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失眠的案例分析

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失眠的案例分析

应用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失眠的案例分析——母亲失眠治好了河北省涿鹿县张海明我的母亲从八年前开始就有失眠症状伴随,为此母亲很烦恼,我也是上网查,求医问药,找偏方,还有穴位按摩等等,不定期的给母亲买西药、中药,强身的、补脑的,但是都没有治疗好。

偶尔吃某些药物后,当时也能见效,时间一长,效果降低。

近一年,母亲不让买药了,说是不管事,自己白天也没什么干的,困了就躺会儿。

说实话母亲是不愿意让我花钱再买药,尚且吃药也不管事。

医学上失眠是这样定义的:失眠即睡眠失常,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地醒来,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疼痛、感觉不适,生理节奏被打乱,睡眠环境影响等,也有怕睡眠而失眠的。

一、母亲的症状主要表现,我归纳如下1、入睡困难。

入睡慢,母亲晚上十点躺在床上,直到一两点钟才能睡着。

这对母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在睡不着的这段时间里,大脑会不停地想事情。

结果,越想越清醒,很难入睡。

2、睡眠中途经常醒来。

每天晚上母亲都会在睡眠中途突然醒来,有时是因为外界的声音,有时是自动醒来。

虽然,醒来后能够再次入睡,但是,数次的醒来也对母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3、对声音敏感。

只要有哪怕是极轻微的声音也会睡不着。

比如,父亲的鼾声,甚至呼吸声音大一些,都会让母亲觉得很烦,不能入睡。

4、睡眠质量不高。

母亲觉得每晚真正睡着的时间就是傍天亮时才睡着,其它时间都是“迷迷糊糊的”,还做些漫无边际的梦,感觉睡眠质量很低。

5、白天精神状态受到影响。

如果晚上失眠严重了,那么次日上午母亲会感觉没有精神,身上发困难受,心情烦躁。

6、对睡眠过分担心。

母亲一直都非常担心睡眠,经常不自觉地想起睡眠问题。

庆幸的是母亲每天在中午饭后,只要赶快躺下睡午觉,即使睡的时间短或是睡不着,也会感觉下午精神状态会好些。

二、“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带来了福音今年我有幸成为教科局“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的实验教师,从看书自学到听金洪源教授的讲座,我都热情很高,尤其是金教授说失眠是很好治疗的,我更是万分欣喜。

那时我就有了要给母亲治疗失眠的想法和信念,并且我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病症的治疗理论和操作流程。

下面我简单阐述一下治疗母亲失眠所要用到的心理学知识。

(一)新的失眠观。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提出的新的失眠观是从情绪心理成分、知识心理成分、意识与潜意识心理成分三个方面,对失眠者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

1、情绪心理成分。

几乎所有的失眠者都会体验到焦虑、担心、恐惧等情绪。

情绪心理因素,可以说是失眠者无法入睡或再入睡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种情绪有的是你能够意识到的,有的是意识不到的;有的是由错误认知引起的,有的是在潜意识里自动运行的。

不管它是如何发生的,它必然会引起消极的认知观念,而这种认知又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这样,情绪和思维之间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导致失眠者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无法入睡。

2、知识心理成分。

我们很清楚地知道,特定的认知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同时导致某种行为,因此,分析失眠者的知识心理成分,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入手点。

为了更好的分析失眠者的知识心理成分,更清楚地看到失眠者的大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元认知”引进了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从三类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陈述性知识方面。

陈述性知识是指描述某事物是什么或怎么样的事实知识。

对于失眠这个问题来说,它所涉及到的陈述性知识包括:对失眠现象的了解;对失眠原理和出现规律的认知;对失眠与次日学习、工作等之间的关系理解;在失眠的情况下,提高次日学习效率的方法等。

其次,程序性知识方面。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办”的操作程序知识,它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实现并且表现为能力。

通俗地讲,就是一处于某种情境之下,就会不自觉地产生某种想法或做出某种反应。

它类似于条件反射的S——R,在认知心理学中,叫做C——A。

C指条件(condition),A指反应(action)。

对于失眠者来说,他们的大脑中埋下了很多的程序性知识。

比如:一到躺在床上准备入睡的时候,大脑里就自动地闪出许多想法;一旦意识到自己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睡着,就会对睡眠产生担心;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自动地对前一晚的睡眠进行检查,一旦觉得自己没睡好,就感觉到精神不振等等。

这些程序性知识是不受大脑控制地自动运行的。

程序性知识的运行必然会使失眠者产生焦虑的情绪,加重失眠的症状。

最后,策略性知识方面。

策略性知识是专门用来调控、指导、解决个体大脑内部的记忆、思维等学习活动“怎么办”的知识,是程序性知识中的特殊一种。

它是影响失眠反应的最实质性的要素。

失眠者的大脑中,缺乏大量的策略性知识,包括:睡前应有什么样的程序;一旦长时间无法入睡应做些什么;大脑中错误的程序性知识应该如何打破等等。

3、意识和潜意识心理成分。

一方面,失眠者大脑中的错误的程序性知识是在潜意识状态下自动运行的,错误的认知所导致的消极的情绪,也是不受大脑支配地自动出现的;另一方面,正确的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输入,则是在意识层面上进行的。

因此,在治疗失眠的过程当中,应该根据实际需要,既看到失眠者的意识层面,又看到他的潜意识层面,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

这样,通过分析失眠者大脑中的情绪因素、知识因素、意识和潜意识因素,就会比以往更清楚地知道了失眠者大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做到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临床心理技术。

在新的失眠观指导下,应该如何应用临床技术对失眠者进行治疗呢?首先,认知方面的调整。

由于失眠者的大脑中缺乏正确的陈述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因此,我们就应该通过暗示性说服,在纠正失眠者错误的认知观念和信念(陈述性知识)的基础上,为他输入正确的陈述性知识。

与此同时,我们为他补充应付失眠的策略性知识,让他对睡眠充满信心。

其次,行为方面的调整。

通过临床放松训练,让其充分体会肌肉放松、心情愉快的感受,此时,利用暗示学习状态下的超强学习能力,向其大脑中输入一套新的程序性知识,以替换错误的程序,并同时运行积极的情绪。

这样通过反复练习,使其达到优势兴奋、自动运行的程度。

通过认知和行为两方面的调整,我们就可以改变失眠者的情绪状态,并调整其大脑中的知识结构。

失眠的问题也就彻底地解决了。

三、新的失眠观指导下为母亲的临床治疗失眠的案例分析我在新的失眠观的指导下,分析了母亲失眠产生的心理机制,同时,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彻底地解决了母亲的失眠困扰。

(一)导致失眠的心理机制分析1、情绪方面。

由于母亲步入老年,身体、精力都在下降,还要处理家庭内外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事情。

因此,母亲经常在睡前思考如何解决一些麻烦的问题,这时母亲的情绪是担心、麻烦、厌烦的。

长此以往,母亲就学会了一个条件反射,或者叫程序,即入睡前自动地思考生活中一些繁琐的事情。

这一程序中包含情绪(E)这个因素,并且这一程序性知识是自动运行的。

这就是母亲失眠形成的最初原因。

而今,由于受到程序性知识的影响,母亲只要一躺在床上(C),就会想事情(A),同时伴随着烦躁、担忧、焦虑的情绪(E),这种情绪又会推动思维的进一步运行。

这样,母亲便越来越兴奋。

当母亲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但自己仍然没有睡着时(C),就会产生一种想法,“完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睡着,今天又失眠了”(A),这种想法同时又伴随着担心、害怕的情绪(E)。

在知识和情绪互动的过程中,母亲的消极情绪在循环系统中不断地放大,使母亲的睡眠变得更加困难。

在失眠之后的第二天早上(C),母亲会给自己的睡眠一个评价(A),当母亲觉得睡眠质量不高时(C),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E),同时想“今天肯定是又没有精神了”(A),这种暗示使母亲就真的情绪低落(E)。

反过来,白天的这种精神状态又使母亲加倍重视睡眠,对睡眠也就更加担心。

对声音的敏感的情况与以上的过程基本一致。

2、知识方面。

首先,陈述性知识。

在母亲的大脑中,缺乏以下陈述性知识:第一,失眠产生的原因。

母亲不知道原因,就无法找到突破失眠问题的杠杆解,也就没有办法从恶性循环中挣脱出来;第二,对失眠现象的认识。

母亲对睡眠本身是什么,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等知识不了解,就会错误估计自己的睡眠质量,夸大痛苦感受,加重入睡困难;第三,失眠与母亲第二天生活和工作的关系,这一知识的缺乏必然导致母亲对睡眠担心。

其次,程序性知识。

在分析情绪因素时已经提到。

比如:母亲一到要睡觉的时候,就想事情;一旦经过很长时间仍无法入睡,就会产生错误的观念;早上起床时,自动地对前一晚的睡眠质量进行检查;干活时,自动地想:“我昨天没睡好,今天感觉有点困”,果然就觉得困,效率降低……母亲大脑中这一系列自动运行的程序性知识,使母亲无法控制自己的睡眠,并反复地引起消极情绪。

最后,策略性知识。

母亲的大脑中,没有任何应付失眠的策略性知识。

这些策略性知识包括:为了入睡,睡前应该注意些什么;一旦长时间无法入睡,应该如何去应付;大脑中错误的程序应该如何去打破;一旦失眠了,为了保证次日的生活状态,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等等。

这些知识的缺乏,使母亲的失眠一直持续下去,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3、意识与潜意识方面。

母亲大脑中的一系列知识是属于意识层面的,而母亲一系列程序性知识却是在潜意识状态下自动运行的。

相应地,由于一些错误的认知所导致的消极情绪也是不经大脑支配地自动出现的。

由此可见,母亲失眠时的情绪和知识要素都是在潜意识的条件下起作用的,是不受意识支配的。

总之,对于失眠的情绪、知识和潜意识这三方面来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错误的知识产生消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助长错误的知识,这一切,在潜意识的条件下,形成了知—情互动的过程,共同构成了母亲失眠的心理机制。

(二)临床操作的方法、过程及问题1、认知干预的设计及其实施对于失眠的问题来说,认知调整是关键。

今年暑假,我回到阳原老家,为母亲治疗失眠,我找出了母亲大脑里错误的知识观念,并帮母亲建立了一套正确的观念和策略。

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正确地看待失眠。

我在为母亲解释了失眠产生的原因和睡眠的一些相关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真实的例子,对母亲进行暗示性说服,直到母亲认为失眠并不可怕为止。

此外,让母亲明白第二天身体发困,干活没劲等更多的是由于母亲对失眠的担心所引起的消极情绪造成的。

其次,满足于生理睡眠。

让母亲学会在入睡前满足于静静地躺在床上,并相信此时的各项生理指标与睡眠无异,培养其对睡眠无所谓的心态,降低对睡眠的要求。

最后,策略性知识的输入。

教给母亲应付失眠的一些策略,比如,睡前保持心情平静;一旦长时间不能入睡,可以做深呼吸或放松训练来调整自己;白天可以适当多做一些运动;一旦没有睡好,次日清晨可以适当运动一下等等。

由于母亲对儿子的信任,在意识层面,只要是儿子说的就是正确的,只要是儿子让做的就是对的,并且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

2、临床暗示技术的设计及其实施针对母亲在五种典型情境下易失眠的状况,我为母亲做了五次临床心理放松训练,还为母亲用录音机录下整个放松和暗示过程,供母亲日后练习、强化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