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尊德性与道问学

尊德性与道问学


(三)与会人员
• 朱熹、吕祖谦、陆九龄与陆九渊兄弟、刘 子澄、赵景德与赵景昭兄弟、张安国、陈 时中、钱伯同、朱桴、朱太卿、邹斌。
• 尚有参加之可能者: – 朱子的几位大弟子(余正叔、余方叔及 陈克斋)都家居鹅湖附近的上泸城
– 陆氏兄弟在铅山的弟子也不少
(四)鹅湖之会的过程 • 集会的前一天: 陆氏兄弟为为学之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 第二天清晨(即鹅湖之会的首日),陆九 龄的思想已经统一到陆九渊的思想上了。 – 他作了一首诗赴鹅湖之会。
朱熹:从“性即理”到“道问学”
• 性即理
• “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 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 , 心与理,实亦可谓是一体两分。”
• 朱熹主张应当尽可能的穷尽各种自然知识 与书本知识。 • 只要依照这种学风,就可以把学习知识与 思想打通,从“道问学”而升入“尊德 性”。
• 但“尊德性”也要有“道问学”来扶翼, 否则不免流于空疏。
《论语》: • “学”与“思” • “多学”与“一贯” • “博”与“约”
• 儒家潜在着知识与道德的矛盾,因为在儒 家所参照的知识体系中知识总是在为更高 的道德服务。
• 每位儒家学者所强调的重点开始有所变化。 • 孟子强调“约”多于“博”。 • 荀子强调“学”多于“思”。
陆九渊认为:
过度私密的推理 ↓ 增加思想的负担 ↓ 妨碍恢复本心以及向善的努力 • 应单刀直入地领悟绝对真理
“发明本心”:建立道德主体的修养方法
• 存:摒弃一切外在的干扰与“牵引”,反对一 切不以尊德性为前提的寻章摘句时的考索 功夫(道问学),认定“万物皆备于我” 心。 • 养:就是“廓然、昭然、坦然、广居、正位、 大 道、安宅、正路”之上的践履、涵养、 完 善, 最终使本心与理同一,与天同 一。
• 史称鹅湖之会。
• 鹅湖之会的目的: – 想通过朱陆二人的相会论交,疏达沟通他 们的义理之学,从而促进当时学儒融融相 和的气象。
(一) 地点 • 江西广信府铅山县之鹅湖寺。 • 对于朱吕、陆来说,鹅湖皆是个方便抵达的理想集 会之地。 (二)日期 • 吕祖谦与朱熹五月末启程到鹅湖,二三日后才抵达 鹅湖。 • 因讨论记录之缺乏,加以朱陆话不投机,鹅湖之会 只进行了大概五六日,六月八日便分手而归。
• 三年后(1179 年),朱熹在铅山之会作了一首诗追和陆 九龄在鹅湖之会所提出的诗,诗云: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蓝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说出了自己与诸友商量旧学,培养新知,在为学方 面,又有了新的精进。 表达了他担心陆氏若是一味追求本心,明心见心, 不力于致知格物的话,就难免空疏简易,堕入佛禅 的窠臼。
题目:尊德性与道问学 视角:鹅湖之会的意义:宋儒与清儒知 识主义的渊源
前言
“尊德性”与“道问学”源出于《中庸》: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儒家传统中“尊德性”与“道问学”之关系
“尊德性”:以道德修养为主 “道问学”:求取实在的学问知识 • “尊德性”之学肯定人的德性是本来已有 的,但不免为物欲所蔽,因此要时时在这 方面做功夫,以保持德性于不坠。
• 朱熹为学的最终目的乃是以培养心性的涵 养、获得自身德性的觉醒为主。
陆九渊:从“心即理”到“尊德性”
• 心即理 •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 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 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 即理也。”
• 他认为学问的方向应该向内 体察,而不是向外寻求。 • 就算没有朱熹所强调的学术 研究与道德训练,心中的 “四端”也已足以自立自足。
(五)讨论的内容 • 陆氏兄弟的两首诗: – 反映了朱陆两派哲学的差别。
• 所讨论的内容包括: – 简易与支离 → 博与约 – 九卦之序 – 解经 – 子寿新篇 – 称曹立之 – 简易之辩
• 陆氏兄弟的诗基本上都是阐述了他们的本心之学。 • 陆九龄的诗源自于孟子之学。 – “此心”=孟子的“仁义”之“本心”(一切 的基本和本源,任何意识、行为、视听都是由此 出发,才能发扬光大,否则不能不能发扬光大。) – 求本心的方法: 不留情于纷纭繁杂的传注,亦不着意于字句解上 的辨析精微,只有超脱于榛塞和陆沉,才能直指 “本心”。 • 陆九渊的诗: 易简朴直达本心的为学之道才是永恒的大事业,而 旁求他索不着的支离 之学就只能浮沉定。
• 鹅湖之会的结束并不代表朱陆之辩的中断,
– 继鹅湖之会后,朱陆之间还有铅山相会、 南康之会。
– 所辩论的问题也扩展到无极太极辩、人 心道心辩、天理人欲辩、为学之方辩、 虚实义利辩、告子辩、禅学辩、道统辩。
• 在吕祖谦问陆九龄“别后新功”后,他便吟 诗说明了他的观点,诗云: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聖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友朋相切磋,须知至乐在于今。 • 诗念到一半,朱熹就对吕祖谦说: “子寿早已上子静舡了也。”
• 举诗完毕后,朱熹便与陆九龄等展开了论辩。此 时,陆九渊也把他在途中合得陆九龄的诗说了出 来。诗云: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 陆象山并没有肯定“问学”在追求“道”中的 重要作用。 • 德性的觉醒不会因通过“道问学”获得的知识 的积累而产生。 • “德性”的觉醒是非理性的“跳跃”。 • 坚持只有经历了德行的“跳跃”才有理由谈论 “问学”。 • 没有“尊德性”,“道问学”就像没有舵的船。
鹅湖之会
• 发起者:是吕祖谦。
• 由于发现朱陆两人的论学宗旨有所不同, 于是便安排了朱熹与陆氏兄弟在鹅湖寺见 面,以讨论彼此的学问与思想的异同。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辩只今。
• 当朱熹听到第五、六句时,脸色就已“失色”了, 听完全诗,朱熹就“大不怿”。 • 于是大家就各自休息了,结束了第一天的集会。
• 第二天,朱熹与吕祖谦则提出了数十折问题 来议论,然而却被二陆一一驳倒了。 • 六月八日正式结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