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提起作文,教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教师难教,学生怕写。

的确,就一堂作文课而言,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满头大汗,而学生仍然无动于衷,无法下笔。

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结合解文题指导作文的审题
审题,就是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按照关键字来安排文章的思路。

大部分学生不懂得怎样寻找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因此,写出来的文章文不对题的现象非常普遍。

怎样让学生学会审题呢?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多联系相关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抓住课题中的字词来展开叙述的。

如《赤壁之战》这篇课文,作者是围绕课题中的“战”来展开叙述的。

先写为什么战?再写怎样战?最后写战的结果怎样?这个“战”字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字词。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让学生仔细分析课文的题目,让学生认识文章命题各有特色:有的课文是以人名做题目,如《爱迪生》;有的课文是以事件名称做题目,如《飞夺泸定桥》;有的课文是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做题目,如《课间十分钟》等等。

通过启发学生进行题目归类,使他们初步认识了作文命题的规律。

这样,在经常性的解题与审题相结合的训练下,学生审题能力不断提高,那种文不对题、偏离中心和言之无物的毛病也大大减少了。

二、注重积累,扎实功底
1、结合词句教学指导作文的遣词造句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组词、造句,可以说,单独让学生组词或造句,学生或许都能组一个很好的词和说一句比较完整而又新颖的句子。

可是如果让学生在写作文时准确运用平时组过的词或造过的句子,我想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很难。

他们不知道在句中怎么去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

对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用得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加以理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和句子好在哪里,对自己的习作有什么启发?另外,我还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掌握一些常用句式。

如课文《三峡之秋》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让人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三
峡秋天如仙境般的迷人景色。

再如《鲸》这篇课文,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方法,使句子的意思表达更确切……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美的语句的用法,做到词能达意、语句通顺。

2、结合篇章教学指导作文的写作技巧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定思路和写作顺序,如果文章思路不清或没有顺序,那么,尽管你的文章中有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句,也还是一篇不成功的作文。

因此,在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写作顺序及写作特色。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明白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在习作时加以模仿。

如《黄河象》和《琥珀》这两篇课文,学生通过读课文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虽然两者都是科学家根据化石的特点,展开的合理想象,但前者采用的是倒叙的方法,而后者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

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加以分析和比较,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和特色,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结合课外阅读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
现在有些学生提起写作文,便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

那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积累什么素材,所以无从下笔。

而写作的素材一部分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部分来自学生的课外阅读。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在作文时,这些素材便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出来,那么,学生写作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这里的课外阅读包括课外书籍、电视、网络等。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每学年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这就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倡学生写生活事件
提倡学生写生活事件就是所谓写“现在进行时”,正因为小学生对刚刚发生的事情特别感兴趣、记忆力最清楚、观察最仔细、感情最浓烈,所以如果抓紧这个时候让孩子写当前发生的事情,才是最恰当的摄取生活素材的时机。

如果写作素材都来自“现在进行时”的生活,而不是藏在大脑里的只言片语,写成的文章就会新鲜可爱。

而经过长期不断地对鲜活生活素材的摄取,孩子们也就渐渐学会从生活中摄取写作素材了。

四、积极评价,激发表达欲望。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起学生的想象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
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产生超越的自豪感。

”及时鼓励,哪怕只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或只是只言片语,都能诱发他们潜藏的情感。

在学习园地、校园板报栏、学生作文集上,发表学生的一两篇作文,在作文批改中写上一句肯定的话语,在课堂上范读他们的习作……对他们无疑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