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七月半》一、单项选择题1.明代著名散文家张岱的号是()A.宗子B.石公C.陶庵D.剡溪2.下列属于张岱散文集的是()A.《壮悔堂文集》B.《西湖梦寻》C.《浮生六记》D.《饮冰室合集》3.下列明清作家中,创作以小品文见长的是()A.蒲松龄B.侯方域C.张岱D.归有光4.下列关于张岱的小品文,表述错误的是()A.全部收录于《西湖梦寻》B.多是对往日繁华景象的追怀C.像一幅幅色彩明丽的风俗画D.特别重视对世态人情和众生相的细致考察和描写5.《西湖七月半》选自()A.《陶庵梦忆》B.《饮冰室合集》C.《西湖梦寻》D.《壮悔堂文集》6.《西湖七月半)是张岱的一篇游记散文,其中“七月半”是指下列哪个节日()A.上元节B.中元节C.七夕节D.中秋节7.《西湖七月半》中概写“名娃闺秀”与看月关系的语句是()A.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B.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C.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D.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8.杭州人游湖一般是“已出酉归,避月如仇”,而在七月半却“逐队争出”.这表明他们“( )”的心态。
A.自然而然B.随意C.好名D.雅俗共赏二、多项选择题1.《西湖七月半》所写的五类“七月半赏月之人”中,在夜深时分被“吾辈”“拉与同坐”的有()A. “匿影树下”者B. “环坐露台”者C. “浅斟低唱”者D. “不衫不帻”者2.《西湖七月半》嘲讽的对象有()A.达官显贵B.文人雅士C.江湖隐士D.市井百姓3.《西湖七月半》的写作特色有()A.多用拟人B.铺陈排比C.善用对比D.语言生动4.下列作品,善于场面描写的有()A.《垓下之国》B.《马伶传》C.《香市》D.《西湖七月半》三.填空题1.文笔清新,时杂诙谐,饶有情趣,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著有《陶庵梦忆》的作家是______________。
2.张岱的文学创作以________________见长。
3.除《陶庵梦忆》外,张岱的另一部散文名作是《_____________》。
4.在《西湖七月半》中,作者描述了明末___________(城市名)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
四、词语解释题1.楼船..,声光相乱。
..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楼船:峨冠:优傒:2.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
名娃:娈:环:3.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
竹:肉:4.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
衫:帻:跻:5.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
嘄呼:6.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里湖。
..树下,或逃嚣匿影:逃嚣:7.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作意:8.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擎燎:9.一人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速:放:10.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魇:呓:11.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
皂隶:12.吾辈始舣.舟近岸。
舣:13.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
颒面:14.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纵舟:惬:五、翻译题1.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溪,声光相乱。
2.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塑。
3.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
4.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
5.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6.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7.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8.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9.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
10.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11.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12.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假。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精析]C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为人淡泊名利,一生末仕,明亡后避居剡溪山中,寄情山水,从事著述。
2.[精析]B 《西湖梦寻》是张岱的散文集,会书共5券,通过追记往日西湖之胜,以寄亡明遗老的故国之思。
3.[精析]C 张岱为人淡泊名利,一生末仕。
明亡后避居剡溪山中,寄情山水,从事著述。
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土民情和过去的生活,常常于追忆往昔的繁华中流露出对明王朝的缅怀。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4. [精析]A 张岱的小品文主要收录于《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两部散文集中。
5. [精析]A 《西湖七月半》选自张岱的散文集《陶庵梦忆》卷七,是一篇游记散文。
文章描述了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以简练的文笔,重现了当时的西湖景色和世风民情,并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描摹刻画,嘲讽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赶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
6.[精析]B 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描述了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
“七月半”是指农历七月十五日,即古代的中元节、盂兰盆节。
7. [精析]A 《西湖七月半》中原句是:“其一 ,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8.[精析]C 《西湖七月半》:“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
”二、多项选择题1.[精析]AC 《西湖七月半》:“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
”2.[精析]AD 《西湖七月半》一文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描摹刻画,嘲讽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赶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
文章没有提到江湖隐士。
3.[精析]CD 《西湖七月半》在写作上颇有特色:一是语言生动传神;二是笔调轻松随意,富有诙谐意味;三是善于用不同的情景作对比。
4.[精析]ABCD 《垓下之围》描写了三个场面: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马伶传》中马伶和李伶的两次技艺较量采用场面描写。
《香市》)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场面描写。
三.填空题1.张岱2.小品文3.西湖梦寻4.杭州四、词语解释题1.楼船:有楼阁的华贵游船。
峨冠:高帽,这里指代士大夫。
优傒:乐伎与奴仆。
2.名娃:有名的美女。
娈:美貌。
环:环绕。
3.竹:竹制管乐器,这里泛指器乐演奏。
肉:歌喉。
4.衫:名词作动词,穿长衫。
帻:名词作动词,戴头巾。
跻:挤人。
5.嘄呼:大喊大叫。
6.匿影:藏身。
逃嚣:躲避喧嚣。
7.作意:刻意,特别用心。
8.擎燎:举着火把。
9.速:催促。
放:划向。
10.魇:梦中惊叫。
呓:说梦话。
11.皂隶:官府衙门里的差役。
12.舣:使船靠岸。
13.颒面:洗脸,形容湖面重现明净。
14.纵舟:任船漂流。
惬:畅快,适意。
五、翻译题1.坐在有楼阁的华贵游船上吹箫击鼓,士大夫摆着丰盛的筵席灯火明亮,乐伎、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
2.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台装饰,带着有名的美女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漂亮的侍僮,嬉笑声中夹杂着啼闹声,在平台上环绕而坐,左顾右盼。
3.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不戴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
4.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帷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对着明月坐在一起。
5.由于徒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给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
6.因此二更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在沸腾、大地在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听的人听不见,如营聋子;说的人等于没有说,如哑巴。
7.大船小船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
8.灯笼和火把像一行行星星,一一族拥着回去。
9.端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
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些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他10.先前慢喝酒、轻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在树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些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他们同席而坐。
11.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才散去。
12.我们这些人任凭小船自行漂荡,畅快地安睡在十里荷花之间,花香扑面袭人,做着美梦,使人感到非常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