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教学
摘要:初中代数的初始课,既要注意加强”双基”教学,又要着眼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要指导学生看书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从初中一年级抓起,坚持对学生看书习惯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定会增强,学习数学的素养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双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175-02
初中代数的初始阶段,主要有两项主要的教学任务:一是扩张数的概念,引进负数,建立有理数集;二是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代数式的概念,并为数的运算过渡到式的运算奠定基础。
顺利完成这两项教学任务,对于学好代数课程的后继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从教学研究工作出发,注意了总结和探索初中代数启蒙阶段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以求搞好初中代数初始课的教学。
1.建立有理数集?
数的概念的扩张在小学阶段已经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引进数零,把自然数集扩张为扩大的自然数集。
即非负整数集。
第二次是引进了正分数,把非负整数集扩张为非负有理数。
中学代数开头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继续对数的概念进行第三次扩张,建立有理数集。
数的概念的扩张,必须遵循如下三条原则:例如把数集a扩张为
数集b。
(1)扩张之后要引进新的元素,即a是b的真子集。
(2)在集b里定义一些关系和运算,使它们的集a中的主要性质能够保持;对于作为b的真子集a的元素,这样定义与原有的关系和运算的定义,应是无矛盾的。
(3)集b能解决集a所不能解决的矛盾,在集a不能施行或不能永远施行的某种运算,在集b中能够永远施行。
有理数集是遵循数集扩张的上述三条原则建立起来的。
中学代数根据学生的可接受原则,为了表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引进了负数,从而给出了有理数的定义。
即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它的分类如下: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
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还相对贫乏,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于训练和提高。
因此必须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逐步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时机和渗透的程度,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如教学《有理数》这一章,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
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
3.让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数学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
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实践,乐于交流合作,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民主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的体验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可表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
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
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
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引导和教育,尽早的完成社会化教育,学生也只是接受教育,在学习中不断的使自己接受社会化。
只有从这些方面的差异入手进行改革,才能完成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
教师进行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传授、支配和知识的静态占有者,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要转换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等,还要转换成动态的研究者,从多个方面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以新角色进行实践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使教师走到学生的身边进行交流,并一起进行问题的探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等;当学生的顾问,与学生进行意见交换等,这样就可以在教育中不断地与学生建立了情感,使学生感觉自己的老师就是自己在学习上的朋友。
6.教学方法要采取多样性
在新课程中要求在教育上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教师就要根据学
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主要总结有四点教育方法:
教师引导。
尽管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具体作用,所以,就更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引导和组织,使学生学到具体的知识。
学生在生活中具有一些生活经验,但是他们要学习的是人类文明的更多间接经验,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应该对其进行引导。
实践操作。
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知识只是一些直观感受和间接经验等,缺乏对实践的操作,所以,在课堂教育中适当进行一些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经验中了解数学知识,例如:对计算机的使用;对图形的理解可以通过折叠的方式进行了解,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知识,所以,教师就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
学习是对外界的知识进行内在的转换过程,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
在新课程下自主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充分让学生使用这种权利。
合作交流。
学习的过程还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交流可以使知识面更广泛,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认识。
所以,教师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应该多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游戏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之间更好地进行合作和交流,促进学习效率,推动学生发展。
作者简介
颜朝明单位:福建省永春第三中学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