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导)学案

第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2、知道三种带电的方法,明确其带电的本质。

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4、掌握元电荷、电荷量、比荷、静电感应的概念;尝试运用静电现象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1、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用红笔标注疑问。

2、通读教材,完成学案。

【自主学习】 【教材助读】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丝绸带 电,玻璃棒带 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毛皮带 电,橡胶棒带 电。

这是 起电方式(“摩擦起电”, 或“感应起电”,或“接触起电”)。

2、验电器原理:如图将带正电的小球A 接触验电器B ,则发现
验电器下面的两个指针 (“张开”或“不张开”)。

指针
①带 电,②带 电,这是 起电方式(“摩擦起
电”,或“感应起电”,或“接触起电”)。

3、通过使物体带电方式学习可知自然界的电荷遵循( )规律(守恒,或 不守恒)
4、元电荷
电荷量:_____________,单位: ,符号:
元电荷:_____________________,e =________________,e 的数值最早是由 美国物理学家 测得。

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量是e 或e 的 倍。

5、比荷: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子的比荷为 。

6、如图所示,在带电体+Q 附近有两个相互接触的 B A +++
+++
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和B,均放在绝缘支架上。

若先将+Q移走,再把A、B分开,则A________电,B_______电;若先把A、B分开,再将+Q移走,则A带________电,B带_________电。

【合作探究】
【演示实验】
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导
体A,B,观察A,B上的金属箔有什么变化?
【课堂合作探究】
把带电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导体A,B。

问题一:如何使A带正电,B带
负电?
问题二:如何使A、B都带负电?
问题三:如何使A、B都带正电?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都是使物体正负电荷分开,而总电荷量并未变化
B.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摩擦过程中橡胶棒上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得到电子
D.物体不带电,表明物体中没有电荷
2、带电微粒所带电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A.2.4×10-19C B.-6.4×10-19C C.-1.6×10-18C D.4.0×10-17C
3、将不带电的导体A和带有负电荷的导体B接触后,在导体A中的质子数()
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加后减少4、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B.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C.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5、关于元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
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物体带正电荷1.6×10-9C,这是因为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6、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
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

如图表
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
正确的是()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A
2、A
3、C
4、BCD
5、BCD
6、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