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作品中的语句赏析

文学作品中的语句赏析


六、举例佐证 •
• • • •
(二)不变的阅读方法
1.读题目圈重点。 2.按要求细细读。 3.要注意观照全篇、结合主旨。
(三)中考题型再现以及教材内容回归。 1.修辞方法(再现中考题型)
• (1)2017年沈阳中考题第16题
•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⑥段画线的句子。
•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 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 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父亲腰身弯曲和身体疲惫。
• 答案: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岳老师看到 小病号获得众人赞叹时神采奕奕的样子,写出了岳 老师自豪和满足(欣喜和骄傲)之情,表现了岳老 师是个以教师职业为荣的人。
• (此题要答清主体形象地特点,不仅写出人物的心情,也应该 写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1.修辞方法(再现中考题型)
• (6)2017年朝阳中考题第25题第(1)题
• 答案: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因“我们”离 开而依依不舍的样子;表现了母亲难过、无奈的复杂 心情;表达了母亲对我们的疼爱之情。
文学作品中语句的 赏析
本溪市二十六中学 梁岩
一、试题呈现
2013年营口市中考题中现代文阅读《母亲》的第20题。
• • • • 母亲 洪烛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 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 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 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 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 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 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 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 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 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 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 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 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 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 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 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 分 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 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 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这时 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 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 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 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 ?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 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本文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我”因穿得少而感到特别寒冷。
• (出现了两种修辞手法:比喻和拟人)
1.修辞方法(再现中考题型)
• (4)2016年丹东中考题第27题 • 选文第⑨段画线句“似一捧清新的溪流沁
些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入肺腑,似一抹温馨的春阳暖人心扉, 似一阵霏霏的细雨涤荡心灵”运用了哪



• • •
20.请品析选文第④段画线语句的表 达效果。(4分)
• 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 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 参考答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把母 亲比成了易碎品(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 随时可能离开我们的特点(1分);作者意识到: 能够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一定要珍惜(1分)。
• 答案: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吴老师受伤后 愈发苍老、枯瘦的病容,表达我对他的同情。
• (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我”对人物的感情)源自2.表达方式(再现中考题型)

(2)2015年盘锦中考题15题
• 选文第⒂段画横线句子主要运用哪种人物描写方 法?有什么作用?
• 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他 摘下脏手套,把冰糕袋往衣服上干净 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
• 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下雪了, 轻轻柔柔满天飘荡,伸手去捧,在 指缝里倏地溜走了。
• 答案:“溜”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雪花的轻盈、可爱(调皮),表达了 “我”对雪花的喜爱之情。
• (景物描写中的修辞方法)
回归教材内容
•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 (2)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 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台阶》 •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 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安塞腰鼓》
• 答案: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我”对小岩那份别样的礼物的赞赏以及它 带给我的惊喜与感动,增强语言气势,表达 强烈感情。
• (此题出现了排比的作用)
1.修辞方法(再现中考题型)
(5)2017年营口中考题第19题

• 任选其一,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A.如果小病号能在众人的赞叹中结束 考试,那简直就像有一道神赐之光破空 而来,照得她通体发亮。
a白描
概念: 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 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特点: 一是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二是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三是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作用: ①文笔简练朴素,感情真挚; ②形象清晰直观而又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b细描(细致描写)法 (此法包括“细节描写法”)
• (4)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安塞腰鼓》
2.表达方式(再现中考题型)
• (1)2017年抚顺中考题第16题
• 选文第⑤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他头发花白而稀疏,他的头很小,整 个就像一个倒扣的白色斗碗,颧骨尖 耸,眼睛眍䁖,这是斗碗不可修补的 缺口。
(三)作者情感找特点。 • 这一点可能是文中的人物对 人物的情感。(“我”对某人 的)。也可能是作者对人物的 情感。也可能二者兼有。
六、举例佐证
• (一)多变的问题呈现(大致有以下几种 )
• 1.直接问某词或某句表现了什么心理或情感? • 2.问某词或某句有什么表达效果?(问某句时常问 先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或修辞方法) • 3.问某词或某句的含义。 …… ……
• (是否应该考虑作者情感?比如答出流露了 “我”对父亲的心疼和难过)
1.修辞方法(再现中考题型)
• (2)2017年抚顺中考题第14题
• 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 然后驾起他皮色斑驳,叮当嘶鸣的老 铁马,举起的左手向后摇摇,是向我 作别,更是策马奔驰……
• 答案: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吴老师 送邮件的车破旧、老化,侧面表现了他的勤恳、敬 业,也表现出他为改变生活现状而不懈努力。
• (为何要答“侧面”,皆因本句虽然比喻的本体是车,但是 本句以及本文都是写驾车人吴老师的,所以要答到对表现人 物的作用上去,这就要求结合上下文内容和全文主旨)
1.修辞方法(再现中考题型) •
(3)2015年辽阳中考第15题
•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 一会儿的工夫,身上的鸡皮疙瘩像 好斗的士兵一样整整齐齐地站出来。
• 答案:动作描写,准确具体地写出父亲递给 “我”冰糕的过程,表现了他对我的爱。
• (从主体形象入手体会人物外在的表现展示出的内在特 点。如心理、感情、性格、品质等)
2.表达方式(再现中考题型)

(3)2017年葫芦岛中考题第16题
• 选文第⑧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见母亲正目不转睛地狠劲看着我们,那目 光像钩子一样牢牢扒住车窗,一毫一刻也 不肯放松,脸上弥散出一层苍凉凄婉的笑。
“细节描写的白描化”。
• 注:有的描写既是对细小情节的描摹,也 关注了整体体征,手法上二者兼备,(鲁 迅的白描手法皆有这个特点)可以理解为 “细节描写的白描化”。
• 示例一:“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尽 力向一匹猹刺去。”《故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