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粉工艺

磁粉工艺

1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1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编制依据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应根据相关法规、安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有关的技术文件和JB/T4730.4-2005要求,并针对本单位的所有应检产品(或检测对象)的结构特点和检测能力进行编制。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应涵盖本单位(制造、安装或检验检测单位)产品(或检测对象)的检测范围。

1.2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作用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用于指导磁粉检测工程技术人员及实际操作人员进行磁粉检测工作,处理磁粉检测结果,进行质量评定并做出合格与否的结论,从而完成磁粉检测任务的技术文件;它是保证磁粉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措施。

1.3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的内容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一般以文字说明为主,它应具有一定的覆盖性、通用性和可选择性。

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适用范围:指明该通用工艺规程适用哪类工件或哪组工件,哪种产品的焊接接头及焊接接头的类型等。

2.引用标准、法规:技术文件引用的法规、安全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等。

3.检测人员资格:对检测人员的资格、视力等要求。

4.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磁粉检测用的检测设备的选择、试块名称、磁粉材料名称和牌号等。

5.检测表面制备:对受检件被检表面的准备方法及要求等。

6.检测时机:指明不同材料的受检件磁粉检测的工序安排,时间安排等。

7.检测工艺和检测技术:指明进行磁粉检测时可选择的磁粉检测方法,磁化电流的选择,磁化方向的选择,磁化规范的确定方法,磁悬液的施加方法,观察方法、退磁和后处理方法等。

8.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等级分类:指明检测结果评定所依据的技术标准、安全技术规范和验收级别等。

9.检测记录、报告和资料存档:规定检测记录、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资料、档案管理要求,安全管理规定等。

10.编制(级别)、审核(级别)和批准人。

11.制定日期。

1.4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的管理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的编制、审核及批准应符合相关法规、安全技术规范或技术标准的规定。

尽量安排无损检测责任人员编写,充分发挥Ⅲ级或Ⅱ级人员作用,充分发挥无损检测规程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的作用,保证检测质量。

1.磁粉检测工艺规程的更改当产品设计资料、制造加工工艺规程、技术标准等发生更改,或者发现磁粉检测工艺规程本身有错误或漏洞,或磁粉检测工艺方法的改进等,这都要对磁粉检测工艺规程进行更改。

更改时,需要履行更改签署手续,更改工作最好由原编制和审核人员进行。

2.磁粉检测工艺规程的偏离磁粉检测工艺规程必须经过验证以后方可批准实施,经批准后,检测人员应严格执行工艺规程所规定的各项条款;如因磁粉检测设备仪器的更换,磁粉检测材料或辅助材料的代用等,使磁粉检测的工艺规程产生偏离时,应经验证并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偏离使用。

3.磁粉检测工艺规程的报废由于磁粉检测工序被取代,或由其它无损检测方法取代,则原磁粉检测工艺规程应予报废。

磁粉检测工艺规程的报废应由编制人员提出报废申请,技术负责人批准即可。

1.5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举例承压设备磁粉检测工艺规程(按JB/T4730.4-2005编制)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规程规定了磁粉检测人员应具备的资格、所用设备、器材、检测工艺和质量分级等。

1.2 本规程依据JB/T4730的要求编写。

适用于磁性材料的机加工件、焊接接头、板材坡口面等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测。

不适用于磁性材料与非磁性材料焊接部位的检测。

满足《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GB150的要求。

1.3 检测工艺卡是本规程的补充,由Ⅱ级人员按合同要求编制。

2 检测人员2.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按《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取得与其工作相适应的资格证书。

2.2 检测人员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校正视力≮1.0,不得色盲。

3 设备、器材和材料Ⅰ、Ⅱ级人员按下列条件和工艺卡要求选用设备、工具和材料。

3.1 磁化设备及校验3.1.1 磁化设备见表10-1表10-13.1.2磁化设备的校验a 电流表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至少每半年校验一次。

b 提升力的校验:至少每年或损坏时校验一次,长期停用首次使用前校验。

电磁轭极间距为200mm时,交流至少应45N的提升力;直流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

3.2 灵敏度试片3.2.1 A型灵敏度试片A型灵敏度试片用于被检工件表面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的测定。

对于压力容器其灵敏度至少应达到A—30/100中档要求。

3.2.2 磁场指示器磁场指示器的作用粗略的校验磁场的强度和方向。

3.2.3 灵敏度试片的使用a A型灵敏度试片:将试片无人工缺陷的面朝上,使试片与被检面接触良好,必要时可用透明胶带将其整体贴在被检面上,但人工缺陷处不得贴覆。

试验时边磁化边洒磁悬液,以人工缺陷清晰显示来确定磁化规范。

3.3 磁粉及磁悬液3.3.1 磁粉:系用探伤材料厂生产的BW —1型磁膏或其它厂生产的磁膏。

3.3.2 磁悬液:一般悬浮介质为水,每升10~20g 。

磁悬液的浓度的测定采用磁悬液浓度测定管进行。

一般浓度应控制在1.2~2.4ml/100ml 的范围内或按制造厂的推荐。

3.3.3 施加磁悬液:使用磁悬液喷液器或其它有效方法进行。

4 磁化技术4.1 磁化方法磁轭磁化、触头法、线圈法和芯棒法。

4.2 磁化电流可选用交流、直流或整流电流。

4.3 磁场强度选择 4.3.1 磁轭磁化采用磁轭磁化工件时,其磁场强度应根据提升力或A 型灵敏度试片来确定。

4.3.2 直接通电法和芯棒法检测时采用表10-2公式,计算法确定磁化电流,也可采用试片法确定磁化电流。

采用偏置芯棒法检测时,D 值取芯棒直径加2倍工件壁厚,每次检测区长度为4倍芯棒直径,重叠区长度不应小于有效区的10%。

表10-2通电法和芯棒法磁化规范4.3.3 触头法检测时采用表10-3公式,计算法确定磁化电流,也可采用试片法确定磁化电流。

表10-3触头法磁化电流值4.3.4线圈法采用公式计算法确定电流值。

线圈的有效磁化区域是从线圈端部向外延伸到150mm 。

超过150mm 以外区域,磁化强度应采用标准试片确定。

a 当线圈横截面积大于或等于被检工件横截面积为的10倍时,使用下面公式计算: 偏心放置:()4500/I N L D =正中放置:()1690[6/5]RI N L D =-b 当线圈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被检工件横截面积2倍时,使用下面公式计算:()[]2D L N 35000I +=c 当线圈横截面积大于2倍而小于10倍被检工件横截面积时,使用下面公式计算:()()82Y IN 8Y 10IN IN 1h-+-= 5 检测程序及要求5.1 被检表面的制备5.1.1 若被检表面凹凸不平,以致可能遮盖缺陷显示时,应通过磨削或机加工来制备。

5.1.2 若被检面为焊接接头,其两侧100mm 范围不得有松散的锈蚀、氧化皮、飞溅、油污或其它防碍检测的外来物。

5.2 检测时机:筒体焊接接头在校圆后,内部缺陷返修合格后进行;封头在热作成形内部缺陷返修合格后进行。

机加工件加工成成品、最终热处理后进行;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应在焊接后24小时之后进行。

5.3 磁化方法按4.1节选用。

5.4 磁场强度按4.3节选用。

5.5 采用连续磁化方法,在通电磁化的同时,施加水磁悬液,持续磁化时间为1~ 3S ,为保证磁化效果至少反复磁化二次,停施悬液至少1S 后才可停止磁化。

5.6 磁化方向被检工件的每一被检区至少进行两次独立的检测,两次检测的磁力线方向应大致相互垂直。

5.7 磁轭磁化的间距应控制在75~200mm 范围内,检测的有效区域为两极中心连线两侧各50mm 的范围内,磁化区域每次应有15mm 重叠;平行电缆法的有效磁化宽度,用灵敏片确定。

5.8 被检件经修补的区域按5.1至5.7节的程序重新检测。

5.9 磁粉材料或剩磁干扰后续加工或使用时,检测后方可采用任何适当的方法清理或退磁。

6 磁痕的评定及质量分级 6.1 磁痕的评定6.1.1 长宽比大于3的缺陷磁痕,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宽比不大于3的缺陷磁痕,按圆形缺陷处理。

6.1.2 两个或两个以上缺陷磁痕在同一直线上且间距小于等于2mm 时,按一条缺陷处理,其长度为两缺陷磁痕之和加间距。

6.1.3 工件被检处可见光照度应不小于500Lx 。

6.1.4 必要时可用2~10倍放大镜进行观察。

6.1.5 磁痕难辨真伪或有争议时可进行复验,复验按5.1~5.7节的程序重新检测评定。

6.2.1 下列缺陷磁痕不允许存在:a 任何白点和裂纹;b 任何横向缺陷磁痕; 6.2.2 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质量分级按表10-4进行。

表10-4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质量分级mm6.2.3 受压加工部件和材料磁粉质量分级按表10-5进行。

表10-5受压加工部件和材料磁粉检测质量分级mm7 报告和资料的存档7.1 报告报告按省“磁粉检测报告”格式由II级人员签发,经检测责任工程师审查报出。

7.2 存档压力容器的检测报告与该容器其它检测资料一起交档案室存档;其它件检测报告返给委托单位,转档案室存档,保存时间不少于7年。

2 磁粉检测工艺卡2.1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卡编制依据磁粉检测工艺卡是根据通用工艺规程和JB/T4730.4-2005要求,并针对所检产品(或检测对象)的结构特点和检测能力进行编制。

2.2 磁粉检测通用工艺卡的作用磁粉检测工艺卡用于指导磁粉检测操作人员进行磁粉检测工作,处理磁粉检测结果,进行质量评定并做出合格与否的结论,从而完成磁粉检测任务的技术文件;它是保证磁粉检测过程的规范性和技术性的的文件。

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2.3 磁粉检测工艺卡的内容磁粉检测工艺卡,一般以表格说明为主,它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工艺卡编号:一般为年号加流水顺序号。

2.产品部分:产品名称,产品编号,制造、安装或检验编号,特种设备类别,规格尺寸,材料牌号,热处理状态及表面状态。

3.检测设备、器材和材料:检测用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试块名称、检测附件、检测材料。

4.检测工艺参数:检测方法、检测部分、检测比例,磁化电流,磁悬液施加方法。

5.检测技术要求:执行标准、验收级别。

6.检测部位示意图:包括(检测部位、缺陷部位、缺陷分布等)。

7.编制人(级别)和审核人(级别)。

8.制定日期。

2.4 磁粉检测工艺卡的管理磁粉检测通用工艺卡的编制、审核应符合相关法规或标准的规定。

尽量安排无损检测责任人员编写,充分发挥各级无损检测人员的作用。

当产品设计资料、制造加工工艺规程、技术标准等发生更改,或者发现磁粉检测工艺卡本身有错误或漏洞,或磁粉检测工艺方法的改进等,这都要对磁粉检测工艺卡进行更改。

更改时,需要履行更改签署手续,更改工作最好由原编制和审核人员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