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及其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探析刘萍(滨州市规划局山东滨州256600)摘要:本文基于平时对传统建筑改造中的一些平时的思考,针对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延续历史景观的问题上总结出一些保护更新的原则以及一些相应的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
关键词:传统建筑保护更新设计方法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和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日益关注传统城市的改造和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
近年来,成功的保护与更新的实例越来越多,但是,更多的历史建筑却是陷于一种无序和被动的状态。
本文基于平时对传统建筑改造中的一些平时的思考,针对如何保护传统建筑,延续历史景观的问题上总结出一些保护更新的原则以及一些相应的具体的建筑设计手法。
一、保护更新的原则与相应的设计方法1、立足保护建筑群的古典氛围对于有价值的文物建筑,建筑物本身的保护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重点还要立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氛围。
之前由于不注意环境的保护,将一些传统建筑置于高楼大厦之中,由于传统建筑的体量相对较小,而且建筑多数为单层。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建筑物本身保留下来,然而传统建筑给人的空间感却丧失殆尽。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做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建筑跟周围环境的关系。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自然是保留一定数量的传统建筑,将原有的自然的、传统的空间延续下来。
此外使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群之间保留一定空间,以便借助某种介质实现一部分对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
比如采用绿化的有效隔离使传统建筑的氛围与现代空间有一定有效的过渡。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对于周围环境的设计工作,涉及的利益和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问题很多,需要做的也很多,不过我们应该做到对历史建筑应有的尊敬。
实例:沈阳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的保护改造工程,虽处于闹市之中,但是陈伯超教授在设计时就重点提出:要保留的不仅是作为中共省委机关的两栋平方和刘少奇曾经居住的房屋,重点是要保护当年中共满洲省委工作的环境和气氛。
最后通过胡同、院落、场景再现等因素的应用最终较好的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环境和气氛,形成一处有历史文化氛围的城市空间。
2、保留修整的有价值的文物建筑的保护原则文物建筑都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对于这个类型建筑的保护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应该是做到非破坏性、动态的保护。
非破坏性是指在任何阶段的工作都以不破坏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并完整传递历史信息为基本准则。
文物建筑本身是文化的载体,在其身上凝聚着历史的记忆,其历史发展过程也记述了一个时间的演进。
中国的传统木构建筑本身的固有特征和损坏规律,使的古建筑的保护不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
这就必须针对建筑本身的具体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保护计划。
3、关于群体适当插入新建传统建筑延续其文脉,并且设计立足发展。
传统建筑群的更新除了有大规模的改造之外,局部的“补丁”式的整修对于一些囿于资金、经济、社会等方面原因,不能动大手术的传统街区更适合。
整修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应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1)从整体环境出发,立足整个街区气氛进行建筑设计,新建成建筑要融入历史街区的气氛之中,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2)新建建筑不一定完全跟传统建筑完全一致,换句话说就是在更新历史街区时要体现整修的时间性同时允许一定的创新。
首先从历史上看,历史街区并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建成,所以在整修时显示一定的历时性也更符合建筑客观发展规律。
其次,新的技术手段要应用的传统建筑中,无论何时,新技术永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新技术的应用更能体现传统历史街区的历时性,给人们传递的信号是现在的保护。
4、大面积新建传统建筑应延续原有传统建筑群肌理,并且要做到有所创新的发展。
对于延续历史街区的肌理,一方面原有街道的格局不宜做剧烈改动,力争保留原有主要干道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一些扩充。
道路的形态对与构成一个区域内的肌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延续了原有道路的格局,就为延续其肌理空间奠定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另外,道路的延续也延续了一个地区原有的记忆。
一条经过变动的道路对于人们的感受是影响巨大的。
后现代建筑师就曾有过,通过错动建筑平面使之与该地原有道路相平行的做法来延续一个地区的记忆。
二,建筑体量应化整为零,以延续传统建筑的空间尺度。
传统建筑体量相对较小,单体建筑形体比较单一,丰富的空间主要靠单体建筑的围合来营造。
现代建筑由于结构上的发展,体量的增大需要通过体形的转折变化来呼应小尺度的传统建筑以及屋顶的化整为零、平坡结合等方式有效的延续传统建筑的尺度感。
三,建筑设计上面多利用一些就建筑的构件,传统建筑的原有的以手工为主的建筑构件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其本身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陈志华在其建筑随笔《北窗杂记》中就有记载,大量内地传统民居的装饰构架被贩卖到台湾。
如今在报纸杂志上拆族屋卖门窗等事也屡见不鲜。
这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历史建筑构件的价值,同时也可以看到我们以前在这方面应用的不足。
其实,传统历史街区由于其各自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其自身的保留现状与历史价值,情况各有不同。
原则的做法主要提供一个大概的思路,具体到现实保护工作中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成功改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实例北京的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修缮改建工程,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建的试点工程,在特殊的地理位置,面对特殊的客观环境,合理的解决了众多问题,将这一片历史街区改造成了一个既延续了历史文化,又满足现代化生活的居住区。
其中的一些设计原则的做法对于我们在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时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
本次修缮改建设计该地区内普渡寺及保留四合院(经文物部门鉴定)的修缮,回迁居民住宅的改建,以及道路、市政设施的更新。
规划制定了“整体保护、合理保存、适度更新、延续文脉、整治环境、调整功能、改善市政、梳理交通”的基本原则。
具体一些建筑措施:建筑的院落尽管以两层建筑围合,但仍不失传统风格和情调。
院内青砖漫地,种植有北京特色的树木、花草,布置藤萝架、石桌、石凳、大鱼缸等,空间气氛与传统四合院一致,舒适宁静、亲切宜人。
建筑的造型元素延续了传统北京民居的精华,如灰瓦坡顶、灰砖墙、红门窗框、“轱辘线”花瓦院墙和如意门等。
为节约投资,两层建筑的外墙皮采用了普通灰砖砌筑,部分山墙和后檐抹月白灰。
从建成效果看,基本保持了北京传统建筑的特征。
装饰构件上也采用了传统手法,如砖雕博凤头、砖雕樨头、瓦当、冰盘檐、挂檐板、灯笼套、步步锦式样的仿木栏杆,商业建筑屋脊上的花草盘子和蝎子尾等。
尽管两层建筑较集中,但屋顶平、坡结合、长短搭配,过长的屋顶及屋顶拐角则以平屋顶打断,从而缩小了屋顶尺度,丰富了屋顶的起伏。
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修缮改建不仅仅是传统建筑及建筑形式的传承,它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保护:1、城市街巷肌理保护:传统街巷的位置、走向、宽度和空间尺度基本不变。
区内保护街巷9条,占地面积0.84h,保护比例90%2、历史遗存建筑保护:历史遗存建筑原址修缮或复建。
区内规划保护四合院22个(以门牌号计),私有住房2处,寺庙建筑1处,其他类型建筑3处。
区内其他现状建筑大多非历史遗存或无历史价值。
保护建筑占地(含院落)1.92h,保护比例30%3、建筑风貌保护:建筑去空间形态和建筑尺度基本不变,院落气氛特色基本不变,建筑造型元素及装饰元素基本不变。
规划整合四合院空间27个,规划两层住宅院落式空间49个。
传统风貌院落建筑占地(含保护建筑)5.1h,保护比例96%4、历史温乎内涵保护:保持原建筑使用功能或展现原历史文化特征。
规划区内以传统院落式居住建筑为主,街巷保持原有名称,普渡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保护规划中得以充分体现。
保护比例100%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修缮改建不仅仅具有文化层面的积极意义,更承担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责任。
该地区经过改造,人口密度降低了50,绿化率达到25,实现了区内交通、停车、消防体系,引入了必要的现代化市政管线设施。
回迁安置居民住宅户均面积由改造前的26.8提高到69,实现了一户一厨一厕,分户燃气采暖。
参考文献1林楠王葵.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J]建筑学报,2003(11)2项秉仁吴欣.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建筑设计和可持续操作模式.[J]建筑学报,2006(12)3陈伯超.昨天与今天的会合.建筑学报[J],2003(6)作者简介:刘萍(1978年8月)女,山东省滨州人,大学本科,中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滨州市规划局。
研究方向:现代建筑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原则及其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法探析作者:刘萍作者单位:滨州市规划局刊名: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年,卷(期):2011(35)1.杨帆.李茉浅谈现代景观建筑的设计方法[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2.丁夏君.Ding Xiajun城市边缘地带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利用的实践探索[期刊论文]-建筑与文化2010(5)3.李春青.赛娜引篆刻空间入建筑——建筑空间结构语言组织的新实验[期刊论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28(1)4.韩源浅议历史街区公园改造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1(7)5.杨丹.罗谦成都文殊坊历史街区空间形态探究[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12,38(3)6.卢国伟.刘亮亮浅谈建筑设计方法[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胡超雄关于建筑设计方法的分析[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6)8.周延.张瑾一颗闪耀的明珠——论扬州老街区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11(12)9.张祎城市历史遗存的景观再生初探[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11,37(34)10.霍耀中山西碛口古镇历史建筑文化相融现象探析[期刊论文]-中国名城2011(10)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jsllyj20113582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