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恢复的概念及注意事项以及恢复方法.

数据恢复的概念及注意事项以及恢复方法.

数据恢复的概念及注意事项以及恢复方法数据恢复:单纯从字面上的解释也就是恢复数据。

一、什么是数据?名词解释: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

数据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在这里我们仅针对计算机领域中部分应用来了解。

在计算机科学中,数据是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介质的总称,是用于输入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字、字母、符号和模拟量等的通称。

电子计算机加工处理的对象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故加工的对象主要是表示数值的数字。

现代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能加工处理的对象包括数字、文字、字母、符号、文件、图像等。

二、什么是数据恢复?当存储介质出现损伤或由于人员误操作、操作系统本身故障所造成的数据看不见、无法读取、丢失。

工程师通过特殊的手段读取在正常状态下不可见、不可读、无法读的数据。

数据恢复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保存在台式机硬盘、笔记本硬盘、服务器硬盘、存储磁带库、移动硬盘、U盘、数码存储卡、Mp3等等设备上丢失的电子数据进行抢救和恢复的技术。

三、从哪恢复?数据记录设备:数据以某种格式记录在计算机内部或外部存储介质上。

存储介质是指存储数据的载体。

比如软盘、光盘、DVD、硬盘、闪存、U盘、CF 卡、SD卡、MMC卡、SM卡、记忆棒(Memory Stick)、xD卡等。

目前最流行的存储介质是基于闪存(Nand flash)的,比如U盘、CF卡、SD卡、SDHC卡、MMC 卡、SM卡、记忆棒、xD卡等。

四、如何恢复?针对不同故障的不同问题具体分析、判断。

数据恢复的故障类型大体上可分为硬故障和软故障两类。

硬故障是指存储介子的物理硬件发生故障、损坏。

如:硬盘物理故障(数据储存装置--主要是磁盘)大量坏道(启动困难、经常死机、格式化失败、读写困难);电路板故障:电路板损坏、芯片烧坏、断针断线。

(通电后无任何声音、电路板有明显的烧痕等);盘体故障:磁头损坏、磁头老化、磁头烧坏(常有一种“咔嚓咔嚓”的磁头撞击声);电机损坏(电机不转,通电后无任何声音);固件信息丢失、固件损坏等。

(CMOS不认盘、“磁盘管理”中无法找到该硬盘);盘片划伤。

软故障是相对于硬故障而言的,即存储介子物理硬件没有损坏,通过软件即可解决的故障。

包括误删除、误格式化、误分区、误GHOST等。

删除删除操作却简单的很,当我们需要删除一个文件时,系统只是在文件分配表内在该文件前面写一个删除标志,表示该文件已被删除,他所占用的空间已被"释放", 其他文件可以使用他占用的空间。

所以,当我们删除文件又想找回他(数据恢复)时,只需用工具将删除标志去掉,数据被恢复回来了。

当然,前提是没有新的文件写入,该文件所占用的空间没有被新内容覆盖。

格式化格式化操作和删除相似,都只操作文件分配表,不过格式化是将所有文件都加上删除标志,或干脆将文件分配表清空,系统将认为硬盘分区上不存在任何内容。

格式化操作并没有对数据区做任何操作,目录空了,内容还在,借助数据恢复知识和相应工具,数据仍然能够被恢复回来。

注意:格式化并不是100%能恢复,有的情况磁盘打不开,需要格式化才能打开。

如果数据重要,千万别尝试格式化后再恢复,因为格式化本身就是对磁盘写入的过程,只会破坏残留的信息。

低级格式化就是将空白的磁盘划分出柱面和磁道,再将磁道划分为若干个扇区,每个扇区又划分出标识部分ID、间隔区GAP和数据区DATA等。

可见,低级格式化是高级格式化之前的一件工作,它不仅能在DOS环境来完成,也能在xp甚至vista系统下完成。

而且低级格式化只能针对一块硬盘而不能支持单独的某一个分区。

每块硬盘在出厂时,已由硬盘生产商进行低级格式化,因此通常使用者无需再进行低级格式化操作。

分区硬盘存放数据的基本单位为扇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本书的一页。

当我们装机或买来一个移动硬盘,第一步便是为了方便管理--分区。

无论用何种分区工具,都会在硬盘的第一个扇区标注上硬盘的分区数量、每个分区的大小,起始位置等信息,术语称为主引导记录(MBR),也有人称为分区信息表。

当主引导记录因为各种原因(硬盘坏道、病毒、误操作等)被破坏后,一些或全部分区自然就会丢失不见了,根据数据信息特征,我们可以重新推算计算分区大小及位置,手工标注到分区信息表,“丢失”的分区回来了。

覆盖数据恢复工程师常说:“只要数据没有被覆盖,数据就有可能恢复回来”。

因为磁盘的存储特性,当我们不需要硬盘上的数据时,数据并没有被拿走。

删除时系统只是在文件上写一个删除标志,格式化和低级格式化也是在磁盘上重新覆盖写一遍以数字0为内容的数据,这就是覆盖。

一个文件被标记上删除标志后,他所占用的空间在有新文件写入时,将有可能被新文件占用覆盖写上新内容。

这时删除的文件名虽然还在,但他指向数据区的空间内容已经被覆盖改变,恢复出来的将是错误异常内容。

同样文件分配表内有删除标记的文件信息所占用的空间也有可能被新文件名文件信息占用覆盖,文件名也将不存在了。

当将一个分区格式化后,有拷贝上新内容,新数据只是覆盖掉分区前部分空间,去掉新内容占用的空间,该分区剩余空间数据区上无序内容仍然有可能被重新组织,将数据恢复出来。

同理,克隆、一键恢复、系统还原等造成的数据丢失,只要新数据占用空间小于破坏前空间容量,数据恢复工程师就有可能恢复你要的分区和数据。

服务器数据恢复磁盘阵列中针对不同的应用使用的不同技术,称为RAID 等级。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缩写,中文简称为廉价磁盘冗余阵列。

而每一等级代表一种技术。

这个等级并不代表技术的高低,RAID 5并不高于RAID 3。

至于要选择那一种RAID 等级的产品,纯视用户的操作环境及应用而定,与等级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

RAID就是一种由多块硬盘构成的冗余阵列。

虽然RAID包含多块硬盘,但是在操作系统下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型存储设备出现。

利用RAID技术于存储系统的好处主要有以下三种:1. 通过把多个磁盘组织在一起作为一个逻辑卷提供磁盘跨越功能2. 通过把数据分成多个数据块(block)并行写入/读出多个磁盘以提高访问磁盘的速度3. 通过镜像或校验操作提供容错能力最初开发RAID的主要目的是节省成本,当时几块小容量硬盘的价格总和要低于大容量的硬盘。

目前来看RAID在节省成本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RAID可以充分发挥出多块硬盘的优势,实现远远超出任何一块单独硬盘的速度和吞吐量。

除了性能上的提高之外,RAID还可以提供良好的容错能力,在任何一块硬盘出现问题的情况下都可以继续工作,不会受到损坏硬盘的影响。

RAID技术分为几种不同的等级,分别可以提供不同的速度,安全性和性价比。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RAID级别可以满足用户对存储系统可用性、性能和容量的要求。

常用的RAID级别有以下几种:NRAID,JbOD,RAID0,RAID1,RAID0+1,RAID3,RAID5等。

目前经常使用的是RAID5和RAID(0+1)。

RAID 0(Striped Disk Array without Fault Tolerance)RAID 0是把所有的硬盘并联起来成为一个大的硬盘组。

其容量为所有属于这个组的硬盘的总和。

所有数据的存取均以并行分割方式进行。

由于所有存取的数据均以平衡方式存取到整组硬盘里,存取的速度非常快。

越是多硬盘数量的RAID 0阵列其存取的速度就越快。

容量效率方面也是所有RAID格式中最高的,达到100%。

但RAID 0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它跟普通硬盘一样没有一点的冗余能力。

一旦有一个硬盘失效时,所有的数据将尽失。

没法重组回来!一般来讲,RAID 0只用于一些已有原数据载体的多媒体文件的高速读取环境。

如视频点播系统的数据共享部分等。

RAID 0只需要两个或以上的硬盘便能组成。

RAID 1(Mirroring)RAID 1是硬盘镜像备份操作。

由两个硬盘所组成。

其中一个是主硬盘而另外一个是镜像硬盘。

主硬盘的数据会不停的被镜像到另外一个镜像硬盘上。

由于所有主硬盘的数据会不停地镜像到另外一个硬盘上,故RAID 1具有很高的冗余能力。

达到最高的100%。

可是正由于这个镜像做法不是以算法操作,故它的容量效率非常的低,只有50%。

RAID 1只支持两个硬盘操作。

容量非常有限,故一般只用于操作系统中。

RAID 0+1(Mirroring and Striping)RAID 0+1即由两组RAID 0的硬盘作RAID 1的镜像容错。

虽然RAID 0+1具备有RAID 1的容错能力和RAID 0的容量性能。

但RAID 0+1的容量效率还是与RAID 1一样只有50%,故同样地没有被普及使用。

RAID 3(Striping with dedicated parity)RAID 3在安全方面以奇偶校验(parity check)做错误校正及检测,只需要一个额外的校检磁盘(parity disk)。

奇偶校验值的计算是以各个磁盘的相对应位作XOR的逻辑运算,然后将结果写入奇偶校验磁盘,任何数据的修改都要做奇偶校验计算。

如某一磁盘故障,换上新的磁盘后,整个磁盘阵列(包括奇偶校验磁盘)需重新计算一次,将故障磁盘的数据恢复并写入新磁盘中,如奇偶校验磁盘故障,则重新计算奇偶校验值,以达容错的要求。

RAID 5(Striping with distributed parity)RAID 5也是一种具容错能力的RAID 操作方式,但与RAID 3不一样的是RAID 5的容错方式不应用专用容错硬盘,容错信息是平均的分布到所有硬盘上。

当阵列中有一个硬盘失效,磁盘阵列可以从其他的几个硬盘的对应数据中算出已掉失的数据。

由于我们需要保证失去的信息可以从另外的几个硬盘中算出来,我们就需要在一定容量的基础上多用一个硬盘以保证其他的成员硬盘可以无误地重组失去的数据。

其总容量为(N-1)x最低容量硬盘的容量。

从容量效率来讲,RAID 5同样地消耗了一个硬盘的容量,当有一个硬盘失效时,失效硬盘的数据可以从其他硬盘的容错信息中重建出来,但如果有两个硬盘同时失效的话,所有数据将尽失。

RAID 6与RAID 5相比,RAID 6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

两个独立的奇偶系统使用不同的算法,数据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两块磁盘同时失效也不会影响数据的使用。

但RAID 6需要分配给奇偶校验信息更大的磁盘空间,相对于RAID 5有更大的“写损失”,因此“写性能”非常差。

较差的性能和复杂的实施方式使得RAID 6很少得到实际应用。

常见的RAID6组建类型 RAID 6(6D + 2P)1 RAID 6(6D + 2P)原理和RAID 5相似,RAID 6(6D + 2P)根据条带化的数据生成校验信息,条带化数据和校验数据一起分散存储到RAID组的各个磁盘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