
(二)叙述类:十二、得气的概念,得气时患者的针刺部位有什么感觉?及得气的意义?1.概念:得起,故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2.感觉: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事还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的现象;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经性肌肤润动、震颤等反应,有时候还可见到针刺腧穴部位的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状现象。
3.意义:得气,是施行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也是判定患者经气盛衰、病候预后、正确定穴、行针手法、针治效应的依据。
(1)得气与疗效有关(2)得气迟速与疗效有关(3)得气与补写手法有关。
十三、叙述头部腧穴,眼部腧穴怎样操作?1.头部:可直刺0.1~0.2寸。
因穴下皮薄肉少,大多用横刺法,深0.5~0.8寸。
针刺宜快速入头皮下,使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手法以捻转为主。
2.眼部:(1)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2)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0.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3)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
(4)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5)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min,防止出血。
十四、叙述晕针、滞针怎样处理。
1.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水沟、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
关元。
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微弱,脉细弱这,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2.滞针:若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从而缓解肌肉紧张。
若行针不当,单向捻转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是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十五、针包括哪几种针具?1. 鑱针2.员针3.鍉针4.锋针5.铍针6.员利针7.毫针8.长针 9.大针十六、五刺包括哪五刺?《灵枢》原文是怎样记载的?1.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2.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3.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
”4.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5.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十七、风池穴为什么既能祛外风又能熄内风?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又是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
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表。
故风池穴具有疏风解表之功,可治疗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外感表症。
灸风池穴还可预防感冒。
风池又具有通经络.熄内风.清头明目的作用以治疗肝风内动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目痛.耳鸣.耳聋.动摇震颤等病症。
风池穴位于头项部,是风邪易于汇集之处,为风邪入脑之要冲。
故针灸风池穴既能去外风又能熄内风。
十八、叙述风府穴的归经、定位和针刺注意事项。
[归经]督脉[定位]正坐位。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现,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注意事项]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十九、叙述八髎穴的功能定位[功能] 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定位]骶椎。
又称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共八个穴位,分别在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合称“八穴”。
二十、叙述进针的角度有哪几种?适用于那些部位?1.直刺:人体大部分腧穴。
2.斜刺: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