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步骤及解题思路Ⅰ、阅读步骤: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
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
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
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
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
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
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
作者通过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是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
这就是“玉簪花精神”。
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常见的有:①比喻。
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
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
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
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
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
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
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
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
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Ⅱ、题型及其解题思路一、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例子1】2000年《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2】1993年第28题: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例子3】20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下表:情。
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1993年第28题答为: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的措辞发生了变化。
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答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二、修辞方法类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例子1】1998年高考题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例子2】王蒙的《湖》第四段:是的,湖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意。
为了陆地不那么干枯,为了人的生活不那么疲劳,为了把凶恶的海控制起来把生硬的地面活泼起来,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下的月亮——你不觉得看到地面上的一个湖泊就像看到天上的月亮一样令人欣喜么,为了短暂的焦渴的生命中不能或缺的滋润,于是有了湖。
第四段中,作者连用了5个“为了”,这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例子3】20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子4】2006年江西卷第17小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
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
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棱的荒野者。
)加以赏析。
【例子5】2006年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1998年第29题答案可以整理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王蒙的《湖》答案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湖泊对人类的作用和作者对湖的深情。
20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答为: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2006年江西卷第17小题答为: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2006年天津卷第19题: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三、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例子1】1998年《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例子2】20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例子3】20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1998年第28小题可答为:作者插入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20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可答为:第一段侧重对牛做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做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
举例。
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气愤。
举例。
20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答为:⑴特征:秀美,宁静。
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四、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例子1】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夜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
留下一生的记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节选自《子夜昙花》(2002年北京西城区二模题)第18题(2):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例子2】2006年上海卷第12小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例子3】2006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如下表:(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
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2006年上海卷第12小题答为: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2006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答为: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述转向了历史抒写。
五、表现手法类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例子1】2006年湖北卷第19小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例子2】2006年重庆卷第18小题问: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