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
目的探讨提高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方法对120例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过程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采取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同时加强危重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心肺复苏、伤口创面处理及心理护理等。
结果120例患者中經过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成功救治117例,3例在院前急救无效死亡。
结论对创伤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及时准确评估伤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心肺复苏、抗休克、妥善处理伤口及伤肢固定、运送途中密切观察及对症处理、快速安全转运,是提高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标签: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创伤是当今世界各国急诊外科共同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医疗问题。
创伤是指人体结构连续性的破坏[1]。
现将本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急诊科救护创伤患者120例,院前急救护理报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0例患者,其中男性86例,女性34例,年龄6~68岁,平均年龄35.8岁。
1.2创伤原因交通事故78例,意外坠落伤16例,锐器伤18例,机械辗伤5例,房屋坍塌伤3例。
1.3创伤部位颅脑损伤18例,颌面颈部伤8例,胸部伤10例,腹部伤9例,骨盆部位伤5例,脊柱脊髓伤5例,上下肢伤40例,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25例。
1.4急救时患者情况意识障碍23例,呼吸困难窒息6例,休克6例,呼吸心跳骤停5例,经现场心肺复苏后2例救活,3例死亡。
1.5结果本组120例患者中,有3例由于创伤复杂、严重,伤及颅脑、胸腹、多个器官,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
其余117例患者由于抢救及时,护理措施得当,均得到成功救治。
2 院前急救措施
2.1快速出诊:医护人员接到”120”电话后,应快速准确的记录患者的受伤情况、受伤程度、出事地点和联系电话等信息及时出诊。
救护车必须在3min内开出医院,如呼救范围在1~10km以内,10~15min内必须赶到现场,平均8min 到达现场。
2.2及时准确评估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2]。
2.2.1环境评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查看和分析救治场所的安全状况。
如果没有危险因素,应就地抢救伤员,稳定其病情;如果现场安全性差,应想法将伤员移至安全场所,再实施救治。
2.2.2患者评估到达现场后,首先对伤者进行快速检查,特别是神志、面色、呼吸、血压、脉搏、瞳孔等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确认伤者是否存在呼吸道梗阻、休克、大出血等致命性损伤。
迅速准确评估伤情,分清伤情的轻重缓急。
遇2人以上的伤员,原则上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
2.2.3伤情分类在遇到重大灾害及事故发生时,要及时对伤员进行伤情分类。
佩戴红色标志的伤员为重伤,窒息、昏迷、严重出血、严重头、颈、胸、腹部创伤或严重烧伤、异物深嵌身体重要器官。
佩戴黄色标志的伤员为中等伤,脑外伤、腹部损伤、骨折、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严重挤压伤。
佩戴绿色标志的伤员为轻伤,软组织损伤(皮肤割裂伤)、轻度烧伤、烫伤、扭伤、关节脱位等。
佩戴黑色标志的伤员为死亡[3]。
2.2.4保证基础生命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伤情评估后,立即对危重伤员紧急处理。
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除颤,气管内插管供氧,注意及时清除口腔、呼吸道的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2.2.5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迅速使用静脉留置针,能保障快速的液体输入,为抢救创伤出血、休克等急重患者在短时间内补充血容量及急救药物的应用提供可靠保证,既安全又方便。
2.2.6快速包扎止血:创伤部位的大出血,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在伤口上,再用绷带或三角巾适当加压包扎,控制住出血。
2.2.7妥善处理伤口:有颅脑损伤开放性脑膨出者,要注意避免颅骨碎片、异物等陷入颅内,做好保护,先用纱布、手帕等在膨出的脑组织四周围成一个保护圈,再用清洁敷料覆盖脑组织,然后用干净容器(如饭碗)扣在上面,再用三角巾包扎。
2.2.8做好骨折固定:有脊柱部位骨折的患者要使患者平卧在硬板上或脊柱板上,保持脊柱伸直,用布条或绷带固定于木板上或脊柱板上。
四肢骨折可以用夹板固定,紧急情况下,可用树枝、木棍等代替夹板,固定伤肢。
颈椎损伤者,使用颈托固定或选用软枕保护头部两侧避免头部转动。
2.2.9保存好离断肢体:伤员断离的肢体应用无菌包或干净布包好,外套塑料袋,周围置冰块低温保存,以防止组织的变性和细菌孳生繁殖,冷藏时防止冰水侵入断离创面或血管腔内,切忌将断离肢体浸泡在任何液体中,断肢应随同伤员送往医院,以备再植手术。
2.2.10缓解疼痛,给予镇静止痛药根据患者伤情及疼痛强度,遵医嘱合理使用镇静、止痛药,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2.2.11做好急诊手术及时对有急诊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做好术前准备,提前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边急救边护送,以最短时间护送患者入手术室,并详细汇报伤情及处理情况,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神志、出血情况等。
2.2.12重视心理护理创伤患者是突然遭受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因此常表现为惊慌失措、恐惧万分。
给伤员以安全感、信任感。
多用支持性和蔼可亲语言,安慰鼓励患者,使患者增强信心,配合救治。
2.2.13安全转运与护理
2.2.1
3.1转运时的护理:搬运前全身体检,并做急救处理。
搬运时应用板式担架,动作要准、轻、稳、快专业。
搬运脊柱受伤者时要保持脊椎轴线水平稳定,如多人搬运要动作一致,多人同时用手整体托起至板式担架上搬运。
休克患者,将担架水平位或头部稍低,上下楼时,使担架保持平衡。
上车时,患者头在前,脚在后,并固定牢靠,使患者感到舒适为宜。
昏迷呕吐患者应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2.2.1
3.2途中监护的护理: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胸部、腹部、创伤面出血情况,对伤员实施不间断生命支持和监护,给氧或机械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的静脉通路,及时对症处理,时刻为患者能活着到医院得到进一步救治着想。
3 体会
加强创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是院前急救的重点。
伤后可能立即窒息是致命的威胁,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创伤急救处理的重要环节,这对颅脑损伤、脑外伤患者尤为重要,因为这类患者常因舌后缀、血液、痰液阻塞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本组有6例患者出现窒息,由于抢救及时,转危为安。
总之,在进行院前急救护理中,以高素质高水平急救技术做到快速反应、快速评估伤情、快速准确诊断、快速及时救治、保证生命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路、积极抗休克、妥善处理伤口及伤肢固定、快速安全转运、及时对症处理、重视心理护理,做好了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可提高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许铁,张劲松,主编.急救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2(2011.3重印):395.
[2]钟运露.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和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9):209.
[3]许铁,张劲松,主编.急救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2(2011.3重印):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