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度班主任工作总结一年前的我带着忐忑的心情走上了我的工作岗位,工作之初听了很多前辈的讲座,学习了很多经验,但内心还是有些紧张,怕遇到上流传的那样的家长,那样的孩子。
这一年我和班里的孩子们一起成长,虽然我是他们的老师,但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
下面我就把我这一年工作的经验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
初接手这个班级我便为我自己订下了第一个目标:获得家长的信任。
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难以取得家长的信任。
家长会觉得我们年级轻、没有教学经验、没有班级管理经验等等。
但正因为我们年轻,我们有着对工作的热情,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周我对班级大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之所以选择一家一家的家访,是因为我在师父那里认识了一个名词“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
怎样才能够第一次就给家长留下良好的印象呢?于是我决定一家一家地进行家访。
目的有三。
其一,熟悉和了解孩子的情况;其二,了解孩子家庭的情况;其三,通过家访获得家长的信任。
这样一来家长对我初步的印象就在脑中建立起来,虽然经验不足,但也是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
当然家访不是简单地去孩子家里看看,更多的是想获得第一手关于孩子的资料。
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家庭组成、性格、特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
这些可以让我快速地熟悉孩子,并让他们在班级中发挥各自的特长,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教师是一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
在我的工作中也不能避免,但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挑战。
因为我把它视作一个闯关的游戏,一个关卡过了还有另一个关卡等着我,而我喜欢闯关成功的成就感,这也是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的原因。
这一年的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下面我就把这些问题和各位老师一起分享。
问题一:常规管理一个班级带的怎么样,就是看这个班的常规管理和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我们班《弟子规》是每个孩子都会背诵的内容,一年级的一整个学年我们都会利用早读的时间去诵读、讲解、背诵《弟子规》。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的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对于刚刚接手的一年级我也格外注重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为了配合常规管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我选择的国学经典是《弟子规》。
除了早读上带着孩子一起诵读外,也时常在生活中或者课堂上结合具体情境讲给孩子们听。
一天早上我们讲到“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特意排队打了三次汤。
以往都是趁着每一组的间隙去盛一碗汤,今天则是跟着孩子们后面排队。
第一组打汤,我拿着碗跟在后面,一不小心碰到了前面的同学,她回头看看我。
先是诧异,转而又捂着自己的小嘴不敢笑出声音。
还用小手点点前面的同学,示意他往后看。
此时座位上的同学也开始笑起来,只听见孩子的嘴里嘟囔着:“怎么老师也排队打汤啊?”。
而另一部分孩子则在小声地嘀咕我们早读时读到的《弟子规》:“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在同学们的议论声中,我打了第一碗汤。
当我抬头看着孩子们的时候,发现他们也在抬头看着我,我们不禁相视而笑。
没想到在他们眼中老师排队打汤也那么有意思。
到第二组同学打汤了,我迅速喝干碗里的汤,同样还是排队跟在后面。
此时的情况和第一组稍有不同。
我默默地跟在队伍的最后一言不发,任由下面的孩子小声讨论。
此时孩子们讨论的声音更多的是应该谁先打汤的问题了。
只见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小男生在下面笑道“长者后,幼者先。
太搞笑了。
”除此之外也听到了几个孩子非常着急但又不敢太大声,压低着声音提醒着我前面排队的孩子说:“长者先,幼者后。
”我前面的孩子对于下面孩子的提醒似乎并不买账,还是非常有秩序的排队打汤。
就这样我又跟着队伍顺利的打到了我的第二碗汤。
到了第三组我还是同样的做法,情况终于有所变化。
似乎在下面看的不耐烦了的小王同学一句话也不说,直接用他那双稚嫩的小手握着我两根手指拉着我把我领到第一的位置。
一时间他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做了一个请的动作。
虽然一年级的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还不够强,但这一个动作却胜过千言万语。
按照以往的习惯,我肯定会推脱让孩子们先打汤,而这次我向孩子表示谢意后拿起勺子打了我的第三碗汤。
事后我也把整个过程发布在空间,并且要求家长在家,遇到孩子主动礼让的行为时一定要顺从孩子的意思。
渐渐地孩子们就会不自觉的用《弟子规》来提醒身边的同学。
例如有孩子脱下来的衣服胡乱丢到椅子上,就会有孩子提醒他“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当我要找某个孩子的时候就会有一帮孩子帮我找,因为我们讲过“长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当有孩子在我面前大喊大叫的时候,旁边的孩子自然就会提醒他“尊长前,声要低。
”除此之外,《弟子规》也是我们放学走路队背诵的主要内容。
用它来代替“一二一”的口令,队伍显得既整齐又有精神。
孩子的行为习惯就在《弟子规》中被慢慢熏陶。
二、班级文化打造将军山是为了纪念爱国将领岳飞在此抗击金兵,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将军山脚下,因此得名将军山小学。
我们班的名字取自岳飞的字,鹏举。
有了这样一个名字,也要有配得上它的口号,所以我们班的口号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除此之外孩子们还为我们班设计了班徽,通过层层筛选经全体学生家长的投票最终确定了我们班的班徽。
我们把制作好的班徽发给孩子佩戴在胸前,树立孩子集体主义观念。
还在把班徽戴在胸前,时刻提醒自己就是鹏举班的一员。
为营造班级文化,树立集体主义观念,自然要让孩子感觉到这个班级体的存在,让孩子感受到这个班级的爱。
于是我整理出了班里所有孩子的生日,交给家委会,由家委会制定鹏举班生日趴细则表。
利用午饭后的时间为当月过生日的孩子在班级举行生日会,并且还会有家长及孩子为他们送上生日祝福视频。
让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以及同学的爱,并把这种爱放大,让孩子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爱的集体,他们自然也就爱这个班级。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在这就不一一列举。
三、面对犯错的孩子可能和其他老师不同,在我的班上我每天都在等着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每一个事件都是教学孩子最好的。
通过孩子的错误可以提前了解其他孩子们可能存在的一些潜在的问题,在错误发生时就把问题解决,而不要拖到事后。
当孩子做错事时,老师和家长往往都是责备。
而我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首先给予孩子的是关心,把责备和反思留在孩子心里,教育的过程留给孩子自己来完成。
孩子内心的自责,远比家长老师的责备来的更强烈更深刻。
我的孩子,跟其他孩子一样,犯了错也会担心、害怕、逃避。
比起孩子们的犯错,老师的引导更为重要。
每天中午吃饭,饭箱里不锈钢饭盒的温度是孩子们稚嫩的小手所不能接受的,所以第四节课我都会把盖子打开散散热。
但是依然有勇士想要去挑战一下,不用餐布,徒手去拿,结果可想而知。
小喇叭们跑到我的面前报告,老师不好啦,有人把饭弄撒啦。
我把这个孩子叫过来询问,手烫到了吗?身上有没有弄到?再平淡的说一句去把扫把拿过来扫掉吧。
这时我在一旁看着他,笨拙的把饭菜扫起来,还时不时提醒,这里还有饭,那里还有菜。
期间也会有保洁的阿姨走过来,帮孩子清扫,所有成人的帮助都会被我拒绝。
几次下来,孩子们也就知道了。
后来孩子跟我报告有人把饭菜弄撒了,我过去一看,地面已经清理干净了。
我们不怕孩子犯错,孩子都是在犯错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教会他们的是怎样面对错误,怎样解决。
四、家长整合我们的家长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作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大家长,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整合一切可利用的促进班级的学生的发展。
很多家长其实很想为班级服务,从自己专业的角度为班级做贡献。
但由于信息的闭塞,家长也不知道班级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应该及时的把班级的情况以及需要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班级的发展情况。
所以我会定期把班级的一些工作计划与家委会沟通,家委会与家长沟通,整合全体家长的为班级出谋划策。
例如班级的卫生以及防疫就有开保洁公司的家长负责,会为班级配备足够的消毒液、洗手液,传染病高发的季节为班级消毒。
有买水果的家长,为孩子提供餐后水果。
有爱好摄影的家长,为班级每一次活动提供摄影摄像。
有开教育机构的家长,定期进行家长讲坛,教孩子们玩魔方。
有开旅行社的家长,为班级的外出游学提供保障。
有舞蹈老师,为班级排练节目。
还有很多全职妈妈随时等待老师的调度,每到期末或者开学的时候都主动要求打扫班级卫生。
当然作为班主任,不能把这一些视作理所应当,要把家长做的一桩桩一件件汇总整理,在期末的时候做一个详细的总结。
五、学生的利用《论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家长问老师“这个活动怎么没让我们家孩子参加啊?”或者是晚上很委婉的私信老师“晚上孩子回来跟我说,今天班级有一个活动,他很想参加,可是老师没有选中我”……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避免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存在感的缺失。
在设置班级岗位的时候,为每一个孩子都安排了特定的岗位。
当然怎样做到每一个岗位都适合每一个孩子呢?其实我是根据孩子来制定岗位,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岗位都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或者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要做到这样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了解每一个孩子,而我对孩子的了解就是开头说到的家访。
例如家访中发现有一个孩子父母离异,她跟妈妈和外婆一起生活。
这个小姑娘的话语中夹带着浓重的家乡方言,性格孤僻,平时不爱和同学交流。
安排职位的时候我就让她做了班级的笔筒的管理员。
班级经常捡到铅笔和橡皮,没有人认领的铅笔盒橡皮都由她来保管。
班级里不许带削笔刀,她的任务是保管班级的削笔刀并保证笔筒里所有的铅笔都是削好的,当班级里的孩子需要借铅笔或者要削铅笔都必须来找她,得到她的允许才可以借用班级里的铅笔,或是使用班级的削笔刀。
她不愿和别的孩子说话,我就让班级里的孩子找她说话。
一年级下学期班级新转来一个女生,为了让她快速的认识同学,融入班级,我给她的职位是作业记录员。
这样每天组长都会把本组作业的情况汇报给她,她要记录下来再汇报给我。
所以很短的时间内她就熟悉了班级里的同学,并且还知道他们的名字怎么写。
挑食的同学检查午饭,不爱卫生的同学检查卫生,不爱记家庭作业的检查家庭作业的记录,调皮的男生课间轮流值班监督课件活动,胆小的男生带领早读……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工作,每一个孩子在班级都有存在感。
班级里的活动都是全员参加,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位家长都能看到自己孩子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