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内容、教材化

教学内容、教材化



向变形方向的教材化: 这是一种从基本结构方面对原运动进行改造,使其 成为一种新的运动,其主要是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和学生 的特点,这种教材化在处理那些高难度的运动项目或受场 地器材制约很大的运动时有较好效果,如四门足球、网球 式垒球等。
体育教材化的过程
(一)根据体育教育价值观研究运动素材 (二)根据体育教育实际需要整合运动项目 (三)根据各个层次的体育教育目标和任务进行选择 (四)综合各种客观实际条件进行分析



体育教育内容的特点
实践性
健身性 娱乐性


目标多元化
内容多样化 时空特殊性





人际交流开放性
体育教育内容的分类

根据人体基本活动能力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是将体育教育内容按照人体基本的活动能力,如: 走、跑、跳、投、攀、爬、负重、平衡等进行划分,我国2000年颁 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就是按照此类 方法划分小学体育教育内容的。在该大纲中将小学一、二年级的体育 教育实践内容分为基本运动、韵律活动和舞蹈、游泳三大类,其中基 本运动包括走、跑、跳跃、投掷、队列和体操队形、徒手体操和轻器 械体操、跳绳、技巧、攀登、爬越、平衡等。 根据运动项目进行分类 这是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它主要依据的是各种运动项目的名称 和内容,如:田径、球类、体操、武术、体育舞蹈等。1996年实行 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就将体育教育内容中的限选 内容分为韵律体操和舞蹈、足球、篮球、排球和游泳五类,在目前我 国各阶段的体育教育中这种分类方法也表现得最明显。
5、注意力易于分散,自制力和应激能力差 6、好奇心强,好模仿 7、容易兴奋,持久性差 8、意志力较薄弱
(二)小学体育教育特征与要求:
在这个阶段应注意培养学生坐、立、行、写的正确姿
势,避免长时间激烈的运动,控制好学生跑、跳投的负荷
量和要求,促进学生身体形态和生长发育,利于身体机能 的发展。 在体育课教学中应发展学生能力: 1、 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 2、体育能力: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 力、适应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新兴运动项目
基本性质
1、可以比较随意进行 2、不需要很高技能的运动
3、不用很大的运动场地
4、利于各种人群参加 5、具有休闲意义和富有乐趣的运动 6、富有民族特点和民间性的运动 7、规则简单而且可以进行变化的运动
价 值
1、有利于学生终身化体育的形成 2、利于任何人群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体会到体育的价值和运 动精神
5、教学内容数量多,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内很难完成。
6、教学内容统得过死,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够。
新课标对教学内容设置的改革和要求
1、彻底放弃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只是规定了学习内容选取的原则 和范围,应视各地、各校具体情况而定。 2、确定了逐步减少运动项目学习的原则,1—6年级学生学习内容较多, 目的主要涉及学生生长发育需要进行全面锻炼,且该阶段学生好动、灵 活、活泼,通过多接触体育可培养广泛运动兴趣。 3、三级课程管理体制: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 三 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注重地方和学 校、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和创新。 4、强调淡化竞技运动教学,并非取消竞技运动教学,避免运动训练式教 学。 5、加大对新兴运动项目的探究、改造、引进,加强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

根据目标进行分类 在200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将体育教育内容按照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目标进行分类,这也 是在当今国际上逐渐趋于主流的体育教育内容划分方式。在新西兰, 体育教育内容被分为健康与身体发展、与其他人的关系、运动概念和 技能、健康目标和环境四个部分。而在日本则主要分为两大块,体育 学习领域和保健学习领域。再如美国加州,体育教育内容分为了运动 技术和知识、自我表象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1、基础运动:基本体操、队列队形、基本运动行为。
2、游戏类:反映儿童在娱乐和竞争中的行为特征。
3、表现运动:反映儿童模仿和表现的行为特征,包括情节 模仿、舞蹈和武术等。
教学内容现状及影响
1、教材中娱乐因素减少,“练”和“炼”的因素增加,学
生喜欢体育锻炼,但不喜欢上体育课。
2、教材需要的器材越来越正规化和成人化。 3、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脱节,缺乏锻炼性和大众 性。 4、民族性和乡土性教学内容严重不足。

以体育教师平时常用的对话为例,问:“××老师,今天
上什么?”答:“我教跳远”,这样的回答实际上是不准
确、不完整的,并没有将运动素材和教育内容进行区分, 正确的回答应是:“我通过教授跳远技术发展学生的综合 运动素质、协调运动能力和运动意志”。其中,跳远仅是 运动素材,而真正的体育教育内容应是学生的综合运动素


根据身体素质进行分类
在1992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中,对体育教育实践内容的划分就是按照力量、耐力、速度、灵敏、 柔韧等身体素质进行的。这种划分方法对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培养提 供了保障,有利于学生明确各种运动项目的功能,以及它们与身体发 展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分类方法不能使学生对运动项目自身的特 性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容易造成对身体素质发展的片面追求。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 教育内容设计


体育教育内容的定义
体育教育内容是根据体育教育目标和实施要求,结合 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客观实际条件,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
使学生在身体、运动技术和技能、心理、情感、道德和社
会适应等方面都获得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形成的各种有关体 育与健康、健身和生活的基本知识、原理、运动技术、方 法等内容的总称。

根据效果和价值表现形式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式有一定的综合性,每一种类型都包括广
泛的具体内容。它根据体育教育内容对学生产生作用和效
应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的持久性和程度,将体育教育内 容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
选择体育教育内容的依据

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方向
体育教育目的和目标 体育学科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运动需求 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风格





体育教育环境和条件
体育教育内容的组织原则

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小学体育教学整体描述
(一)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
1、机体各器官功能较不完善 2、对教师的特别信任和依赖 3、运动情感表现直接
4、兴趣广泛但不稳定,行动目的性不强
3、有效缓解学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不足的状况
4、扩展学生的运动选择范围和知识面 5、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和学生运动知识 6、能缓解传统竞技运动教学偏难、单一、枯燥、繁琐、学 生不敢兴趣等问题
体育教材化
依据体育教学目的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教学 条件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程。 1、体育教材化是将体育的素材加工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过 程。 2、体育教材化是加工过程,体育教学内容是这个加工过程 的成果。 3、这个过程是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要,针 对体育教学条件而进行的。 4、教材化的内容包括: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加工、编排 和媒体化等工作。
1~3年级: 根据学生特点以多样、非规范性的身体活动内容—— 动作教育进行设计,尽可能丰富学生的“动作语言”,发 展少儿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运动的好 奇和参与兴趣,进行趣味性较强的身体锻炼。 4~6年级: 应开始比较正规、简单的运动技术学习,将学生兴趣转 向正式的动项目,精选一些有代表性、基础性的运动技术 动作进行教学,着眼于运动素质的培养。
动原理的理解和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生活化、使用化方向的教材化: 将竞技运动的实用性加以还原和突出,能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和实际需要,既能传授比较实用的运动技能,又能调动学生的直接学 习动机,也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

简化方向的教材化:
这是最常用的教材化方法,也是教材化的重要方法。 它将正规、高水平的竞技运动项目从场地、器材、技术、 规则等方面加以简化,使内容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条件、 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也适应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 材更实用、更有乐趣,如跨纸板栏架、低网排球、小篮球、 大门足球等。
体育教育内容必Biblioteka 符合以下条件它以身体运动知识、原理、方法以及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 动技能的形成为主要内容。
它以身体的各肌肉群活动为媒介和方式进行教育和学习, 并在此过程中机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它以增强体质、调节心理、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习惯为 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 它必须符合体育教育目的的要求,并适合学生的身体条件、 运动能力、生活需求以及具体的实施环境。
质、协调运动能力和运动意志,跳远技术是实现这些内容
教学所选用的介质,这也体现了跳远这项运动技术对学生 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
体育教材化的方向

向动作教育方向的教材化: 这是出现在欧美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和体育教材化 方法,是将一些竞技体育运动按照人体的运动原理进行归 类,追求动作的合理性和美感,提出要针对少年的教材设 计,如教育性舞蹈、教育性体操,比较适合于小学中低年 级,有利于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形成。

向游戏化方向的教材化: 多用于改造那些比较枯燥的单一的运动,如跑、跳、 投、体操等运动,将这些单调的运动加入“情节”串联成 游戏,或使用循环练习法,强化协同和竞争要素,有利于 激发学生兴趣。

理性化方向的教材化:
这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运动的原理,最求“懂与会结合”的体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