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凤阳历史文化——凤阳民风民俗介绍

安徽凤阳历史文化——凤阳民风民俗介绍

凤阳历史文化——凤阳民风民俗介绍时间:2007-11-20 16:25来源:今日滁州作者:佚名点击: 777 次一、时令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又称“过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家家户户精心筹办,在外地工作或商贾的人,都要按时赶回家与家人团圆。

这天焚香、鸣放鞭炮,叫“接年”,又叫“迎春”。

初一早晨吃扁食(水饺),饭后晚辈向长辈拜年,平辈互拜,然后到亲族邻里互相祝贺。

主人用烟、茶、瓜籽、花生、糖果等招待。

乡邻、亲友见面拱手互祝“恭喜发财”、“新年如意”等吉利话。

妇女不动剪刀、不泼水、不扫地。

初二早晨吃汤圆,互请“年酒”,又称“春酒”。

从初一始,一连三天不做新鲜饭菜。

青壮年操练锣鼓或参加民族形式的文娱活动。

大年初一不出门,全家团聚。

年初二,出嫁的闺女给父母送“旬头”,也称“垫缺”。

按照父母的年龄(59岁至66岁)包与岁数相等的水饺,另外再包些水饺,在去娘家路上,经过塘、沟、涵等处丢一个水饺,意为“沟缺”,垫平,父母免灾祸而长寿。

除此还送一条鲤鱼或一块猪肉,有“六十六吃肉”、“七十三,吃条鲤鱼猛一窜”,此俗至今犹存。

建国后。

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机关、团体、厂矿等单位放假三日。

节日期间,城乡还组织团拜、慰问烈、军属、联欢、书画展览、猜灯谜和举行球、棋类竞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也叫“过小年”。

晚上家家户户都吃元宵,门首皆挂红灯笼。

城郊和农村儿童、青年集在一起,点燃篝火,用旧帚头或柴草扎的把子,燃着向天投掷,名曰“撂火把”。

边撂边呼喊:“正月十五撂火把,地里不长草,全部长庄稼。

”“正月十五撂火把,往东撂,结冬瓜,往西撂,结西瓜”,十分壮观。

这天,成年人敲锣打鼓、玩狮子、跑旱船、跑驴、四老爷坐独杆轿、踩高跷。

在人群簇拥下,从四面八方到寺庙烧香祭神,有的地方还走村串乡到集市比赛,名曰“踩街”,又叫闹元宵。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为儿童整容之日。

俗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的说法。

旧时男孩出生后第一次剃头,在脑门或脑后部位留一撮胎毛,长长蓄辫。

到12岁的二月初二这天,将发辫剃去,亲朋备礼庆贺,此习至今尚存。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是清明节。

家人到祖坟上培土,烧纸奠祭,名曰“培坟”、“扫墓”。

农家有清明戴柳的习俗,谚曰“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这天妇女折柳枝插在发髻上,小孩用柳枝编圈戴在头上,各家门口均插柳枝,清明以晴天为好,农谚曰:“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清明晒干柳,一铺麦子打一斗。

”旧时还把清明做为春游的日子,称“踏青”。

建国后,机关学校和人民团体组织学生、团员青年,前往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同时组织春游活动。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这天吃粽子,喝雄黄酒,并用雄黄酒擦小孩耳、鼻、脚心、手心、肚脐等处,以解毒祛邪,清除秽气。

有的人家把菖莆、车前草、艾等枝条挂在屋檐下风干,俟暑天烧茶喝去暑解热。

端午节时捕捉蟾蜍,将优质墨块塞入肚中,檐下风干后,研磨的墨汁可治疗痄腮(腮腺炎)。

因传正午蛤蟆最难找,故有“癞蛤蟆躲端午,躲过一时是一时”的说法。

家人为小孩缝制香荷包、香袋。

用五色彩线拴在小孩的脚、手上,叫“耍线子”,传说可以“免灾”。

端午各家门上插艾,妇女、小孩戴艾。

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

相传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死,后人为纪念他,用苇叶包米,投入江河之中喂鱼虾,以免其伤害屈原躯体。

是日龙舟竞赛,锣鼓喧闹,以惊走水中鱼鳝之类。

凤阳每年此日龙舟竞赛大多在临淮镇北淮河上进行。

来自各乡镇的龙舟,在淮河里一字排开,每条龙舟上有10余个青年,身穿彩衣,头扎红巾,手摇木桨,开展竞技比赛。

锣鼓声、号子声、两岸观众的喝彩声,直到比赛结束方才停止。

建国后,仍有此活动,时间是在晚上,名曰“龙舟荷花灯展”。

1978年后,县内每年举行一次,淮河附近各乡镇参加,展出各不相同的龙舟荷花灯,观众多达10万人次。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若天气晴朗,家家晒衣物、书画,去潮湿、防虫蛀,谚有“六月六、晒红绿”之说。

七巧农历七月初七,是神话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相传这天晚上蹲在辣椒地里可看见牛郎会织女的情景。

过去每逢此日,各戏班子都演唱《天河配》。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盂兰节”,俗称“鬼节”,家家祭祖烧纸,旧时请和尚念《瑜珈经》,祭祀无祀的孤鬼,请城隍出巡,以免野鬼作崇。

晚上,城镇在淮河放荷花灯,称“盂兰盆会”。

即用纸扎荷花灯,点油捻,投入河中,顺水漂流,成为一片灯海。

此活动止于建国前夕。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在庭院内设案焚香,列月饼、水果等供品,敬月祭祖。

全家人围坐一起,边吃边赏月,享受天伦之乐。

因此,又曰“团圆节”。

旧时年轻人多乘夜间偷摘瓜、果、枣等物戏称“摸秋”,主人不得追究。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避灾”之说。

旧时,文人学士等在此日备酒登高遣兴,意谓“避灾”。

秋收完毕,牛驴可以散放,谚云:“九月重阳、散放牛羊”。

在旧社会,一年农事完毕,也是解雇长工的日子。

寒衣节也称鬼节,农历十月初一,死葬异乡的人,亲属为其糊寒衣,晚上于十字路口烧掉,谓之“送寒衣”,此习延至今日。

这天,凤阳群众有上坟的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民俗用米、面、菜、豆等8样混煮粥吃,谓之吃“腊八粥”。

相传食此饭可以“免灾”。

农家在这天腌渍荤菜,久放不坏。

俗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

80年代后,人们食腊八粥渐少。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有的家族或地区二十四日,有“君祭三、民祭四”之说)。

是送灶君老爷上西天向玉皇大帝述职的日子。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烙糖饼、烧香、放炮、叩头,把“灶神”烧掉,并祈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名曰“祭灶”,从这天到除夕,家家“扫尘”,干干净净过新年。

除夕农历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又谓“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卫生大扫除,贴春联、年画、窗花、灶神,外出人要赶回家中团圆。

负债人要还清欠债。

水缸中挑满水。

至晚,堂前设案,陈列菜肴物品,焚香点烛,鸣放鞭炮,敬天地、祭祖先。

晚上要吃鱼,意思是“年年有鱼(余)”。

饭后,长辈赏晚辈“压岁钱”,晚辈向长辈磕头辞岁。

全家人坐一起,有彻夜不眠的习俗,称为“守岁”。

农家还在牛屋内贴上红纸写的“槽头兴旺”四字,还盛米饭喂牛,边喂边祷告:“打一千,骂一万,年三十晚上吃顿饭。

”堂前、粮囤上倒贴“福”字,有福到之意。

进入80年代,许多旧俗被革除。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二、婚丧寿仪1、婚嫁定亲旧时婚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门当户对,程序繁琐。

县内各地婚嫁风俗大同小异。

男女双方先央请媒人各二,称“四大红媒”。

通过媒人交换“庚帖”,即“生辰八字”,也叫“合口八”。

媒人将书写的男方生辰八字送与女方以合属相,男方红帖面书“敬请金诺”四字,如无相克,女方即回“恭允玉音”绿帖,表示正式婚约已成。

男方赠女方首饰,布匹、衣服做订婚之物。

庚贴由男家保存,至此,男女两家的婚姻关系正式确立,这就是俗称的“结发夫妻”。

正式婚姻关系确立后,人情之事,相互往来,家长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婿、媳,都赠送见面礼,皆以钱为主。

择日选择结婚日期,也称“看日子”、“看喜期”。

到结婚的年龄,男方初步择好迎娶的日期,因禁忌较多,托媒人征求女家意见,经协商后,定下结婚日子。

日期一般都选择二、四、六“双头日子”,不用“八”,意在“结结巴巴”不吉利;三十也不用,说是一个月的“尽头日子”。

下聘又称“过礼”、“下礼”,有大礼和水礼之分。

迎娶前,男家要备礼送给女家,大礼多为衣料、衣服、聘金等,衣服数目取双忌单,此礼也有同“过贴礼”一并办理的。

水礼是猪半个、鲤鱼2条、鸡2只、酒1坛、大馒头24个、衣物若干等。

女方置嫁妆,婚期送往男家,称为“陪送”、“陪嫁”。

陪嫁品有箱柜、桌椅、衣料、桶、盆、灯、化妆品、日用品等。

迎娶旧时迎娶多用花轿,男为“带亲”,女称“出嫁”,伴有民族乐队和仪仗。

贫苦人家的闺女骑毛驴或坐二人抬小轿,或自己走到男家。

喜期前二、三日,新娘扣茶饭,喜期日,新娘哭泣告别亲人,头戴“红盖头”,由兄弟或叔伯背上轿抬往男家。

花轿临近男家门时,绕过一段,俗说“新人不走旧路”。

花轿到门前放下,放鞭炮。

开轿后,由搀亲的搀扶下轿,慢步走在连续、传递的布袋或席子上,取“代代相传”之意。

至于堂前,与新郎并肩站立,新郎用秤杆揭去“红盖头”,叩拜祖先、公婆、对拜、饮交杯酒、入洞房。

搀亲者、新郎退出,亲友、小孩纷纷直入抢花生、喜果、要手帕。

男家选“全命人”(公婆、丈夫、儿女俱全的人)搀亲、布置新房,将红枣、花生(染红色)、栗子、钱等撒在新人床上,以求早生、多子、富贵,俗称“撒床”。

送亲者宴席后到新房中看望。

房中备有茶点。

新郎、公婆迎接,送亲者托以关照、原谅之辞,名为“瞧房”。

送亲者离去之后,邻里亲友进入洞房,祝贺取闹,称为“闹房”。

闹房不分辈份老小,俗称“三天不分大小”。

次日,新娘绞去脸上汗毛,以示与未婚女子的区别,称为“开脸”。

上坟祭祖,到宗堂前叩拜,称为认亲。

回门婚后第三日,新娘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

与丈夫同往,称为“双回门”,娘家以酒宴招待,新娘不吃饭。

婚后第六日,娘家还接一次,当日返回,不得过夜。

一个月后,娘家来人接回,住满一个整月,称为“住对月”,俗语有“三天回门六天接,一个月回去住对月”。

20年代初至建国前,受到一定教育的公职人员,提倡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实行“文明结婚”,新娘披纱戴墨色眼镜,手捧宝瓶,端坐敞门轿内,抬至婆家。

婆家邀请与新人相仿的一对青年男女,做为“傧相”迎接,行鞠躬礼,减少旧婚礼的繁文缛节。

建国前,境内的婚姻习俗还有如下类型:指腹婚、襁褓婚婴儿出生以前,双方父母互相许下诺言,指腹为约,产后如是一男一女,即结成婚姻关系,叫“指腹婚”。

襁褓婚即婴儿出生以后,按婚俗央媒说合而定,俗叫“包尿布做亲”。

前种婚俗,双方十分重视门第,多为世交亲友,也有的是恩德相报。

童养媳俗称“团媳妇”,自婴幼收养家境贫寒无力抚养的女孩,待养成人后作儿媳。

也有10岁左右女孩,因生活所迫或婆家缺劳力,提前过门,叫“小给”。

成人后择日完婚,称之为“圆房”,也有称“叩头”的。

童养媳在家庭中地位低,干粗活、笨活,劳务繁重,备受折磨和虐待,有中途被娘家领回的。

换亲两家男儿因家庭贫困或者智低残疾难以娶妻,托媒说合,互相交换其姐妹为妻,俗称“换亲”。

此俗多流行于偏僻农村。

这种婚配双方差异较大,往往有毁婚或酿成悲剧的。

招亲俗称“倒站门”,即“入赘”。

为传宗接代,养老送终,无儿有女之家,将无力娶妻的青年招入家中为婿,生男育女随女姓。

建国后,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革除了封建婚姻制度,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60年代,婚事从简,新娘出嫁不要彩礼,步行、骑自行车、坐拖拉机到婆家,双方到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履行法律手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