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实验一:实际利率的两种测算方法比较
一、实验类型
验证型实验。
分析中国1978年—2009年一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运用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指数的数据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并分析哪种科学。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
1.目的
(1)掌握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
(2)分析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
(3)分析两种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2.要求
(1)能够熟练的运用统计分析软件
(2)收集实验所需的基础软件
(3)分析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和两种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三、实验背景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战略的推动下,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存款利率每年都在改变,并不一致。
本实验即分析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为利率的制定提供建议
四、实验环境
在专业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实验教学,主要使用微软的Excel软件。
数据基础:通过人大经济论坛下载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指数的数据。
五、实验原理
第一中是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第二种是1加名义利率,与物价指数的商减去1。
六、实验步骤
第一步,采集实验基础数据。
登陆人大经济论坛搜索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与物价指数的数据,下载Excel文件,建立实际利率计算文件。
数据样本区间为1978-2009年第二步,在Excel表格中用两种方法计算实际利率。
第三步,画出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的图
第四步,分析结果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科学性
七、实验结果分析
(一)实验结果
经过整理和分析结果如下(1)是用第一种算法所得,(2)是用第二种算法所得。
(2)
图表 1
(二)结果分析
我国利率是由政府管制的,但政府在考虑利率是否调整和利率水平高低是否是当时,币值的变化仍然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
1985年年中利率的上调时由于从1984年开始的通货膨胀日益加强;1988年和1989年两年通货膨胀率的迅速上升又促成了利率的继续提高,1990年和1991年两年调低利率则是由于通货膨胀率的回落;1992年开始的又一轮通货膨胀则推动了1993-1995年利率几度调升;二1996-1999年间的相继7次调低利率,则先是由于通货膨胀率的回落;而后则是由于人们并未料想到的通货紧缩的来临。
随着2004年物价逐渐走出低谷,我国开始进入加息周期。
并且由于2007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所以说利率的变化与通货膨胀率是息息相关的,是成反比的,在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蓝线与黄线的图样的变化很有规律,黄线上升则蓝线下降。
另外第二种计算方法较为精确,名义利率是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包括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通货膨胀率可能为正可能为负,所以第二种算法比较科学。
(三)质疑与建议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的调整并不具有连续性,通常隔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调整一次,利率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市场资金需求状况。
程序复杂、决策滞后、信息不及时导致的决策失误是现行利率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开放经济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将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
银行业务的彻底放开意味着国际竞争的加剧,而海外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制度具有资金配置效率高、风险控制合理、灵活多变等优势,我国若不能与时俱进,将可能输在起跑线上。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实施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但为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也为以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为将来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本市场工具,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大规模购并重组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