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教学论文撰写中常见问题诊断及写作指导

中学教学论文撰写中常见问题诊断及写作指导

中学教学论文撰写中常见问题诊断及写作指导作者:教研室教育科研来源:教研室点击数:620 更新时间:2009-10-26中学教学论文撰写中常见问题诊断及写作指导博兴教研室郭峰(整理提供)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经验与实践相互作用的教育活动,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教学实践的检验,可以不断丰富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

撰写教学论文对于教师专业成长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可以促进工作反思,升华理论。

撰写学科教学论文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过去工作深层次思考,有助于提高科研能力。

二是,可以促进同行、同事切磋交流,共同进步。

三是,可以训练思维,培养教科研能力。

善教也要善写,经常撰写论文,可以提高个人分析、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

如果教师具备了学科教学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并不断提高写作水平,那么,这样的教师将有利于向学者型和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

一、教学论文撰写中常见问题的病因及诊断由于教师撰写论文容易受到经验的影响,同时缺乏一定的学科理论素养,论文撰写常常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教学论文撰写中常见问题,作一些病因分析及诊断。

问题l:为“写”而“写”,视“写”为“研”诊断:有些教师不“研”而“写”,把研究与工作脱节,把研究与解决问题脱节,把一般的体会、工作总结、简单的“浅谈”都当成研究论文,使论文失去原有的价值,造成论文贬值,助长学术腐败。

问题2:“穿鞋戴帽”的“理论联系实践”诊断:一些教师喜欢在一些文章的开头冠以“理论化”的流行术语,或者在末尾来一个“形式化”的结语,从而造成术语与实践没有内在的关联;有些教师将具体而小的实际操作戴上一个大大的帽子,穿上一双大大的鞋子,诸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新课程理念”等等让教育论文头重脚轻成为怪胎。

还有些教师的“经验事实”原本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是具体的、个人化的、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但在写“经验总结”型教育论文时,为了提高文章理论水平,往往将“总结”转换为一种“概括”,而没有了“经验事实”,没有了“问题解决”,只剩下一堆似是而非的教育“大道理”,缺乏事实依据和教育情境。

尤其是在写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时易出现此类问题。

问题3:从“概念”到“概念”的纯理论说教诊断:不少教师未能充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善于对前人的成果做出批判性思考,文献综述缺乏条理性。

论文对基础教育研究都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概念运动”,对基础教育中的现实问题空发议论,这样的教育论文涉及的概念太多也太大,读起来全文只见对别人观点、理论的简单大“拼合”,而没有通过作者自己大脑深加工的新见解、新思考,新观点。

这些文章一般缺乏事实依据,比较空洞,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教师看了很少能得到有效的启发和经验借鉴。

问题4:平铺直叙的记录过程而缺乏理性的思辨诊断:有些教师写教育案例或教育个案,仅仅是简单的操作记录,这是另一种极端——要么是开展活动的记录,要么只是一篇类似教案的东西。

还有的教师容易把解题方法和教育随笔当成论文。

其实,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教育案例是一个介绍特定教育组织内部事情的故事,它描述一个有价值的有关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行为的具体情景,其中有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景与气氛,教育案例或教育个案的价值在于可靠地概括事实,在于从各种表面的教育事实中,清晰地描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并揭示教学关键事件中蕴含的规律,这样的案例才有典型性、教育性和启发性。

问题5:虚假研究,抄袭,不注意文体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诊断:虚假研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相关教师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希望走捷径,有的凭空想象,编造研究材料和研究数据,有的直接抄袭,忽视研究过程。

因为虚假研究缺乏事实根据,这类文章在写作时容易就事论事,缺少新意,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的分析,有时因为缺少研究和学习,一些文章格式上出现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错误及违反科学的错误。

二、教学论文的基本分类及选题1.基本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维度,论文的分类是不相同的。

教学论文从结构和表述形式上,一般分为理论阐述式、研究报告式(文献报告式或调查报告式)、实验报告式、经验总结式和个案案例式几类;如果从论文的内容属性上,教学论文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教材教法研究类,二是理论研究、专题研究类,三是中高考研究类,四是习题研究类,五是实验教学类,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类,七是心理及心理健康教育类。

2.论文选题确定一个好的论文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学论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选题:一是课堂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和难题;二是教育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三是从教师自身阶段性的成功、失败经验的总结、反思中提升;四是从他人课题研究成果中提炼;五是从各种文献资料中筛选挖掘;六是从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选取;七是在国内外教育改革信息热点和前沿中寻找问题。

保证论文课题顺利产生,要坚持“五个多”,多看看:经常看看本学科教研杂志、书籍,上网浏览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多反思:对日常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同事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何解决或解决的非同寻常的思路、方法,应及时反思;多迁移:经常浏览其他学科的教学期刊,了解其他学科研究领域的重点、热点,思考与本学科有什么相通或可以借鉴的地方;多积累:阶段性的课题研究成果、个人教学经验的积累,到了一定的时机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理论化;多写写:坚持写课后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学生很多智慧性的问题会在课堂教学中灵光一闪,很多课堂突发事件处理的教学机智也稍纵即逝,如果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就会丧失一次次提升个人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机会。

三、教学论文写作过程与要领科研论文构思、形成和发表的过程,一般要经历如下过程:选题和构思、实验和初步设想、实验研究和结果分析、根据结果调整课题设计和构思、整理数据、撰写论文、修改、补充数据、投稿、发表等过程。

⑴论文写作前要广泛收集与选题相关的资料。

通过收集资料,可以了解相关研究的进展,了解自己写作重点,同时,还可以根据已有研究启发自己的写作思路。

⑵要重视拟定写作提纲。

拟定提纲一般为由略到详,在落笔写作之前,一定要把思路理一下,针对主题,理出一个符合逻辑的提纲轮廓:可先把每个章节或部分整理成短小的单元;仔细思考这些单元的表述次序;删去不必要的章节,将性质相近的单元进行归并,理出总的提纲。

⑶标题把握要独到。

论文标题一般要简洁、精炼、概括、新颖、巧妙,要求能点明主题、准确得体、简短精练、鲜明醒目,便于索引,字数尽量在10~15字内,最长不超过20字。

若因字数限制,题名难以完全表达文献内容时,可以使用副题名(副标题),对题名作进一步的补充、解释、强调说明。

副题名一般标示在题名的下一行相应位置,也可以紧接在(主)题名之后,两者之间通常用破折号连接。

论文的标题要求能够揭示课题的中心内容,便于读者把握论文内容,要求能交代研究的范围,给读者提供有关内容的信息。

使读者看到标题后便能知道所要论述的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态度,标题要简练、新颖,有自己的独特性,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⑷论据引用要有力,论证方法要多样。

选择论文的论据时,要注意引用事实做依据,例证要有代表性、典型性、真实性。

引用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公理及可靠的统计数据,同时引文要注明出处。

合理的论证,需要观点正确、鲜明,见解独到、精辟。

教学论文逻辑严密是最主要的,而“阐述的次序”和“材料的组织”则是“逻辑严密”的基本保证,论文的论证过程要避免“论点+例子”的现象。

因此,提高论文质量,合理选择和应用论证方法很必要。

⑸摘要。

文摘的内容一般包括:①说明研究工作的首要目的、范围以及为什么要写作这份文献;②介绍所用的技术手段或方法,介绍新技术手段的基本原理、应用范围及可能达到的精度,介绍非实验性工作文献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③说明研究的成果和结论;④附带介绍主要论题之外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例如方法的改进,新发现的文献或数据来源等。

论文的摘要一般要求简明扼要、中肯切题、独立成文,使读者正确无误地了解正文的整体概念。

一般用第三人称陈述,或按陈述句简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得什么结论,有什么意义。

论文摘要文字必须十分简练,内容要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在200~300字,内容较多的文献,其文摘一般也应少于500字。

文摘尽量不跟前言、结论等雷同。

背景介绍应力求简短,不得把原文献没有的信息或主张写入文摘之中。

文摘还应说明文献的性质,例如理论性论述、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等等。

⑹绪言的要求。

绪言又称前言、引言、导言等,是论文主体部分的开头。

是对课题及其研究工作的概括介绍,是为了帮助读者决定是否要继续读下去以及帮助读者从整体角度了解课题。

因此,绪言要求简短,篇幅不应超过全文的四分之一。

绪言不应该与前面的文摘和随后的正文重复,不要成为文摘的解释。

一般说来,绪言中不要注释基本理论,不要推导基本公式,不要介绍基本方法,不重复一般教科书中已有的内容,由于绪言比较短,所以一般不分章节,可以分段,也可以不分段。

⑺正文写作要求。

这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它体现了论文的质量和水平的高低。

所以任何论文都要十分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

撰写正文部分,首先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通过实验,比较、分析、推论、计算等对研究内容做出准确、鲜明、系统的论述,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

并以观点为轴心,贯串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

⑻结论、讨论、建议。

结论是一篇论文的总的观点,是整个研究工作的结晶,是认识的最终升华。

结论的内容主要阐明研究结果是什么、得到了什么认识、解决了什么理论问题或者实际问题;研究结果跟他人或以前的研究有哪些相同或不同,做了哪些检验、证明、修改、补充,发展或者否定。

结论应该富有条理、合乎逻辑、科学,可靠、恰如其分、令人信服,并且简洁、扼要、明晰、完整。

讨论主要说明本次研究工作的不足、未解决的问题、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可能的关键、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等。

建议既可以是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也可以是本研究结果的应用建议。

一般根据研究内容,提出建议。

在理论性较强的论文中用的较少,而在技术性或实验性的论文中用的较多。

⑼谢辞。

一项研究工作常常借鉴有关单位或个人给予指导、帮助和支持。

谢辞用于对他们表示感谢,同时也肯定和说明他们对本项研究工作的出献。

谢辞也可以用题注形式出现。

致谢对象应限于对本研究工作有实质性贡献者,一般包括对本研究工作提供过指导性意见和重要建议者;提供实验材料、仪器和其他帮助的单位和人员。

致谢对象不参加论文作者的署名,也不对论文资料承担责任。

⑽附录。

为使正文部分结构紧凑,合理,可以把篇幅较长的仪器、装置,试剂的自制或者加工方法。

详细的原始数据和实验记录,繁琐公式推演、复杂的计算或者其他不宜、不便放在正文中的内容,以附录的形式放在正文之后以便查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