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80 80 40
80
80
40
60 60 20
60
60
20
10 10 10 10 10
100
0
0
0
0
0
90 90 90
90
90
95
70 70 60
70
70
80
50 50 40
50
50
60
10 10 10
10
10
100
0
0
0
0
0
90 90 90
90
90
95
70 80 80
80
70
90
50 60 70
60
条件(权重 0.14)、地形坡度(权重 0.09)和灌溉保证率(权重 0.20)。 1.4 确定耕地自然质量分
将各单项指标分值(fi)及其相应的权重值(Wi)相乘,并对所有选入的后评价指标的
计算值求和,计算整理后补充耕地的自然质量指数:
ån Wi ´ fi C = i=1
100
=(80*0.12+80*0.08+100*0.14+80*0.15+80*0.08+80*0.14+100*0.09+100*0.20)/100
40
20
壤土
10 10
10 10
90
100
0
0
0
0
粘土
80 80 60
80
90
60
砂土
70 70 60
60
60
70
砾质土
60 50 40
50
40
30
通体壤、壤/砂/壤
10 10 10
10
10
100
0
0
0
0
0
壤/粘/壤
90 90 80
90
90
60
壤/粘/粘
80 80 60
80
80
80
砂/粘/砂、壤/砂/砂
70 70 80
60
70
60
砂/粘/粘
60 60 60
50
60
80
粘/砂/粘、通体粘、粘/砂/砂
50 50 50
40
50
40
通体砂
40 40 30
30
40
30
≥3.0%
10 10 10
10
10
100
0
0
0
0
0
3.0-2.0%
10
90 95
90
95 100
0
2.0-1.0%
80 80 90
80
80
90
PH值 (TRsjd)
地面坡 度(PDu)
附表 1 四川省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关系表
分级指标/属性
水稻 小麦 玉米 油菜 青稞 薯类
≥100cm
10 10 10 10 10
100
0
0
0
0
0
60-100
90 90 95
90
90
95
30-60
60 70 70
70
70
60
<30cm
30 40 40
30
类型 等别
九等 十等 十一等 十二等 十三等 十四等 十五等
国家自然质量等指数(R) 国家利用等指数(L) 国家经济等指数(N)
2400≤N<2800 2000≤N<2400 1600≤N<2000 1200≤N<1600 800≤N<1200
400≤N<800 0≤N<400
1200≤N<1400 1000≤N<1200 800≤N<1000 600≤N<800 400≤N<600 200≤N<400
2800≤N<3000 2600≤N<2800 2400≤N<2600 2200≤N<2400 2000≤N<2200 1800≤N<2000 1600≤N<1800 1400≤N<1600
2800≤N<3000 2600≤N<2800 2400≤N<2600 2200≤N<2400 2000≤N<2200 1800≤N<2000 1600≤N<1800 1400≤N<1600
0.6-1.0%
60 70 60
70
60
60
<0.6%
50 50 40
60
50
30
6.0-6.5
10 10 10
10
10
100
0
0
0
0
0
5.0-6.0;6.5-7.3
80 90 90
90
90
80
4.0-5.0;7.3-8.3
60 70 50
70
60
40
<4.0,>8.3
30 50 20
30
40
30
<2°
经计算,C 值为 0.886。 1.5 确定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各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为该单元的自然质量分与有灌溉条件下光温生
产潜力指数 aij(或无灌溉条件下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三者的乘积。 (1)查四川省主要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表,确定该耕地分等单元的光温生
产潜力指数水稻为 1227,油菜为 451,玉米为(气候生产潜力)1612。 (2)产量比系数是以国家指定的基准作物为基础,按当地各种作物单位面积实际产量
的总和计算得:
å R1 = Rij = R水稻 + R油菜 =2462.27
(4)分等单元为旱地,则
R油菜 =aij ×CLij ×b j =1367.79
R玉米 =aij ×CLij ×b j =1342.54
由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为单元内标准耕作所涉及的各指定作物的自然等指数
的总和计算得:
与基准作物实际产量之比。 用公式表示:β=基准作物单产/指定作物单产
二级区 盆西平原区 盆地丘陵低山区 盆周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北高原高山区
表 3 四川省各二级区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
水稻
小麦
玉米
1
1.55
0.94
1
1.78
0.79
1
1.88
0.94
1
1.79
0.93
.75 4.45 —
å R2 = Rij = R玉米 + R油菜 =2710.33
1.6 确定耕地利用等指数 (1)计算耕地土地利用系数 根据四川省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查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利用系数等值线图(从数据库中
获取,利用等除以自然等),得水田分等单元所在等值区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为 0.78。 (2)计算耕地利用等指数 按综合土地利用系数,由下式计算:
有效土层厚度(80)、表层土壤质地(80)、土壤剖面构型(100)、土壤有机质含量(80)、 土壤 PH 值(80)、排水条件(80)、地面坡度(100)和灌溉保证率(100)共 8 个评价指标 及对应作物自然质量分。
1.3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表 2 四川省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因素体系权重表
因素 分区
1
青稞 — — — — 1
根据指定作物类型,查四川省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确定该耕地分等单元各指定作物的
产量比系数水稻为 1,油菜为 3.40,玉米为 0.94。 (3)分等单元为水田,则
R水稻 =aij ×CLij ×b j =1094.48
R油菜 =aij ×CLij ×b j =1367.79
由各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指数为单元内标准耕作所涉及的各指定作物的自然等指数
0≤N<200
1200≤N<1400 1000≤N<1200 800≤N<1000 600≤N<800 400≤N<600 200≤N<400
0≤N<200
低山区
3
盆周山地
0.21
0.08
0.03
0.11
0.0
—
0.22
0.20
0.10
区
5
川西南山
地区
0.20
0.05
—
0.0
0.14
0.08
0.20
0.18
0.10
5
川西北高
0.20
0.06
—
原高山区
0.0
0.05
0.2
0.20
0.13
0.12
4
根据表 2 确定质量评价指标权重,有效土层厚度(权重 0.12)、表层土壤质地(权重 0.08)、 土壤剖面构型(权重 0.14)、土壤有机质含量(权重 0.15)、土壤 PH 值(权重 0.08)、排水
Y i = R i · K L =2710.33*0.78=1920.57
经计算,整理后耕地分等单元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为 1920.57。查附表 2,得耕地质量 等级为六等。
同理,旱地耕地质量等级按此法计算。
分等因素 有效土
层厚度 (YXtc)
表层土 壤质地 (TRzd)
剖面构 型(TTgx)
有机质 含量(TRyjz)
耕地质量等级计算
1盆西平原区
1.1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和作物类型 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成都市大邑县属于盆西平原区,查表 1 确定其标准耕作制度为一
年两熟,复种类型水田为油菜—水稻,旱地为油菜—玉米,基准作物为水稻,指定作物为水 稻、油菜、玉米。
表 1 四川省标准耕作制度二级分区
耕作制度二级分区
标准耕作制度
50
80
10 10 10
10
0
0
0
—0
100
80 90 80
—
90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