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错过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错过

2019-2020年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错过错过学习目标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2.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

3.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重难点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和语言的哲理性。

学习准备课件设计思路: 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次教师加以理论上的指导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以此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学习流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板书课题及作者。

)介绍作者。

(出示课件1)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2)师范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2.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4.比较和其他文体的异同。

三、合作学习1.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交流。

2.说说读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1.给加点字注音。

(完成《学习与评价》“基础知识”。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明确:(此题开放性强,只要学生能够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

)教师可从以下几句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

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

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

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 (作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

) 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明确:(本文是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它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

)(文章开头摆出“错过”现象,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许多“错过”,怎样正确对待“错过”。

在分析问题时,充满着辩证的色彩,对具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很有说服力。

结尾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的中心。

)五、梳理巩固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拓展训练做《学习与评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七、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

散步执教:五眼泉中学向常文学习目标: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进学生为家庭尽一份力量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老师导语导入同学们刚学了《春》一文,已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春天,春天里一家三代四口一起散步,散步中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请大家听课文朗读录音,之后请大家告诉我是一个什么难题?二、听录音、初步感知,找分歧,赏画面,抓主旨。

1、听课文朗读录音2、学生回答“难题”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大路母亲小路孙子教师追问:这是摆在谁面前的一个难题?3、老师在读课文时发现,摆在“我”面前的难题他很好的解决了,并且在文章中描绘出一幅温馨而又令人感到的画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后,教师追问,你能谈谈对这幅画面的理解吗?三、读文本,悟亲情,探究“孝”1、“我”面对分歧,是怎样解决的?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听母亲的;大路没走,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听孙子的。

2、这样看来,一家四口人中,谁说话的份量重,都听说的?(1)“我”听母亲的A、相关语句B、言下之意,母亲年岁已高,在前文有一处与这呼应的,请找出读读。

C、读到这里,很明显“我”听母亲的原因是因为什么呢?D、设想:再过几十年,“我”的儿子面对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做呢?(2)、母亲“听”孙子的A、母亲听孙子的,找出相关语,你喜欢这句话吗,请评析一下。

B、文章中还有一处暗示孙子值得疼爱,你能找出来吗,读读,评析C、讨论:走大路,是“我”的孝敬;走小路,是对儿子的疼爱。

现在,不走大路,走小路,是不是不孝呢?(探讨出这是家庭成员的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显示出家庭的和睦、温馨)D、设想:奶奶的初衷是走大路,后改变主意走小路,好心里是怎样想的,假如你是她,请用语言来表达她的内心世界。

(3)、简要概括:母亲听“我”的妻子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小结:这几个“听”,是对家人的一种尊敬、信任、理解,用一个字来概括,“听”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爱”。

四、主题升华1、“爱”是相互的会出,奶奶疼爱孙子,父母关爱子女,长辈们给我们的爱已很多很多,我们该如何做呢?请看:出示:《父爱永铭》,之后简单谈体会。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句话说是说……3、欣赏《爱是左右手》,多好的一首诗啊!爱是左右手,用我们的左右手去回报给我们爱的人们,再读这首诗,并试作仿写。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的】1. 学习对照的写法。

2. 否定句代词宾语提前和主语省略的用法。

3. 领会苦学方能成才的道理。

【重点难点】1 . 对照的写法。

2 . 倒装句和省略句。

【教学设想】自读课。

此课可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背诵其中重段落,领会方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1 . 书序(序跋)《太史公自序》│叙述著作旨趣《齐民要术序》序│2 . 赠序《送孟东野序》│写给临别亲朋的《送薛存义序》二、作者简介宋濂,字景濂,号潜溪。

浦江(浙江义乌县)人。

元末明初文学家。

明初:受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

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诺(参与撰写朝廷重要文书)。

因长孙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刘基和高启)。

著有《宋学士文集》。

三、自读课文,并作分析1 . 逐段分析。

全文包括3段(1)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嗜学勤读,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

正面写自己得到学习的最大快乐,侧写专心求学,刻苦勤奋。

(2)批评当时太学诸生学习条件优越而不知好学,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

简析: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太学生良好学习条件有师可问有书可读(与上一段处处对比)以\"今\"开头,转入与过去学习条件的对比,联结自然。

然后作出有力的论断,勉励太学生德成业精。

(3)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简析:撰长书-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马生\"善学\" 论辩-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用心甚劳(原因)扣题。

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

2 . 归纳写作特点。

(1)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说明问题,令人有亲切感,易于接受。

(有情节,选材典型)(2)描写人物生动形象。

先达──德隆望尊。

门人弟子──虚心好学,尊敬长者。

(3)对比鲜明。

四、小结1.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现实意义)。

2.对比手法的运用。

五、作业1、整理课文字、词知识。

2、书题二、三。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2、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及诗人抒发了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

2、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借助多媒体,演示生长在不同位置、不同形状的树,让学生展开想像,进而引入课文。

作者简介李瑛(1926—),现代诗人。

河北丰润人。

少年时代家境贫寒。

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在刊物上发表诗作。

先后担任解放军文艺社社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作协理事,中国笔会中心理事,《诗刊》编委等职务。

他的代表作有长诗《一月的哀思》、《寄自海防前线的诗》、《在燃烧的战场》、《献给火红的年代》、《站起来的人民》、《难忘的一九七六年》等。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是李瑛1980年出版的一本诗集中的代表作,他的诗作有的已译成了外文。

二、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及音韵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本诗朗读的节奏及押韵的字。

2、学生齐读。

三、分析结构,理清思路明确:第一部分,主要是“树”的自我介绍:生长地、经历、成长的过程,属于谁。

第二部分,主要写“我”和人民的血肉关系,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

第三部分,是全诗的总结,进一步表现了“我”为人民献身的崇高精神,把诗人感情的波澜推向了高峰。

四、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的联想和想像㈠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诗人如何塑造“我”——“一棵树”的形象?明确:这部分包括三节诗,第一节,首行点题,六次重复主语“我”,突出“我”——“一棵树”的形象,主要交代身份(“我是一棵树”),原藉(黄河岸边,长城脚下),并告诉读者“我”并不是一棵刚出生的树苗,而是有着丰富阅历的“能讲许多许多故事,能唱许多许多支歌”的大树。

第二节则告诉读者“我”是如何造就成长起来的:山、海的教育,光、露的赋予,炎阳、风雪的铸就,大气和风的融合——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

第三节是这部份的总结拓展,从与日俱增广阔的深层意义上交代“我”的身份:不是一般的具体的“树”,是“广阔田野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部分”,“和美是一个整体”,“属于人民,属于历史”。

㈡学生朗读第二部分。

思考:诗人怎样展开想像和联想,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明确:这部分共包括第四~十二节,第四节是这部分的总领,写“我”的生活态度,表现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第五~十节是从各个方面具体写“我”为人民服务的强烈愿望。

第五、六节是写如何去关心、爱护各种各样的人;第七、八节从树的特点出发,写如何竭尽自己之所能去为人类造福;第九、十节则是借助幻想来表现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之美,但无论是要“流出”“开出”,还是“生长”在各处,都未脱离开树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