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蒲松龄《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蒲松龄《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蒲松龄《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促织》教案促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蒲松龄同情百姓的博大胸怀和对封建统治者罪恶的揭露。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方法:阅读、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300多年前,在山东省淄川县,有这么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他不收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

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

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

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作者介绍】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他是清代康熙年间人,是一位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一生著述丰富。

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诗一千几百首,词一百首,散文四百多篇。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因而和人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写有一副“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聊斋志异》介绍】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聚一生心血而成。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共8卷,491篇,约40万余字。

“聊斋”作者的书斋名,“志异”记述花妖狐鬼及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目的是“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郭沫若称赞它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写作背景介绍】这篇小说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的事情,其实大有深意。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

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

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

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

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

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

【文言知识点】1、通假字:①昂其直,居为奇货(“直”通“值”,价格)②成妻具赀诣问(“赀”通“资”,钱财)③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而”通“尔”,你)④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裁”通“才”,刚)⑤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⑥翼日进宰(“翼”通“翌”,次)⑦牛羊蹄躈各千计(“躈”通“噭”)2、古今异义词:两股间脓血流离股,大腿屁股。

久不售售,考取卖物出手。

亦无售者售,买卖物出手。

败堵丛草堵,墙堵塞。

宰严限追比宰,县令主管、主持或杀。

抢乎欲绝抢,碰撞抢夺、争夺。

3、此类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1)岁征民间,每年。

(2)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

(3)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

(4)取儿藁葬,用草席(裹)。

(5)日与子弟角,每天。

(6)力叮不释,用力。

(7)民日贴妇卖儿,每天。

名词活用作动词——(1)试使斗而才,有才能。

(2)旬余,杖至百,用杖打。

(3)大喜,笼归,用笼子装。

(4)上于盆而养之,放到、放进。

(5)儿涕而出,流着泪。

(6)自名“蟹壳青”,命名。

(7)细疏其能,陈述。

(8)故天子一跬步,走半步。

(9)裘马扬扬,穿着皮衣,骑着马。

(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受穷,变富。

(11)仙及鸡犬,成仙。

使动用法——(1)昂其直,使…高,抬高。

(2)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

(3)而高其直,使…高,抬高。

意动用法——(1)成然之,认为…是对的。

(2)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

(3)益奇之,认为…奇特。

薄产累尽,形作动,赔尽。

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

成述其异,形作名,奇特的本领。

啼告母,动词作状语。

4、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被动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3)省略句,又试之鸡。

5、课文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1)俄见小虫跃起,不久,一会儿。

(2)旋见鸡伸颈摆扑,随即,跟着。

(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一会儿。

(4)斯须就毙,一会儿。

(5)未几,成归,没多久。

(6)无何,宰以卓异闻,没多久。

(7)既而得尸于井,不久,随后。

(8)食顷,帘动,吃一顿饭的工夫。

【情节】1、对于小说,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它的情节。

请同学们按照情节发展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把文章分为6部分,并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答:序幕(1):征虫,交代背景。

开端(2):觅虫,山穷水尽,悲。

发展(3):卜虫、得虫,柳暗花明,喜。

高潮(4-7):失虫、化虫、斗虫,大起大落,悲。

结局(8):献虫,因祸得福,喜。

尾声(9):评虫,痛斥官吏警戒天子。

2、据情节,可以看出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起落波折?这样安排有何妙处?答: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促织得失。

情节有四次起落波折:报充里正,严遭杖刑(一落)——山穷水尽;按图索虫,终获佳品(一起)——柳暗花明;毙虫失子,陷入绝境(二落)——乐极生悲;魂化促织,出现转机(二起)——偶然生喜;比之他虫,惭怍不已(三落)——自惭失落;虫显异能,惊喜万分(三起)——化悲为喜;进献令宰,令宰怒呵(四落)——怒呵犹信;呈献皇上,裘马扬扬(四起)——因祸得福。

这样写的妙处:这样的情节设置,避免了阅读小说一览无余的乏味,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曲折多变的情节发展既引人入胜,又能更充分、深刻地表现统治集团的荒谬、苛酷给普通百姓造成的巨大灾难。

3、有人认为小说的喜剧性结局削减了对丑恶社会的谴责力量,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谈谈看法。

答: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

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人命如玩小虫。

②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

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泽”,这岂不荒唐可笑!【心理描写】阅读课文第4-7段,找出体现成名心理活动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空格处。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成名的内心变化,写得错落有致,其时悲时怒时喜时愁。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或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主人公的命运。

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家败人亡的罪恶现实。

【总结】《促织》是一篇借前朝故事,讽刺现实,寄托“孤愤”的佳作。

作者以一只促织的得失为线索,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鞭挞了宫廷生活的荒淫无道,揭露了大小官吏的谄媚逢迎,寄托了作者对备受欺凌压迫的广大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业布置:预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原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不终岁,薄产累尽。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

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

成妻具资诣问。

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

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各各竦立以听。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

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

展玩不可晓。

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

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遽扑之,入石穴中。

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

逐而得之。

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

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儿惧,啼告母。

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日将暮,取儿藁葬。

近抚之,气息惙然。

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成以其小,劣之。

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

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喜而收之。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