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辨识 第1章解析
12
上面给出了系统模型的一般描述。在实际建模时, 要求不同,模型描述的详细程度也不尽相同,亦称为表 示的水平不同,具体地有: (1)行为水平 亦称为输人输出水平。该水平的模型将 系统视为一个“黑盒”,在输入信号的作用下,只对系 统的输出进行测量。 (2)分解结构水平 将系统看成若干个“黑盒”连接起 来,定义每个“黑盒”的输入与输出,以及它们相互之 间的连接关系。
在定义一个系统时,首先要确定系统的边界。尽管世界上的事物是相 互联系的,但当我们研究某一对象时,总是要将该对象与其环境区别开来。
边界确定了系统的范围,边界以外对系统的作用称为系统的输入,系统对
边界以外的环境的作用称为系统的输出。 尽管世界上的系统千差万别,但人们总结出描述系统“三要素”,即 实体、属性、活动。
22
ˆ
系统辨识算法
u(k)
参数未知 动态系统
y(k)
23
1.4.1辨识的定义
(1)L.A.Zadeh定义(1962):辨识就是在输入和输出数 据的基础上,从一组给定的模型类中,确定一个与所测系 统等价的模型。 (2)P.Eykhoff定义(1974):辨识问题可以归结为用一个 模型来表示客观系统本质特征的一种演算,并用这个模型 把对客观系统的理解表示成有用的形式。
应用》,薛定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4
第一章 绪论
概述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中,人们越来
越重视对系统进行定量的系统分析、系统综合、仿真、
控制和预测。 将被研究对象模型化,是前提和基础。 所谓系统辨识,就是研究如何确定系统的数 学模型及其参数。
5
1.1 系统、模型
1.1.1 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 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总体。
x(k 1) Φ(T ) x(k ) Φm (T )u(k ) (2.13) y(k ) C (T ) x (k ) D(T )u(k ) (2.14) 其中 T 是离散化时的采样周期。Φ (T ) , Φm (T ) , C (T ) , D(T )
是离散模型的系数矩阵。
18
将模型形式加以分类如表1.1。 表1.1模型分类
u----- m维输入;
1.2.1 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的模型形式 p----- np维未知常数; 动力学系统的常规数学模型形式是众所周知的 y----- p维输出矢量 非线性连续状态空间模型,其常微分方程组形式为
x f ( x, u, p, t )
x (t0 ) x0
y g ( x, u, p, t )
20
先验 知识
演绎分析 目 标 协 调 归 纳 程 序
目的
模型构造
数据
可信度分析
最终 模型
图1.1 建模过程总框图
21
1.4 系统辨识的定义、内容和步骤
某些系统的数学模型很难用机理建模法来完成, 这是因为这些系统大都是复杂的工业过程系统,其工 艺过程、工况等都十分复杂,有些甚至是人们无法洞 悉或了解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系统的输入输出历史 数据来推测系统的数学模型。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系 统辨识技术。系统辨识也属于经典建模技术的一种。
9
10
11
一个系统可以定义为如下集合结构:
S (T , X , , Q, Y , , )
其中:
T:时间基,描述系统变化的时间坐标, T为整数则称为离 散时间系统,T为实数则称为连续时间系统。
X:输入集,代表外部环境对系统的作用。通常X被 定义为Rn,其中n I+,即X代表n个实值的输入变量。
《系统辨识》
控制与仿真中心 朱 奕
1
主要内容安排
1、绪论:
系统数学模型的分类及建模方法,辨识的定义、内容、分类和步骤,辨识 中常用的误差准则。
2、辨识输入信号:
辨识输入信号的选择、白噪声及其产生方法、M序列的产生及性质。
3、相关分析法辨识:
相关函数定义、计算,脉冲响应求取。
4、最小二乘类法:
(3)状态结构水平 不仅定义了系统的输入与输出,而且 还定义了系统内部的状态集及状态转移函数。
13
1.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将一个模型描述看作是与真实世界中的物体或过程 相联系的信息进行凝缩后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建 其中: 模不外乎是用一个适当的形式来凝集和浓缩信息。而选 X----- n维状态矢量; 择不同的模型形式就对应有特殊的建模技术。
h( x, u, p, t ) 0
这样,向量
(2.5) (2.6) (2.7) (2.8)
x (t0 ) x0
x和
y 也就变成了随机过程向量。
15
方程(2.1)-(2.4)具有很强的“描述能力”,很 多系统的行为都满足上述方程。然而,微分方程模型有 它的局限性,在这个模型中,时间是唯一的独立变量, 空间的性质必须加以离散和浓缩。如果觉得这个近似过 于粗糙,那么就得转向偏微分方程。 目前,还没有一个简单的、统一的理论可以用来解决 非线性系统问题。我们介绍的基本建模理论和模型的处 理及计算是针对线性系统理论的知识,所以我们要提出 “线性化”的要求。 对于小扰动的线性化及其连续系统的离散化是众所 周知的,这里不讨论其详细的过程,但要注意的是,可 以通过一组线性微分方程对系统在小扰动下的行为进行 描述 。
代替或部分代替对真实系统的试验。传统上大多采用第一
种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第一种方法在某些情
况下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第二种方法日益成为人们更为
常用的方法,主要原因在于:
7
(1)系统还处于设计阶段,真实的系统尚未建立,人们需要更
准确地了解未来系统的性能,这只能通过对模型的试验来了解;
(2)在真实系统上进行试验可能会引起系统破坏或发生故障,
选用先验知识,根据某些假设和原理,通过数学逻辑的 演绎来建立模型。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归纳法建模 (测试法、系统辨识)
从被观测到的行为出发,试图推导出一个与观测结果相 一致的更高一级的知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优点:不需深入了解系统的机理 缺点:必须获取大量输入输出系统信息。
实用的建模者
工程观点,直通目标,局限性强!
(3)L.Ljung定义(1978):辨识有三个要素---数据、模 型类和准则。辨识就是按照一个准则在一组模型类中选择 一个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
24
参数辨识 系统辨识 结构辨识
已知系统结构(阶次), 但参数未知。 系统结构(阶次)未知。
一般来说,系统辨识算法只适用于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的辨识算法目前很不成熟,对于某些特
例如,对一个处于运行状态的化工系统或电力系统进行没有把 握的试验将会冒巨大的风险; (3)需要进行多次试验时,难以保证每次试验的条件相同,因 而无法准确判断试验结果的优劣; (4)试验时间太长或费用昂贵。
8
模型的表现形式:
1、物理模型
2、直觉模型
3、图表模型
4、数学模型
模型的含义: 所谓模型(model)就是把关于实际系统的本质的部分信息 减缩成有用的描述形式。 是分析系统和预报、控制系统行为特性的有力工具。 是根据使用目的对实际系统所作的一种近似描述。
最小二乘估计算法、一种不需矩阵求逆的最小二乘、递推最小二乘法等。
5、模型阶的确定:
残差方差定阶,Akaike准则。
2
实验1 白噪声和M序列的产生 实验2 脉冲响应法的实现
实验3 最小二乘法的实现
实验4 递推最小二乘的实现
3
1、《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李彦俊、张科编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年。 2、《过程辨识》,方崇智、萧德云编著,清华大学 出版社。 3、《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MATLAB语言及
(2.1) (2.2) (2.3)
14
实际上,变量和参量都会受到某种约束,我们可以 用一系列不等式来描述这种约束,即
h( x, u, p, t ) 0
我们将随机过程向量 w ,v 引入到模型中。即
(2.4)
x f ( x, u, w, p, t ) y g ( x, u, v, p, t )
模型描述变量的轨迹
模型的时间 集合 连续时间模 型
变量范围 模型形式 连续 偏微分方程 常微分方程 差分方程 √ √ √ √ √ √ √ √ √ √ √
19 √
离散
空间连续变化模型 空间不连续变化模型
离散时间模 型
有限状态机 马尔可夫链
离散(变化)模型
活动扫描
连续时间模 型
事件调度 过程交互
1.3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方法 演绎法建模 (理论分析法、机理建模法)
直流、低频数据:零均值化(差分法和平均法等)。 高频成分数据:低通滤波。
(6)模型结构辨识。确定模型的阶次和纯延时等。 (7)模型参数辨识。 (8)模型校验。
27
28
1.4.3系统辨识的输入信号选择准则
持续激励:输入信号必须充分激励系统的所有模态;
输入信号的选择应能使给定问题的辨识模型精度最高。
如前所述,对于一些简单的过程对象可以通过分析其过程的机理,根据物 料平衡和能量守恒的关系,应用数学描述的方法,建立对象的数学模型。这种 方法虽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但是,由于很多工业对象内部的工艺过程较复杂, 对某些物理、化学过程尚不完全清楚,所以,有些复杂过程的数学模型较难建 立;另外,工业对象多半有非线性因素,在推导时常常作了一些近似和假设, 虽然这些近似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实际依据,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甚至 会带来估计不到的影响。
1 (k ) S2 [ y(k )] S1[u(k )]
26
1.4.2辨识的内容和步骤
(1)明确辨识目的。它将决定模型的类型、精度及辨识方法。 (2)掌握先验知识。对预选模型种类和辨识试验设计起指导作用 (3)选定系统模型种类,确定验前假定模型。 (4)试验设计。选择试验信号、采样间隔数据长度等。 (5)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