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智慧书作业

诗歌智慧书作业

----完成后,请把这部份交上-----诗歌智慧书考卷姓名:___潜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记得还有一份专文(40%)必须连同这考卷一起交上。

请回答以下所有问题,另用纸张把答案写出交上。

(60%)可打开讲义参考,必须亲自作答。

1、诗歌有哪些写作特征?(6)答:1. 长句与短句的使用大部分诗节包含两个句子。

但诗节也常常只有一个句子,或3个句子。

这些情况通常是一个部分的开首(例如耶十12)或结尾(例如耶十四9;创四十九27),而有3个句子的诗节往往把一个部分或整首诗歌带向高潮(例如诗十六11)。

2.行首额外音节有时候一个诗句会在常规以外多了一个成分(连接词或词组)。

这种额外音节常用来连接诗句(例如:因为、这样、祸哉)或引介一个重要的声明。

3.迭歌这是间歇性重复的一个诗句,像圣诗各段之间的副歌。

4.钥字一首诗歌,或其中一个部分,常以重复一些重要字眼来连成一体,如诗篇二十九篇的「言语」,或诗篇九十篇谈及时间的不同用字。

5.首尾句这是指一个字或句子,它在一篇散文或诗歌的开首和结尾都出现(如「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诗一○三1、22)。

首尾句把一段文字连系起来,并向听众指出那是一个部分的结尾。

在这些重复句中间的内容,常使这些句子的意义更丰富、更充实(如诗八)。

6. 离合体诗〔又称字母诗〕在离合体诗歌里,每一诗句或每一组诗句都顺序以不同的希伯来字母开始。

词组(诗一一一,一一二)、诗句(诗二十五)、两诗句一组(诗三十七),或3诗句一组(哀二)都可组成离合体诗。

7.多样化的诗歌风格同义平行句是一种平衡的形式,适合作客观和深思性的表达,但这样会变得沉闷和抽象。

变奏和叙述法能提供有趣和新的洞见,但太多则变得表面化,并且不能给我们充足时间去吸收有关神或我们自己之话语的意义。

2. 谈谈乔布记的主题(即是乔布记中的苦难的意义)。

(6)答:1、指出一个完全顺服神的义人,无论在任何境况下(是富是贫、是乐是悲),也不会改变他对神的忠心与信靠(2:10,13:15)。

2、阐释「谁是敬畏神的人」如弥迦书六章八节阐释「谁是属灵人」。

3、以一个「最不应该受苦的人」作为模式,亦不让他知道苦难临到之因,藉着他坚忍无比的信念,使后代受苦的人能得安慰与力量,来应付苦难。

3. 指出乔布记中神对苦难的发言(即是总结乔布记三十八1至四十二6「神的发言」)的解释。

(6)答:神这几段说话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因它们的内容,更因为它们竟然会出现。

重要的是,一直定意呼求神的乔布(即使是出于愤怒和不满),发现自己最终能与神亲自对话,以致他内心的张力得到化解。

但这些说话也同时因为当中有某些事情只字不提,却又谈论到某些东西而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令人诧异,却又意味深长的,是神完全没有指出乔布犯了任何过错。

那么,神对乔布显然没有甚么不满;甚至他那「急躁」的言语(六3),也没有受到责备。

但另一方面,神说话的内容却又那么值得我们注意。

它们不单没有为到神对待人的方式作出合理的解释,而且,整个发言的内容都是论及这个被造世界的自然法则。

当神说到宇宙的秩序和野兽的创造,祂的用意并非让乔布认识自然界,当然也不是想运用这些显明祂能力和智慧的证据,来向乔布夸耀(乔布从来没有对此表示质疑)。

反之,神要让乔布重新思想祂所造的世界,是那么奥秘和复杂。

祂想乔布明白,自然界的法则跟宇宙的道德法则是可作模拟的。

当中有很大部分是超乎人的理解,其中一部分甚至是令人讨厌、无益和吓人的,但一切都是出于一位拥有智慧的神之作为,祂也是按照本身的计划来创造我们现存所看见的这个世界。

4. 注释诗篇第一篇(「两条路」)。

(6)答:第一个字蒙福可批注为「幸福」,这字含有由神而来的福气。

本篇诗接着说明,蒙福的基础,就是严肃的抉择。

而「计谋」、「道路」和「座位」这三句话指出了人离开神的三个层面,或可说三种程度;它从三个层次描述人如何效法世界:接受其建议,运用其方法,并且采纳其最糟的态度──因为「亵慢人」算是穷凶恶极的人,也是最难悔改的人(箴三34)。

这三项虽然是负面的陈述,但在第二节中,耶和华的律法与「恶人的计谋」(1节)成对比,这是一切事的最终极答案,也是惟一的答案。

本篇诗以发挥此一主题为其中心,意思是:影响一个人思想的事,才能真正影响他的生活。

唯有遵守神律法的,他就要像书中所描述的一样「按时候结果子」;既强调出产物的特色,也刻划出它的安静成长;因为树本身不单只是管道,让水一成不变的流过,它乃是一个有机体,吸取水分。

「叶子」不干枯的应许,不是说它超越四季的变化,而是说它免受干旱侵袭的威胁。

第四节就直接用“糠秕”来形容恶人的结局;它代表凡没有根,没有分量,没有用之物的结局,因此他的结局也毫无怜悯。

因此他们在审判者面前,一点也站不住脚,在祂的百姓中也无一席之地。

因神是公义的这神。

在这篇诗篇中,作者直接的用义人与恶来作对比,只有两条路,没有第三条,而它们永远也是分道扬镳。

让我有个清楚的选择。

5. 注释诗篇第八篇(「创造的冠冕」)。

(6)答:本篇是赞美诗最完美的典范;它称颂神的荣耀与恩典,阐述祂的本性与作为,陈明我们与世界和祂的关系;这正是赞美诗应有的模式。

诗中显明神的作为不可测度,祂为强者与弱者(2节)、耀眼的与卑微的(3-5节)、众多与少数(6-8节)所定的角色,令人诧异不已。

不过,全篇的开头与结尾都专注于神本身,而整个主题则为「神的名何其美!」这个敬拜虽是热诚的,也是亲密的。

那位荣耀充满全地的神是「我们的主」,我们与祂立约。

高天吟咏祂的颂赞,然而摇篮与育婴室中的响应也蒙悦纳。

所有的天地都在宣扬神,而起来唱反调的「敌人……仇敌……报仇的」,便形成一股挑衅势力,而神却以「世上软弱的」,即非物质的(「口中」)和不成熟的,来迎战。

在宇宙中一切受造物,从星辰到海中生物,只有人能「观看」万物,而发出如此具洞察力的问题,甚至存着怀疑来问;此外,人已学习到在这样的环境下承认有一位造物主,也是和祂有交通。

在第5-6节:按希伯来文的意思,第5节似乎是借用神的形像之说,即创世记一26所提的,那里可以说正是此处第6-8节的背景。

但是七十士译本将「神」(e loh^m)一字,解作「天使」,希伯来书二7、9便根据这个翻译。

「微小」含意「暂时」,希伯来文和希腊文皆有此用法,这大概是新约书信中的含义。

唱到这段副歌时,歌咏者必有新的领悟。

这句话使人对最初所强调的,就是神和祂的恩典,能温故而知新。

因为人治理大自然固然是一件奇妙的事,主只将祂的「名」(指祂的荣耀与美善:出三十三18以下)向祂的儿女彰显。

6. 注释诗篇八十四篇(「神家的吸引力」)。

(6)答:本诗洋溢着渴慕之情。

从这首诗的用语中让我们看见,对一个爱慕圣殿的人而言,圣殿会带给他何等大的喜乐;这份依恋不是针对一个地方,无论那是怎样的圣地,都会让作者向往。

但作者更让我们看到的是他对永生神的渴慕之情,其实神才是真正爱的对象;也从而但显示,只有专注于神,才会带来真正的喜乐。

作者形象的将麻雀与燕子视为诗人本身的象征,他在外漂泊不定,现在却想象自己回到了家中并将前几节的默想作了一个总结,认为未被掳去之人是有福的;即使他不能在锡安,他还是可以与神同在;如果他尝不到甜美的滋味,却仍可支取到能力(7节)。

所以不得不向神发出赞美的音乐。

这种心情是无法言喻的,所以作者用「巴卡」即「叫这谷变为泉源之地」来表达出他真实的感受。

就是敢在艰难中寻找祝福;神或许会赐下雨水,这不是出于任何人的努力,而能为整个区域带来生气。

因此这些朝圣者不仅不疲倦消沉,反比出发时更加卖力,完全的专注地仰望神、认识神。

但诗人乃是孤单的;他无法加入前面他所设想的朝圣队伍,不过他却是与神单独同在,而不是自己孤伶伶的。

于是就带出全民为王的祈祷,他们把握住这个恰当的机会来代祷,也成为诗人祷告的回应。

此时他看神所赐的,及祂拥有一切,他非常主动、积极,又能保护人;这是对恐惧与失败的回答──勇士的答复!并且神会留下的,不是「没有一件」,而是「没有一样好处」。

因此诗人对乡愁作了响应,他教导我们,在期待的阶段,要效法他的榜样:不只是产生朝圣的冲动,而且要视此刻为良机,用欢乐的信靠来回应神。

7. 谈谈箴言的主题信息。

(6)答:箴言以两种主要形式给人生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教导。

第一至九章主要是鼓励人过道德的生活(参一8-19)。

第十章,文章的气氛改变了。

写作形式主要是一句一句的格言或谚语,以某种方式互相连系着,但每个格言本身都是完整的。

这部分的主题较广泛,变化较多。

在重复的题目中,有关乎智慧与性关系的,也有公义的本质、言语的运用、在社群中各种关系、工作、财富,以及如何作君王(十七1-5是一个好例子)。

本书最后的三分之一(二十二17至三十一31)由另外5份材料组成,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混合或多样化的。

其中有更多单句的格言,组成较长的单元,而最后是一首由22个诗句组成的诗歌。

箴言从经验,甚至是从科学的路向去探究人生。

它探究生命本身,为了直接讨论我们该怎样看人生(关乎人生意义的重大问题,和我们对友谊、婚姻和家庭等实际问题的理解),以及怎样基于那种理解去活出我们的人生。

它认为智慧就是按着事物实际的本质去思想和生活。

愚昧是忽略事物实际的本质去思想和生活。

但并不仅限于从自己的经验去学习;我们也从别人的经验去学习,这样可帮助我们明白已有之经验,并帮助我们在将来作智慧的事。

从神学角度去看,箴言是从神的普通启示开始;这启示是人人都可认识到的,因为他们都是按着神的形象被造,并且住在神的世界中。

正由于本书知道神是真实的,人是按着神的形象造的,以及人住在神的世界中,所以它也假设人经历生命时,道德和信心是生命的一部分。

8. 注释箴言三十一10-31(「完全的妇人」)。

(6)答:利慕伊勒的箴言既来自他的母亲(1节),本书这最后的部分便可能是一个妇人述说妇人应有的责任。

「才德的妇人」是开首句。

这里描绘她履行她的责任,为家人提供食物和衣服,并且参与管理家庭以外的财务和生意,她也照顾贫苦的人,并作出智慧的教导。

贤妇的画像中这个要素,暗指她作为箴言最后一位权威的教师(像第1节中利慕伊勒的母亲),可与开首数章的智慧妇人相比(比较三13-18,九1-6相应的表达法)。

在箴言中,妇人与男人一同履行教导职责(例如一8,六20),实现了创世记一至二章中部分的异象,即男人和女人一同反映出神的形象,并蒙召去代表神管理这个世界,此处亦邀请所有人──不论男女──在世界实践这个异象。

利慕伊勒的母亲(作为太后,她可能发挥着极大的政治权力)鼓励那完全的妇人在一个父系的社会中,尽量履行,并尝试扩展妇人的职责。

男性一般很自然会去博取名声和成就;女性则可能只满足于在生活中故作端庄,而社会人士往往对她们的期望也只限于此,但这样,女性便看不见神也赋予她们潜能,去出人头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