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色谱分析实验大纲

色谱分析实验大纲

气相色谱法分析苯、甲苯、萘混合物一、实验目的1. 气相色谱图的分析。

2. 温度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3. 保留因子、分离度的计算。

4. 标准曲线的建立。

二、实验原理基本术语基线(base line)--经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

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噪音(noise)--基线信号的波动。

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drift)--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化。

主要由于操作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断被洗脱下来也会产生漂移。

色谱峰(peak)--组分流经检测器时响应的连续信号产生的曲线上的突起部分。

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形正态分布曲线(高斯Gauss曲线)。

峰高(peak height,h)-峰的最高点至峰底的距离。

峰宽(peak width,W)-峰两侧拐点处所作两条切线与基线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height,W h/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峰面积(peak area,A)-峰与峰底所包围的面积。

死时间(dead time,t0)--不保留组分的保留时间。

即流动相(溶剂)通过色谱柱的时间。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的时间。

保留因子:分离度:气相色谱中随着温度升高,目标物保留时间减少,分离度降低。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

试剂:甲醇(A.R.);苯(A.R.);甲苯(A.R.);萘(A.R.)。

四、实验步骤1. 色谱条件为气相色谱柱:流动相:氮气进样量:10.0ul进样口:150 o C柱温箱: 80 o C检测器: 250 o C2.溶液配制(1)储备溶液配制:准确称取苯2.000g、甲苯2.000g、萘2.000g分别置于3个10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后,定容至刻度。

(2)标准溶液配制:根据实验需要,准确吸取一定量的储备液,分别配制成苯0.04-1.0 mg/mL、甲苯0.04-1.0 mg/mL、萘0.04-1.0 mg/mL标准溶液.3.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苯、甲苯、萘的标准溶液10.0u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

记下各组分的死时间、保留时间、峰宽和峰面积。

4. 注入待测样品溶液10.0uL,记下各组分的死时间、保留时间、峰宽和峰面积。

5. 实验完毕,按要求关好仪器。

五、思考题【1】气相色谱中温度对保留时间的影响及原因。

【2】计算保留时间、分离度和理论塔板高度。

【3】建立标准曲线。

液相色谱法分析苯、甲苯、萘混合物一、实验目的1. 气相色谱图的分析。

2. 流动相对保留时间的影响。

3. 保留因子、分离度的计算。

4. 标准曲线的建立。

二、实验原理基本术语基线(base line)--经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

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噪音(noise)--基线信号的波动。

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drift)--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化。

主要由于操作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断被洗脱下来也会产生漂移。

色谱峰(peak)--组分流经检测器时响应的连续信号产生的曲线上的突起部分。

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形正态分布曲线(高斯Gauss曲线)。

峰高(peak height,h)-峰的最高点至峰底的距离。

峰宽(peak width,W)-峰两侧拐点处所作两条切线与基线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半峰宽(peak width at half-height,W h/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峰面积(peak area,A)-峰与峰底所包围的面积。

死时间(dead time,t0)--不保留组分的保留时间。

即流动相(溶剂)通过色谱柱的时间。

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t R)--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的时间。

保留因子:分离度:工作曲线法是用对照物质配制一系列浓度的对照品溶液确定工作曲线,求出斜率、截距。

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准确进样与对照品溶液相同体积的样品溶液,根据待测组分的信号,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

反相液相色谱中随着有机相浓度增加,目标物保留时间减少,分离度降低。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

试剂:甲醇(A.R.);苯(A.R.);甲苯(A.R.);萘(A.R.)。

四、实验步骤1. 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4.6mm×150.0mm流动相甲醇:水=70:30,80:20,90:10(超声半小时脱气)进样量:10.0ul检测器UV,波长254nm灵敏度0.02~0.2AUFS2.溶液配制(1)储备溶液配制:准确称取苯2.000g、甲苯2.000g、萘2.000g分别置于3个10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后,定容至刻度。

(2)标准溶液配制:根据实验需要,准确吸取一定量的储备液,分别配制成苯0.04-1.0 mg/mL、甲苯0.04-1.0 mg/mL、萘0.04-1.0 mg/mL标准溶液.3.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苯、甲苯、萘的标准溶液10.0u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

记下各组分的死时间、保留时间、峰宽和峰面积。

4. 注入待测样品溶液10.0uL,记下各组分的死时间、保留时间、峰宽和峰面积。

5. 实验完毕,按要求关好仪器。

五、思考题【1】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组分对保留时间的影响及原因。

【2】如何建立标准曲线。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茶叶中的生物碱一、实验目的1. 茶叶中生物碱的提取。

2. 茶叶中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溶解性咖啡因:乙酸乙酯、氯仿、嘧啶、吡咯、四氢呋喃中可溶,酒精和丙酮中一般可溶,石油醚、醚及苯中微溶。

茶碱:常温下溶于水、乙醇、氯仿、氢氧化碱液、氨水、稀盐酸和稀硝酸中,微溶于乙醚。

可可碱:微溶于水、乙醇,中度溶于胺。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蛋白质分子颗粒大小在1~100nm胶体范围之内。

维持蛋白质溶液稳定的因素有两个:(1)水化膜:蛋白质颗粒表面大多为亲水基团,可吸引水分子,使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水化膜,从而阻断蛋白质颗粒的相互聚集,防止溶液中蛋白质的沉淀析出。

(2)同种电荷:在pH≠pI的溶液中,蛋白质带有同种电荷。

pH>pI,蛋白质带负电荷;pH <pI,蛋白质带正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阻止蛋白质颗粒相互聚集,发生沉淀。

蛋白质沉淀法有:1.热变性及酸碱变性沉淀法用于选择性的除去某些不耐热及在一定PH值下易变性的杂蛋白。

2.有机溶剂沉淀法多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糖及核酸产品的分离纯化,有时也用于蛋白质沉淀。

有机溶剂的沉淀机理是降低水的介电常数,导致具有表面水层的生物大分子脱水,相互聚集,最后析出。

该法优点在于:1)分辨能力比盐析法高,即蛋白质或其它溶剂只在一个比较窄的有机溶剂浓度下沉淀;2)沉淀不用脱盐,过滤较为容易;3)在生化制备中应用比盐析法广泛。

其缺点是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容易引起变性失活,操作要求在低温下进行。

总体来说,蛋白质和酶的有机溶剂沉淀法不如盐析法普遍。

3.等电点沉淀法用于氨基酸、蛋白质及其它两性物质的沉淀。

但此法单独应用较少,多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

4.非离子多聚体沉淀法用于分离生物大分子。

5.生成盐复合物沉淀用于多种化合物,特别是小分子物质的沉淀。

6.盐析法三、仪器与试剂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加热磁力搅拌;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

试剂:甲醇(HPLC);乙醇(A.R.);乙腈(A.R.);咖啡因(A.R.);茶碱(A.R.);可可碱(A.R.);茶叶。

四、实验步骤1. 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4.6mm×150.0mm流动相甲醇:水=30:70(超声半小时脱气)进样量:10.0ul检测器UV,波长254nm灵敏度0.02~0.2AUFS2. 茶叶中生物碱的提取:将10.0g粉碎后的茶叶粉末置于100.0 mL 50%乙醇的烧瓶中加热至70.0 o C萃取30.0分钟。

沉淀、过滤后得到的滤液1:1加入乙腈沉淀蛋白质。

用0.45um水相滤膜过滤。

3.溶液配制(1)储备溶液配制:准确称取咖啡因1.0mg、茶碱1.0mg、可可碱1.0mg分别置于3个4.0 mL样品瓶中,用甲醇溶解。

(2)标准溶液配制:根据实验需要,准确吸取一定量的储备液,分别配制成咖啡因0.01-0.5 mg/mL、茶碱0.01-0.5 mg/mL、可可碱0.01-0.5 mg/mL标准溶液.4.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咖啡因、茶碱、可可碱的标准溶液10.0u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

记下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5. 注入待测样品溶液10.0uL,记下各组分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

6. 实验完毕,按要求关好仪器。

五、思考题【1】天然物中生物碱的提取要注意什么。

【2】提取时什么条件对提取效果有影响。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盐角草中的酚酸一、实验目的1. 盐角草中的酚酸的提取。

2. 盐角草中的酚酸含量的测定。

3. 液相色谱分析中流动相添加剂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溶解性原儿茶酸:溶于水、乙醇、乙醚。

咖啡酸:易溶于热水、冷乙醇。

阿魏酸:溶于热水,乙醇和乙酸乙酯。

流动相添加剂作用原理(1)抑制色谱柱上残留硅醇基的电离。

(2)控制化合物的电离状态了,酸性化合物加酸时基本能控制在分子状态,而碱性化合物的分离在酸性条件下也只有一种电离状态了,如果不加酸,对某些PKa在中性左右的离子型化合物会出现裂峰的现象的(一个化合物出两个峰)。

分析酸性化合物加酸起到改善峰型,改善分离度,防止拖尾的效果。

三、仪器与试剂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声波清洗器;加热磁力搅拌;色谱柱(C18);微量注射器(20ul)。

试剂:乙腈(HPLC);原儿茶酸(A.R.);咖啡酸(A.R.);阿魏酸(A.R.);盐角草。

四、实验步骤1. 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4.6mm×150.0mm流动相乙腈:水:三氟乙酸=20:80:0.1(超声半小时脱气)进样量:10.0ul检测器UV,波长270nm灵敏度0.02~0.2AUFS2. 盐角草中酚酸的提取:将1.0g粉碎后的盐角草粉末置于20.0 mL去离子水中加热至80.0 o C 萃取30.0分钟。

沉淀、过滤后得到的滤液1:1加入乙腈沉淀蛋白质。

用0.45um水相滤膜过滤。

3.溶液配制(1)储备溶液配制:准确称取原儿茶酸1.0mg、咖啡酸1.0mg、阿魏酸1.0mg分别置于3个4.0 mL样品瓶中,用流动相溶解。

(2)标准溶液配制:根据实验需要,准确吸取一定量的储备液,分别配制成原儿茶酸0.01-0.5 mg/mL、咖啡酸0.01-0.5 mg/mL、阿魏酸0.01-0.5 mg/mL标准溶液.4.基线走稳后,分别注入原儿茶酸、咖啡酸、阿魏酸的标准溶液10.0uL,记录各物质的色谱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