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培养方案
1
5.熟悉高发流行病,食品药品主要卫生问题等的常规监测手段; 6.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7.了解卫生检验与检疫前沿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 (三)能力要求 1.具备从事卫生检验与检疫的基本技能; 2.具备熟练操作常用分析测试仪器及日常仪器维护的能力; 3.具有初步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与体系管理的能力; 4.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较高的外语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能力和初步的 写作能力; 5.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 本方法。 三、主干学科 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 四、专业核心课程 卫生化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仪器分析、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检 验基本技术。 五、专业主干课程 卫生检验仪器学、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食品理化检验、生物材料检 验、微生物学检验、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学检验、分子生物学 及检验技术、实验室管理。 六、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卫生检验与检疫实验室见习、岗前培训、毕业实 习(含毕业设计)、毕业考试、课外专业实践活动等环节。详细内容见“卫生检验与 检疫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七、基本学制及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 4 年,允许提前至 3 年或延长至 6 年。 八、毕业学分要求 按学校学分制管理要求,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环节学分,毕业学分达 到 180 学分,其中必修课 117.5 学分,选修课 58.5 学分(其中限选课 52.5 学分, 任选课 6 学分),素质拓展 4 学分,准予毕业。
成都中医药大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四年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具备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 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分析测试仪器原理及基本使用 技能;能够从事疾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进出口检验检疫等机构及其他与检验检 疫相关机构的卫生检验检疫技术工作;具备初步的现代卫生检验与检疫能力、终身 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能适应社会 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卫生检验与检疫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具有坚定的为人民 健康事业服务的信念;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依法行医;勤奋向上,具 备踏实工作的作风; 2.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一定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并了 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养成较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 神;身体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 4.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积极主动了解、获取和掌握本 领域发展动态及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 (二)知识要求 1.掌握与职业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卫生检验与检疫必备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3.掌握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微生物学、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 食品理化检验、生物材料检验、化妆品检验以、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寄生虫学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 4.掌握卫生检验检疫实验室常规质量控制方法及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基本知识;
36
3(含岗前培训 1)
3
10 52
40 1(含毕业考试
1 42
及鉴定 1)
1
106 40 8
29
32 198
表二 学分分类比例表
分类
学分数
占总学分百分比%
理论教学 64.5
35.8%
必修课
实验教学 37
20.6%
实践环节 23
12.8%
限选课Biblioteka 45.525.3%
任选课
6
3.3%
素质拓展(含创新创业) 4
2.2%
合计
180
100%
3
表三 课程结构及修读学分比例(总学分 180)
课程类别
学分
比例 (%)
必修课 18 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群
选修课 建议修读 4
12.2
必修课 18 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
选修课 建议修读 9
15.0
必修课 24
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课程群
27.5
选修课 建议修读 25.5
2
九、学位授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工作条例》规定条件和我校学士学位授予的实施细 则规定,符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十、教学安排表
学年
一 二 三 四
合计
表一 教学时间分配表(按周计算)
入学、毕 教学 实习 考试
业教育
军
假
机动、社会实践
合计
训
期
1
34
2
22
11 52
36
2
4(含见习 2 周) 10 52
41.5
必修课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课程群
23(实践环节) 39.8
选修课 建议修读 7
任选课
6
3.3
素质拓展(含创新创业)
4
2.2
十一、教学进程表 见附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