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政策及法规

农村政策及法规

农村政策与法规教案2013年9月份《农村政策与法规》教学设计本教材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立足于实用实效和能力培养,从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好农村政策与法规,有利于更好地宣传、贯彻和落实农村政策与法规,有利于培养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出发,精选了部分主要的农村政策与法规。

教材分三个部分共11个单元。

第一部分时导论,是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概述;第二部分法规篇,主要介绍了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规、农业生产经营法、合同法及农业承包合同;第三部分政策篇,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农村改革发展政策、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政策、农业投入和农业科技政策。

第一部分导论1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概述学习目标(1)掌握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关系。

(2)了解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培养在农村社会经济活动中,贯彻实施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能力。

1.1农村政策(理论2课时)1.1.1农村政策的内涵与特征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农村政策,是指党和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

农村政策除具有政策的一般特征外,从其本身性质出发,还具有以下特征:1.1.1.1内容上的纲领性1.1.1.2适用范围的广泛性1.1.1.3具体应用上的灵活性1.1.1.4政策效力的有限性1.1.2农村政策的具体目标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村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农业产值目标、农村产业结构目标、农民收入目标、农村环境目标以及农村社会目标。

1.1.3农村政策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党在不同时期制定和实施的农村政策使我国农村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政策指导农村社会经济活动。

农村政策协调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

农村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农村政策实现国家对农村发展的宏观调控。

农村政策规范和约束农村经济社会活动行为。

1.2农村法规(理论2课时)1.2.1农村法规的本质与特征1.2.1.1法规有关概念的解释(1)法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在于保护、巩固与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法律是指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是法的具体形式之一。

(3)法规一般是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律文件的总称。

(4)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行政工作,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律法规的总称。

(5)地方性法规是指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辖区内实施,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而制定的。

(7)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与行政法规制定、发布、实施于本部门或本地区的规范性文件。

(8)国际条约是指国家之间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规定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1.2.1.2农村法规的概念农村法规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地方机关制定和颁布的、适用于农村生产经营活动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1.2.2农村法规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任务农村法规的任务是由我国农业发殿的目标决定的。

我国《农业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有效供应;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建设共同富裕的文明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村法规的任务就是保障农业发展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国家干预农村社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任务: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建设共同富裕文明的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1.3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关系(理论2课时)1.3.1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联系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有着密切的联系,党在农村的政策经实践证明是成功有效的、通过一定的程序使之稳定下来,就形成了农村法规。

其联系具体表现在:1.3.1.1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广大农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都是党和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工具,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1.3.1.2农村政策是制定农村法规的依据,农村法规是党的农村政策的体现和法律保障农村政策是党和国家指导、组织农村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1.3.1.3农村法规是实现党的农村政策的重要形式,又对党的农村政策有制约作用实践证明:农村法规是定型化、规范化、条文化的党的农村政策。

1.3.2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主要区别1.3.2.1制定机关不同:农村法规由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强制和普遍约束力。

1.3.2.2实施方式不同:农村法规的实施,除依靠宣传、教育手段处,还要依靠国家强制力,即对违法行为由国家专门机关依法给予民事、行政或刑事制裁。

1.3.2.3表现形式不同:农村法规表现为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以国家名义明确规定了人们在农村经哜活动中的行为准则,确定了农村经济主体在农村主体在农村经济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1.3.2.4调整的范围不同:农村政策涉及的范围比农村法规要广,它可以通过各个不同的渠道渗透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1.3.2.5稳定性不同:党的农村政策和农村法规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农村法规的稳定性更强,因为其制定、修改的程序比较复杂。

1.3.3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辩证运用的统一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辩证关系:农村政策与法规都是党和国家管理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工具,两者既有区别。

不能相互替代,又有密切联系,不能完全割裂开来。

实践运用中需掌握的原则是;有法律规定的,应依法办事和执行;无法律规定的,但有政策规定的,应依政策办事和执行;政策与法规有矛盾或不一致的,应依据法律办事和执行。

在实施农村政策与法规过程中,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情况,通过一定的程序,不断进行调整。

1.4农村政策与农村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理论2课时)1.4.1农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1.4.1.1农村政策的制定是指党和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的农业和农村的具体政策。

农村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以我国农村的实情为依据,既要考虑到全国农村的一致性,又要考虑到发达地区农村与落后地区农村的巨大差距,农村政策的制定要贯彻“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农村发展指导思想。

1.4.1.2农村政策的实施是指农村政策制定出发后,把政策规定的内转变为现实行动的过程。

(1)影响农村政策实施的因素。

(2)农村政策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3)农村政策实施的方法。

行政命令、经济杠杆、法律手段、思想教育1.4.2农村法规的制定和实施1.4.2.1农村法规的制定又称农业和农村立法,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农业和农村的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农村法规的表现形式: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以《农业法》为例,法律规定的程序为(1)法律制定的准备阶段(2)法律制定的确定阶段1.4.2.2农村法规的实施:是指国家有关执法机关及工作人员、各级人民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及经济单位、公民等贯彻执行农村一系列法规的过程。

1.4.2.3农业行政执法:是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农业行政机关按照相关法规对农业、农林经济活动实现监督检、违法处理的过程。

可分为行政检查、行政确认、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

单元小结思考与实践1、理解农村政策和农村法规的内涵,根据中国农村社会的特点,与一般政策和法规相关比较,国家制定的农村政策和农村法规具有哪些特征?2、分析农村政策和农村法规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部分法规篇2农业法学习目标(1)理解农业法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2)掌握农业法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规定。

(3)深刻体会农业法对新阶段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意义。

(4)全面理解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5)培养运用农业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1农业法的立法目的与基本原则(理论2课时)2.1.1农业法的立法目的根据农业法的立法目的和确立的基本目标,农业法立法目的概括为: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三农”可持续发展目标“三农”现代化目标2.1.2农业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2.1.2.1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原则2.1.2.2保护“三农”利益原则首先,农业处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农业法将发展农业作为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

其次,农业法体现了保护农村利益的原则。

第三,农业法体现了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

此外,农业法确立了农业保险制度。

2.1.2.3农业经济、生态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原则首先,农业经济的发展应当与农业生态的维持和改善相结合。

其次,农业经济的发展应当与农村社会的发展同步,逐步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目标。

再次,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应当与农村社会的发展同步,实现农民、农村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1.2.4坚持科教兴农的原则是指依靠农业教育和科技进步,全面振兴农业,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使农业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

2.1.2.5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使农业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2.1.2.6社会支持、共同参与原则基本含义是:在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的基础地位薄弱和农村社会发展滞后的形势下,充分发挥我国政府、社会和个人以及国外的各种资源、共同支持和参与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农业法确立了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总体水平的方针,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第二,农业法确立了鼓励社会力量以及国际国力量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针。

第三,农业法还确立了引导农民自身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投入的政策。

第四,农业法还规定了除财政与资金投入外的其他农业支持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