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70分)1.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
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A.种植水稻B.会使用火C.烧制彩陶D.铸造青铜器【答案】B【考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
【解答】从材料中的“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可以得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故B正确。
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故排除。
2. 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
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
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A.黄河中游B.长江下游C.珠江三角洲D.辽河流域【答案】B【考点】历史文化常识【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水稻种植”“最早出现”。
【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而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3. 《三字经》中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A.齐桓公秦朝B.晋文公齐国C.齐桓公秦国D.楚庄王秦国【答案】C【考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秦朝统一【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形势。
【解答】“战国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是秦国,故A错误;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故BD错误。
故选C。
4. 周的政治体制中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在彼此矛盾激化、亲情疏远的情况下,自然不再温情脉脉,春秋时代也便有且只有僭越频发的可能。
材料中评价的政治体制为()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礼乐制度【答案】A【考点】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解答】依据材料“实权下放、虚权保留的模式”、“矛盾激化、亲情疏远”、“有僭越频发的可能”可判断该政治体制是分封制。
在分封制的背景下,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较大的独立性。
随着诸侯势力强大,西周晚期出现了“僭越频发的可能”,故A正确。
宗法制是按血缘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
郡县制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C。
礼乐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
故选A。
5.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
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A.诸侯争霸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铁农具的使用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答】抓住关键信息“根本因素”,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都不是根本因素。
故选C。
6.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皇帝任命D.地方推举【答案】C【考点】郡县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郡县制。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世代相袭的官职不存在了,故A错误;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朝的地方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任命和罢免,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正确;地方推举官吏的制度是汉朝的察举制,故D错误。
故选C。
7. 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这主要反映了()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答案】C【考点】百家争鸣【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解答】材料中“自然为之也”体现了自然界万事万物有其自身规律,“何劳人为乎”意为没必要人为去干预,即老子所说的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8. 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
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B.法家地位有所下降C.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D.思想专制局面形成【答案】C【考点】百家争鸣【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可以看出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故C项正确。
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秦国重视,而是法家思想受到重视,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法家地位有所下降,故B项错误。
思想专制局面形成是在秦朝,故D项错误。
故选C。
9.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
”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答案】B【考点】郡县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的推行。
【解答】通过材料“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故B正确;分封制是西周主要政治制度,排除A;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政治制度,排除C;行省制是元朝的政治制度,排除D。
故选B。
10.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 144 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答案】C【考点】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依据题干“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可知,梁国的势力被削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A项明显与题意相违背,应排除。
材料中没有涉及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故B项错误。
汉景帝的做法没有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故D项错误。
故选C。
11. 在中国古代孝道是很受推荐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
这一史料反映的是()A.科举制B.察举制C.刺史制度D.九品中正制【答案】B察举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察举制。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孝廉”可知这是汉代的察举制,故B项符合题意;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录取,刺史是监察制度,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依据录取,故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B。
12. 东汉崔瑗曾经说:“方不中矩,圆不中规。
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
材料体现的书法是()A.楷书B.草书C.行书D.隶书【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解答】依据材料“方不中矩,圆不中规”“狡兔暴骇,将奔未驰”可以看出,该书法具有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的特点,这是草书的特点,故B项正确。
楷书具有中规中矩、讲究法度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行书兼有草书和楷书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B。
13. 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A.八王之乱B.七国之乱C.牧野之战D.国人暴动【答案】A【考点】历史文化常识【解析】本题考查西晋的短暂统一。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司马氏骨肉相残”。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朝为司马氏所建,西晋时期出现了“八王之乱”,即材料中所说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故A正确。
B是在西汉,C是在商周之交,D是在西周时期,故排除。
14.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北人南迁④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
【解答】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往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
所以,①②③正确;南方的生产工具比北方落后,④表述错误。
故选C。
15. 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答案】A【考点】九品中正制【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
【解答】“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衣冠南渡之后,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A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进步,相反九品中正制是对曹操时期唯才是举的倒退,B排除;材料讲的不是考试选拔官吏,而是凭借家族势力来选拔官吏,C排除;在当时选官重视的是家族的影响力,而不一定就不限于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力,D排除。
故选A。
16.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鸿恩大德,前古未比”。
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加强北部边防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D.巩固隋朝的统治C【考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解答】依据材料“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可以看出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
A项是大运河修建的主观目的,不是影响,排除。
大运河位于东部,与加强北部边防无关,故B项错误。
D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17. 日本学者认为,与依靠强权将诸民族夷为平地的“罗马和平”不同,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而且还承认他们的“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