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体育学1

学校体育学1

一、名词解释
1、学校体育: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

3、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

4、体育教学方法概念: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

5、教案:教案亦称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某次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

6、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室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7、体育学习策略: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到达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8、体育课程资源:是一切能够支持和拓展体育课程功能的事物的总称。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体育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体育学习内容的直接来源。

9、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1、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二、填空
1、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包括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领域、身体健康领域、心理健康领域和社会适应领域。

2、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体育与健康课、课外体育活动、(课外运动训练、体育竞技)
3、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身体直接参与、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4、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身体运动性、健身性、娱乐性、非阶梯性。

5、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基础性、实用性、兴趣性、科学性。

6、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7、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体能的评价、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习态度是评价、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健康行为的评价。

8、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指向性、调控性、操作性、灵活性综合整体性。

9、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特点目的任务的多向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灵活性
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安排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战术训练、品德与作风训练
1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竞赛训练法
12、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课余性、群众性、教育性、多样性
13、课余体育竞赛根据竞赛进行的空间可分为:校内竞赛和校外竞赛。

校内竞赛根据比赛项目的多少又可分为:综合性竞赛和单项竞赛。

而单项竞赛根据其项目特点还可分为:单项运动竞赛、单项娱乐性竞赛和季节性单项竞赛。

14、制定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时考虑方面是群众性、可行性、常规性、简便性
15、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模式:岗前培训院校培训校本培训
三、简答
1、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一)、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4)锻炼情志,增强进取心
(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三)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课体魄。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
(2)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
(3)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运动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
(4)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5)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4、体育教学过成的本质?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形式的过程。

“从认知论的角度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从结构论的角度看,体育教学过程是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发展体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培养能力、发展学生智能和体能的多层次的动态变化过程;从控制论与信息论角度看,体育进行过程是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控制过程;从教育心理学看,体育教学过程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全面心里活动过程和以能力为核心的统一培养、塑造和发展过程;从运动生理生化的角度看,体育教学过程又是遵循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和人体运动适应规律,发展学生的体能过程;
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教学过程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学生个性的社会性教育过程。


5、常用体育教学方法
(一)语言法1.讲解2.口令与指示3.口头评价4.口头汇报5.默念与自我暗示
(二)直观法1.动作示范2.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3.采用多媒体技术4.助力与阻力5定向与领先
(三)完整法与分解法1完整法2.分解法
(四)预防与纠正错误法1.强化概念法2转移法3.降低难度法4.信号提示法5外力帮助法
(五)游戏与竞赛法1.游戏法2.竞赛法
6、体育课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要求
(1)建立课堂常规(2)严格执行课堂常规(3)慎用与巧用批评与惩罚(4)合理使用指导与指令(5)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6)提高学生的自我期待值
7、体育课程内容选编的基本要求
(1)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3)具有实效性(4)符合学生的运动兴趣(5)具有科学性
8、编写体育课教案应考虑的问题
(1)确定课的目标(2)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安排选定教学内容(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步骤(4)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及措施(5)对课中各种活动的时间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分配(6)教案力求简单明了
9、体育课程资源分类
(一)根据来源分类(1)校内体育课程资源(2)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二)根据存在方式分类(1)显性体育课程资源(2)隐性体育课程资源
(三)根据功能特点分类(1)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2)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
(四)根据形态分类(1)体育课程内容资源(2)体育课程场地器材资源(3)体育课程人力资源。

10、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1)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

(2)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

(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4)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5)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6)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1、体育教师的职责
(1)努力提高政治业务水平(2)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3)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4)搞好课外体育工作(5)协助学校和教研组做好各项工作(6)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也是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之一。

教育实习的内容与方法
(1)体育教学实习(2)课外体育活动实习(3)运动竞赛和运动队训练的实习(4)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工作的实习
12、教育实习的内容
(1)体育教学实习(即试教)(2)课外体育活动实习(3)运动竞赛和运动队训练的实习(4)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工作的实习
四、论述
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性格 1. 教师的一般素质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2)热爱本职工作(3)谦虚好学。

2.体育教师的特殊要求(1)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体育教师应具备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专业知识 1.教师的一般知识(1)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2.体育教师特殊的专业知识
(三)专业能力1.教师的一般能力(1)教育能力(2)教学能力(3)科学研究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5)其他方面的能力 2.体育教师特殊的专业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