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言当现代文学论文选题

汉语言当现代文学论文选题

汉语言当代现代文学
第一部分(1~~44)
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故事新编》
2.论鲁迅创作于西方现代文学
3.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
4.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
5.《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6.《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

或《茶馆》人物论
7.《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8.论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9.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10.戴望舒诗歌研究11.卞之琳诗歌研究12.何其芳诗歌研究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13.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14.张爱玲小说研究15.孙犁小说研究16.汪曾祺小说研究17.论穆旦的诗18.论钱钟书《围城》19.论贾平凹的散文20.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21.论余秋雨的散文22.论余华的小说23.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24.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25.舒婷诗作简析26.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27.评王安忆的《长恨歌》28.评铁凝《玫瑰门》29.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30.论王朔的《动物凶猛》31.论韩东的诗歌写作32.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33.我读海子的诗33.昌耀诗歌研究34.重读寻根小说35.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
2.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36.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37.阿来小树的叙事艺术38.毕飞宇小说中的女性想象39.90后小说研究40.网络文学之我见41.生态文学研究42.新市民小说研究4
3.官场小说研究4
4.新世纪文学审美形态研
第二部分(1~~83)
1.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2.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3.论阿Q性格
4.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5.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6.论左拉对矛盾小说创作的影响
7.论里尔克对冯至诗歌的影响
8.论冰心体
9.论曹禺的《雷雨》10.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11.论丰子恺的散文创作12.论中国现代学者散文13.论戴望舒的诗14.论徐志摩的诗15.论绘画对艾青诗歌创作的影响16.论感觉派17.论钱钟书的《围城》18.论上海文化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19.论满族文化对老舍小说创作的影响20.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21.论海派22.论京派22.论九叶诗人24论孤岛文学25.论解放区的文学创作26.论“赵树理方向”27.论老舍的《茶馆》28.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29.论寻根文学思潮30.论新写实小说31.论新历史文学32.论朦胧诗33.论北岛的诗歌创作34.论舒婷的诗歌创作35.论任洪渊的诗歌创作36.论晚生代小说创作37.论杨朔散文的意境38.论
刘白羽散文的“激流勇进之美”39.论秦牧散文的联想40.论“文革”小说41.论样板戏42.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轨迹43.论建国后十七年的革命传奇小说44.论《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45.论郭小川诗歌中的“叛徒”形象46.论知青小说的演进历程47.论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内蕴48.论巴金的《随想录》49.论鲁迅对高晓声小说创作的影响50.论杨绛的《洗澡》51.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52.论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53.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54.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55.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道路56.论台湾乡土文学57.论中国古代诗歌对余光中诗歌创作的影响58.论王蒙小说的语言艺术59.论余华的小说60.论汪曾祺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贡献61.论王蒙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贡献62.论存在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63.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64.论“广西三剑客”的小说创作65.论沈东子的小说创作66.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67.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影响68.论楚骚传统对湖南作家的影响69.论三秦文化对陕西作家群的影响70、试论沈从文湘西题材作品的情调71、论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72、鲁迅《狂人日记》的外来影响及创新73觉新形象的典型意义74、戴望舒诗歌艺术的成就75、试论萧红乡土小说的特色76、论夏衍戏剧的抒情特色77、
试谈高晓声作品的艺术特色78、《陈毅市长》的戏剧结构79、试论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特色80、《围城》的艺术成就81、试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长子”现象82、新写实小说作家/艺术风格研究83、现代白话新诗的艺术流变
第三部分(1~~133)
1.梁启超文学观的时代意义
2.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研究
3.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4.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5.论鲁迅小说的“立人”思想
6.论《祝福》的艺术特征
7.论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特征
8.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9.近现代报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10.论近代翻译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关系11.胡适《尝试集》与中国新诗12.论周作人对新文学的理论贡献13.论郭沫若《女神》对新诗的影响14.论郭沫若诗歌创作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15.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浪漫主义色彩16.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17.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18.论冰心诗歌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特色19.《新青年》研究述评20.“小诗”派研究21.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抒情特色22.论文学研究会对中国现代现实文学主义的贡献23.论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24.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25.论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26.论闻一多的新诗理论贡献31.论李金发的象征诗歌及其对新诗创作的贡献32.论茅盾的早
行与学者散文73.知青小说”小说综论74.评王安忆的小说75.张承志小说研究76.论堪容小说中的知识女性77.鲁迅、赵树理、高晓声研究78.论张贤亮小说的艺术特征79.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80.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81.王朔现象研究82.韩少功小说论83.评铁凝的小说84.论池莉与“新市民”小说85.评陈中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86.论《白鹿原》中的白嘉轩形象87.余华小说中“血”的意象分析88.论邓友梅的京味小说89.论冯骥才的津味小说90.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91.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研究92.评刘醒龙的小说93.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94.评迟子建的小说95.余华小说论96.评方方小说论97.论汪曾祺短篇小说风格研究98.严歌苓的小说99.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人生100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101.王蒙小说的创新意识102.20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103.刘恒小说的生命意识104.金庸的武侠小说105.余光中诗歌艺术106.白先勇小说的艺术特色107.史铁生的小说创作108.重评“样板戏”109.论食指诗歌的意义110北岛诗歌的悲剧性英雄气质111.论舒婷诗歌的抒情艺术112.评顾城的诗113.论海子的诗114.文革地下文学的文学价值115.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116.论“第三代诗歌”的审美特征117.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旅小说118.论20世纪90年代新代小说119.试论新世纪文学中的苦难描写120.当代探索戏剧论析121.网络文学现代发展初探122.新诗诗论研
究123.河南新文学简论124.徐玉诺诗歌研究125.于庚虞研究126.丰村简论127.苏金三诗歌略论128.师陀戏剧创作论129.李准农村小说研究130.张一弓创作论131.阎连科论132河南现代文学批评研究133.河南现代报刊与文发展研2期小说33.《子夜》的结构特征34.《家》中人物分析3 论老舍小说的人物类型36.比较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37.论老舍小说的京味风格38.论曹禺话剧中的人物形象(周朴园、周繁漪、仇虎、陈白露)39.论新感觉派小说对都市社会的表现40.论戴望舒诗作《雨巷》的艺术特征41.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艺术特征42.论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43.论周作人、林语堂散文的闲适特征44.论20世纪30年代文学中的京派与海派之争45.论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征46.论沈从文小说的乡下人视角47.论张恨水的言情小说48.九叶派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49.论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50.论艾青诗歌意想系统及其意义51.论艾青诗歌艺术风格52.《财主的儿女们》的艺术特征53.论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54.论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艺术特征55.论张爱玲小说与市民文学56.论小说《围城》的思想和艺术57.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新农民形象研究58.论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模式研究59.论孙犁小说的抒情艺术60.论新歌剧《白毛女》61.论李季和延安时期的叙事体民歌创作62.论梁斌的《红旗谱》的民族风格特色63.论《创业史》
中的梁生宝或梁三老汉形象64.杨沫的《青春之歌》及其“讨论”研究65.当代“政治抒情诗”重评66.论刘绍裳的“乡土文学”67.谈孙犁的散文创作68.论杨朔散文创作69.秦牧散文风格论70.董桥散文略论71.论余秋雨文化散文72.张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