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笔记、张文显主编,第三版

《法理学》笔记、张文显主编,第三版

《法理学》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哲学与法理学的关系:法哲学以法的理念、本质等为研究对象;法理学以具体的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

区别:1、属性不同,法哲学着重于思辨,法理学侧重于分析和清晰性;2、重点不同,法哲学重点在于法的价值和本性,法理学重点在于法律规范和案例;3、研究方法不同,法哲学主要采用哲学方式,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如经济、案例分析;4、区域不同,法哲学主要存在于大陆法系,而法理学存在于英美法系。

自然法学派是产生最早的流派,基本观点:1、国家制定的法是实在法;2、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绝对的法叫自然法;3、自然法的效力高于实在法。

主要观点:1、自然法是居于某种价值的判断,该判断源于自然,并与人的理性相一致;2、自然法的原则是不变永恒的,可以通过合理运用,为人的理性掌握;3、只有符合自然法和实在法才是真正的法律;4、法律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基本观点:法律是独立于道德、宗教、伦理的社会现象,强调以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

主要观点:1、法律、实施、客观评价;道德、标准、主观评价(法律与道德的区别);2、权力是法律效力的唯一来源;3、应当对实在法进行评价,但评价不能影响法的效力;4、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可以用客观主义的公式概括法律,对法律进行技术分析。

社会法学派的基本观点,法律是一种社会事实。

主要观点:1、法律是社会控制手段的一种,政党、纪律、宗教、规范等与法律同等重要;2、法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3、运行中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4、法律没有绝对的价值,法律价值的基础是社会生存的条件。

中国法理学的发展趋势:1、科学形象的确立;2、实践指向的增强;3、学术流派的多样化;4、科际互动更加深入;5、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6、理论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

马克思主义法学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1、把法的想象放置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观察,科学地确证现象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2、现象与社会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3、现象相对独立的内在机理辩证的体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法学价值论:1、致力于分析法的现象的功能状态;2、把握法权关系发展的社会人类学角度;3、深入探求法的现象的价值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1、从具体到抽象:人们应当把各个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关系理解为一定法的现象的基础出发来阐释各种不同的法的现象的具体产生条件和途径;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必须把法学作为一个概念、范畴的系统来看待,揭示各个概念、范畴和原理之间的关系转化,以及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法的本质层次: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3、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应;4、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的作用表现为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区别:1、考察基点不同,规范作用基于法的规范性进行考察,社会作用基于法的本质目的和实效作用来考察;2、作用的对象不同,前者规范人的行为,后者规范社会关系;3、所处层面不同,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4、发挥作用的前提不同,前者是颁布法律,后者是法律被适用和实施。

法律的作用的实质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1)法律的作用是国家权力运行和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

(2)法律的作用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法律的作用是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自身力量的体现。

社会作用是指法律作为社会关系调整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是经过法律的规范作用而产生的。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法律的社会作用:一、法律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1)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

(2)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3)调整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二、法律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1)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

(2)维护生产和交换条件。

(3)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

(4)确认和执行技术规范。

(5)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法的规范作用:法具有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法的作用的重要性:1、自从有了国家后法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成为调整人类社会最主要的调整手段;2、法律以其稳定性和预测性为剧变的社会生活确立相对稳固的规范基础;3、法律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所不具有的优点。

法的一般分类:国际法与国内法、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根本法与普通法、一般法与特别法。

法的特殊分类:公法与私法、普通法与衡平法。

根本法,指在整个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

凡涉及公共权力、公共关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从关系、管理关系、强制关系的法律,即为公法;而凡属个人利益、个人权利、自由选择、平权关系的法律即为私法。

法律效力,中国实行综合原则:1、中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律;2、中国法对外国人和无国籍人适用。

法的要素,指法的基本构成,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

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

法律规则具有微观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确定性程度较高的特点。

同时,法律规则也应具有可诉性、合逻辑性、合体系性、可预测性等特性。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理,或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原理或出发点。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比较:1、内容上,规则,明确具体,其目的在于削弱并防止法律上的自由裁量;原则,相对模糊,只为行为设定概括性的要求,在适用中有较大的自由裁量。

2、适用范围,规则适用于某一类的行为;原则具有宏观指导性,适用范围宽广;3、适用方式,规则全有或全无地应用于个案,原则可以存在于同一法律中,应用于同一案件;4、作用,规则形成法律中“坚硬”的部分,原则通过引用自由裁量权,是法律制度有弹性,保证法律制度的稳定、安定、适用性。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地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特点:1、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2、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地有机整体;3、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法制体系,是指法律运转机制和运转缓解的全系统,法制体系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律监督体系等。

特点:1、是一个呈纵向的体系;2、是一个法制运转体系;3、是一个呈动态状的法制运转机制体统;4、法制体系包容着法律体系。

法学体系,是一个国家的有关法律的学科体系,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具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属性。

特点:1、是一个意识形态;2、是一个思想范畴;3、具有属国性。

与法律体系之间的联系:1、法律体系是法学体系形成、建立的前提和基础;2、法律体系是法学体系发展的重要动力;3、法学体系反过来会成为法律体系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根据。

法律部门,亦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可划分为七个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整体性原则、均衡原则、前瞻性原则。

程序,是指人们遵循法定的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进行法律行为。

法律程序的特征:1、时空性,法律程序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2、法定性,依法进行的;3、技术性,具有实践操作性;4、逻辑性,行为需要符合逻辑要求;5、自主性。

正当程序的特征:1、角色的分化;2、程序外因素的阻隔;3、直观的公正;4、对立意见的交涉。

正当程序的标准:1、程序的参与性;2、中立性;3、对等性;4、合理性;5、程序的自治性;6、效果性。

法律继承,就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相继、继受,一般表示为旧法律制度对新法律制度的影响和新法律制度对旧法律制度的承接和相继。

法律继承的主要内容:1、法律技术、概念;2、反映商品-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原则和规范;3、反映民主政治的法律原则和规范;4、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的法律规定。

法律移植指的是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某种法律规则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法律移植的范围,一是外国的法律,二是国际法律和惯例,通称为国外法。

法律移植的必要性:社会发展和法律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2、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和根本特征决定;3、法律方面的对外开放决定;4、法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法律改革,指的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在其社会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的社会制度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其现行法律制度的基本属性也没有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整体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在法律的时代精神、法律的运作机制与框架、具体的法律制度等方面的自我创造、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中国法律改革的内容,总目标是建立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质量优异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2、国家意志与客观规律的统一;3、权利确认与权利保障的统一;4、强制实施与自觉遵守的统一;5、一国与两治的统一;6、国情与公理的统一。

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本质:1、从阶级层面来看,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2、从产生方式和存在方式的层面来看,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民主立法程序中形成并存在于各种法律渊源之中的国家意志;3、从生产方式层面来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的根本使命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为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服务;4、从社会作用层面上看,当代中国法律制度最重要的本质规定性在于它是引导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权威性行为准则。

当代中国法制改革的基本内容:1、政法体制的改革;2、法律体制的重构;3、法律精神的转换。

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从立法权限划分的角度看,中国现行立法体制是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的,多级并存、多类结合的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1、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一定程度分权,一指最重要的国家立法权即立宪权和立法律权属于中央,并在整个立法体制中处于领导地位。

2、多级(多层次)并存,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国家法律,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分别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一般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

3、多类结合,指上述立法及其所产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自治法规,以及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类别上有差别。

法律制定也称法的创制或立法,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的一项专门性活动。

法律制定有如下特征:(1)法律制定是国家的一项专有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