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类作文选材
古代文人中,需要我的何止上述三位!翻看古代文 人佳作,字里行间不都飘洒着我的醇香吗?
是我,激发了文人的灵感!是我,促成了唐诗宋词 的辉煌!是我,在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学史上留下了浓浓 的一笔! 文人需要我!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想心思,其实就 是在别人司空见惯、觉得“毫无疑问”的生 活表象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做适 当的思索、研究,得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结论。 所以以独特的眼光,发人之所未发,选用的 材料就具有了新意,要表现的主题就突出了。
•
闪光的心灵 江海洋 我曾在一家蛋糕店兼职。这是一个店面很大的自 选商店,一排排的货柜上摆满了中式和西式的糕点, 诱人而炫目。尤其是那些一元一盒的小蛋糕深受孩子 们欢迎。 那天周末,收银台的小姐正在忙碌着,我也在给 那些新进来的商品贴价标。突然,瞥见柜台边正走过 来一个孩子。我心中顿时一阵感伤,这个孩子一身衣 服早已破旧而发黄,瘦削的脸上满是灰尘,使我看不 出他的表情。他的嘴角嚅动着,那双因饥饿而深陷的 眼睛却放着惊奇的光芒,紧紧地盯着那些蛋糕,恨不 得将面前的一切都盯到肚子里去。 我紧锁着眉头,心中满是对这个孩子的同情。当 我转过身,这个孩子已走进里面的货柜不见了。 我转身继续给那些新进的商品贴价标。过了不久, 我听见商店的老板在出口处愤怒地大声怒吼。我心中 一凛,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有人偷东西被抓住了。
评析:这篇短文,写的是生活中的一 件小事。公交车司机为结婚车队让道,这 件并不起眼的小事,如不深挖,可能只会 表现“助人为乐”这一司空见惯的主题, 而作者却从“让道”这件小事,从司机那 句“我按喇叭不是催他们给我让道,我是 为他们祝福呢!”感悟到“给别人的幸福 让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种心情的人, 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 我赶忙走出货柜,看见商店老板背对着收银台,一脸凶相,面前 站着那个瘦弱的颤抖的孩子。 “把你的衣服掀开,不然打断你的腿。”老板大声呵斥。 孩子因害怕而露出极度惊惧的眼神。他脸上的肌肉不停地抽 搐,手和身体毫无节奏地颤抖着。 我这才发现,他单薄的上衣靠近腰部位有一处微微隆起,像 是塞着什么东西。 “我……我没有、我没有……孩子的声音打着颤,夹着一丝 哭的声调。” 这时店老板像是怒极了,一把掀起孩子的胸前的衣服,猛然 从孩子的腰间拽出一件东西来——我们店销售的一元一盒的小蛋 糕。 孩子霎时间吓得脸色苍白,这时收银台里的小姐突然惊声说: “哇!胡老板,他没有偷,原来他已经付过钱了。” 店老板一愣,回头一望,看见收银台不起眼的一角上果然有 一枚一元的硬币。在那里闪着冷冷的、微弱的光芒。 店老板尴尬地将抓着孩子的手,慢慢地松开了。 那一刻,我看得清楚:那枚硬币是收款小姐趁机偷偷地放在 上面的。 透过这枚小小的硬币我看到了收款小姐那闪光的心灵。
黄先生还透露了一个当时没在意、现在想起的细节:去年除 夕,全家看春节晚会,其他人都关注热闹的娱乐内容,而黄莎看 到反映农民工子女读书问题的《心里话》节目时,却瞪大了眼睛, 表情凝重,并找来纸和笔记下台词。用心记住的台词,这次也被 用进了她的高考作文中。
与父亲辩论“三农”问题 “即使不写农民工子女问题,写其他社会问题,她也一样能 够得心应手。”卢松龄老师和李霞、张昊同学一致认为,黄莎作 文的立意,与平时学校和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国事家事天下事事 事关心”密不可分。班上不少同学这次高考作文也选择了赈灾等 社会热点主题。 黄延斌说,女儿高中三年的成熟度让他吃惊。寒暑假女儿回 家跟他聊天,话题中关注很多前沿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三农问题、 城市老龄化等。听得出女儿经过深入了解、周密思考,有时还提 出独到的见解与父亲辩论。“父女间的交流已经趋于平等,觉得 她都不像个高中生。厚积薄发,作文才具有了深度。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写?
1、选择能反映中心的材料写.
2、选择最真实、最熟悉、最拿手的 材料来写。 3、选择最打动人的材料来写。
真情最打动人。真诚最打动人。
4、选择最新颖的材料来写。
陆游: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其实,语文 学习也是如此,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所以,只要我们平日用心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善于观察,勤于积累,就不难写出文情并茂的好作文来。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绅士开玩笑地说。 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著蜿蜒山 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 过世的母 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 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 然后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 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一朵玫瑰花 , 为逝者举行盛大丧礼, 不如在他在世时, 善尽孝 心。
真情最打动人。真诚最打动人。
4、选择最新颖的材料来写。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写?
1、选择能反映中心的材料写.
一件幸福的事 那天早上,一辆公交车正在行驶着,车上都是去上班 的人。忽然从一旁的马路上冲出一辆车,公交车一个急刹 后停住了。只见那是一辆婚礼的摄像车,它的后面是一列 长长的迎亲车队,行驶得很缓慢,乘客开始抱怨上班要迟 到了,公交车司机静静地坐在位子上。不时地按着喇叭。 有人对司机说:“你光按喇叭不行,他们不可能给你 让道的,倒不如从车队的空隙中冲过去。”司机回过头来 笑着说:“我按喇叭不是摧他们给我让道,我是在为他们 祝福呢!”顿了顿。他又说:“别人结婚是件幸福的事, 我们有机会为别人的幸福让一次道,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吗?”满车的乘客霎时安静下来。 给别人的幸福让道,是一件幸福的事,有这种心情的 人,必定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 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 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 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 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 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 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 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 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 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 “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 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 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写?
2、选择最真实、最熟悉、最拿手的 材料来写。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 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 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 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 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 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 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 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 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 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 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 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 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苏轼,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绝对是 经典之作。试想一下:沧桑的诗人在皎洁的月色中迎风 伫立的时候,手中高举着一杯弥散着悠悠醇香的我,仰 问苍穹,浅吟低诵着思念亲人的诗,那该多有意境啊! 如果这时,诗人手中没有我,就没有那感觉了。还有像 “诗酒趁年华”“对酒卷帘邀明月”“夜饮东坡醒复醉” 等等,无一不说明了我对苏轼的重要。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写?
3、选择最打动人的材料来写。
真情最打动人。真诚最打动人。
一朵玫瑰花
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 乡的母 亲。 绅士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走到小女孩面前问 她 说: 「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 「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孩子说。绅士听了感到心 疼。 「这样啊……」于是绅士牵著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 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 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吗?」 「当然啊!」 「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来写?
4、选择新颖的材料来写。
文人需要我 嘿,大家好!说到我,你一定不陌生,我,就是 大名鼎鼎的“酒”。需要我的人很多,最需要我的恐 怕就是古代文人了。
在古代文人中,我主要用于“饮愁”和“消愁”。 要么让人越喝越愁;要么让人喝我忘愁。当文人心中 感到失意或得意时,他们常常举杯痛饮,借着我的劲 儿,在诗文中,或发泄胸中不满,或抒发凌云壮志。 当文人不喜不悲时,自斟自饮或邀友共饮就变得十分 惬意,那时的诗文也会浸透我的清香。可以说,是我 成就了文人的诗文,文人的诗文也成就了我。 说到需要我的文人,就得提到李白、李清照和苏 轼了。
高考作文满分
源于关注社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黄莎的父亲黄延斌不这样看:这篇作文是女儿高中三年对 农民工持续关注顺势而为的结果。他介绍,上大附中地处城乡结 合部,附近一个菜市场外来务工者很多。黄莎高一暑假回佳木斯 告诉父亲,有一天她去买水果时,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趴在 卖水果摊位上,一笔一画地写作业。旁边嘈杂的叫卖声、讨价还 价声,与孩子伏案的小小身影形成的对比,让她看出些许无奈与 坚韧,还有乐观和希望。这份触动,使她此后对农民工及其子女 读书问题格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