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意志一、意志的概念: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意志行动是自觉地确定目的的行动(意志是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没有目的就没有意志,行动目的是意志行动最直观明显的特征;意志行动的目的是自觉确定的,是有意识的。
);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可分为不随意动作和随意动作;不随意动作是指那些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不由自主的活动。
随意动作是指在一定目的指导下,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较熟练的动作,他是意志行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
三、意志与认识、情感和个性的关系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就不可能产生;意志也对认识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没有意志努力,就不可能使认识过程深入和持久。
2.意志与情感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既是鼓舞人的意志行动,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意志不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对情绪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使情绪服从理智。
3.意志和个性的关系: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人的意志表现;意志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意志行动过程的概念:指对行为的积极能动的调节过程。
五、意志行动的阶段1.采取决定的阶段(1)动机斗争。
其类型分为双趋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当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动机追求同事并存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必须从中做出抉择时,就会产生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
比如中学毕业生选择高考志愿)、双避冲突(回避——回避冲突,当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情形,而且他又必须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时,就会产生左右为难的心理状态。
比如牙痛和治疗)、趋避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动机,一是好而趋之,另一种是恶而避之,就会产生趋与避的矛盾心理。
比如学生愿意选修一些心得难度大的课程,但又担心考试失败。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4种类型。
(2)确定行动的目的(3)行动方法的选择和行动计划的制订2.执行决定的阶段(1)执行决定的阶段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2)执行决定中意志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人的行为的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3)执行决定中的挫折: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个体的意志行动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个体会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以致于预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这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成为挫折。
(韧性:是一种心理能力,指个体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六、意志的基本品质1.自觉性:指一个人能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社会意义,并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该目的的意志品质。
2.果断性:指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并实现决定的品质。
3.坚持性:指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不屈不挠地战胜各种困难,达到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4.自制性:善于控制自我的意志品质。
七、青少年意志培养和锻炼的方法1.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2.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困难作斗争,以锻炼坚强的意志。
3.充分发挥班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4.学校的纪律对培养坚强的意志有很重要的作用。
5.针对学生的意志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首先,针对学生的年龄发展的阶段特点,锻炼学生的意志:小学阶段,自制性品质较差,应重点进行意志锻炼,培养他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兴趣、冲动、恐惧、懒惰和害羞等情绪和行动;果断性品质则是在小学1—3年纪薄弱,坚持性品质也是在小学2年级后发展缓慢。
初中三年级以前受暗示性较突出。
初中生,尤其是初中2年级自制力较差等。
其次,应针对各个学生的意志特点,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如对于胆小、怯懦、腼腆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大胆、勇敢的品质;遇事无主见、犹豫不决的学生,要提高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果断的意志品质;对于任性、倔强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区分任性和独立性的界线,培养他们自觉、自制的意志品质,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对于粗心冒失的学生,要使他们理解勇敢与蛮干、轻率的区别,培养他们趁着细心的品质;对于过分活跃和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对于虎头蛇尾、缺乏毅力和恒心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坚忍不拔与克服苦难的精神等。
6.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第九章人格一、人格:个体内部决定其特征性的行为和思想的那些心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人格不是单一的特质,更不是多个特质或特征的简单堆砌,而是多个身体特质之间相互密切联系的一个有机组织。
2.稳定型: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或个体的行为在类似的情景中会有一致的表现。
3.独特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各人格特质的数量、组合方式上,还体现在每种特质的表现方式上。
4.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纯粹是生物学的或遗传学上的。
三、人格的形成和发展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人格的发展史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个体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也显得极为重要。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最基本的环境约占其全部时间的2/3;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
4.童年的早期经验:儿童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
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5.自然物理因素:如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
6.学校教育因素(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四、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也就是日常生活所说的脾气秉性。
五、气质的特征:动力性;天赋性;稳定型与可塑性。
六、气质的生理基础1.体液说与体型说体液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体型说:将人的体型分为三种类型,即肥满型、细长型和筋骨型。
肥满型产生躁狂气质,细长型产生分裂气质,筋骨型产生粘着气质。
2.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易兴奋、易怒而难以控制(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强、平衡而灵活的类型:反映灵敏、外表活泼,能较快适应环境的变化(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类型:坚韧而行动迟缓(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弱型(抑郁性,相当于抑郁质)七、气质的实践意义及应用(气质在实践活动中不起决定作用,但有一定的影响,主要可能影响活动的效率)1.气质与教育工作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气质差异,有针对性、预见性地培养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异,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如对胆汁质的学生不要轻易激怒,要触动他们的思想,促使他们学会坚韧、自制;对多血质学生不要放松要求,或使他们无事可做,应让他们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意志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对粘液质的学生应该有耐心,在指出他们的缺点时,应该给予足够的考虑问题和做出反应的时间,要激发他们对工作和他人的热情,多给予在集体中锻炼的机会,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的完成任务;对抑郁质学生应多关怀和体贴,少批评和指责,引导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乐观、自信、机敏的品质)2.气质与职业活动: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职业选择倾向和适合的职业不同胆汁质:面临择业时,往往有很高的积极性,主动出击,求职和竞争意识很强。
倾向于选择且适合于竞争激烈、冒险性和风险意识强的职业或者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如运动员、航空、勘探、演说家、教师等;多血质:情绪丰富,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工作能力较强,容易应付和适应新的环境,善交际。
在职业市场受青睐,有较广的选择范围和机会。
如记者、律师、艺术工作者等;粘液质:易养成自制、镇静、安静、有耐心而不急躁的品质。
适合于医务、图书管理、教师等;抑郁质:感情细腻和敏感,观察力敏锐,悟性很高,但因孤僻迟缓和不善言辞,常给人以木讷和大智若愚的感觉,适合诗人、作家、画家等。
八、性格: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九、性格结构(了解一个人性格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性格的态度特征:指如何对待和处理社会个放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2.性格的情绪特征:指情绪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在认识的态度和活动方式上的稳定心理特征。
十、气质和性格的区别于联系1.区别气质表现的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特征的综合,而性格时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统一;气质是神经系统活动特征和类型的心理表现,更多地受到先天生物遗传因素的制约,而性格是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心理特征,主要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气质是行为的外显特质,与行为内容无关,因此气质在社会意义的评价上没有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而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又可具有带着同样动力色彩但却互不相同的性格。
2.联系:气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性格对气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十一、青少年应具备的性格特征:独立、自信、坚韧、自制、合群。
十二、不良性格特点及其矫正1.自卑及其矫正概念: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矫正:正确的自我省察;寻找成功或失败的正确的原因2.依赖及其矫正表现:缺乏信心,总认为自己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自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出决定。
矫正:采取行动;在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关心要适度,要有意识地锻炼子女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培养子女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将来大胆地立足于社会。
第十章能力一、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与活动的关系1.能力是自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表现在相应的活动之中;2.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作为条件和保证;3.能力与活动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同义性的:一种能力往往对多种活动起作用;一种活动的顺利完成又需要多种能力的互相配合。
三、能力与智力的关系(智力:指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不统一,有三种:能力包含智力;智力包含能力;只能相对独立论。
四、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能力与知识属于不同现象和范畴。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