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2)练习题1一、知识问答1.形成于北宋初期的晚唐体,代表人物是(寇准)(林逋)。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出自柳永的(《雨霖铃》)。
3.王安石词的代表作品是(《桂枝香·金陵怀古》)。
4.元代四大爱情剧包括:(《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5.中国戏剧最早走出国门,介绍给欧洲的一部戏剧是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6.被誉为“南戏之祖”的是高明的(《琵琶记》)。
7.竟陵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钟惺)和(谭元春)。
8.明代中期杂剧最杰出的作品是指徐渭的四部杂剧即(《四声猿》)。
9.“南施北宋”具体指的是(施闰章)和(宋琬)两位诗人。
10.清初三老是指(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处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学者。
11、柳永离别词作的代表是(《雨淋铃》),其中有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12、王安石词的代表作品是(《桂枝香》)。
13、中兴四大诗人指的是(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陆游)。
14、《论诗绝句三十首》的作者的金代着名文学家(元好问)。
15、列举三位《西厢记》中的主人公(崔莺莺张生红娘)。
16.郑光祖的杂剧代表作是(.《倩女离魂》),故事的主要人物是(王倩女)。
17.南戏四大传奇是(《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18.晚明小品散文最着名的两位作家是(袁宏道、张岱)。
19.《郁离子》的作者是(刘基)。
20.清代诗人袁枚在诗歌创作上倡导(性灵说)。
.21.宋末爱国诗人的代表是(文天祥)和(汪元量)。
22.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的名句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3.贺铸词的代表作品是(《青玉案》)。
24.元代钟嗣成的(《录鬼薄》)是第一部专为剧作家立传的戏曲史专着。
25.马致远最着名的历史剧作是(《汉宫秋》),小令以(《天净沙·秋思》)享誉千古。
二、名词解释1.“稼轩体”:“稼轩”为辛弃疾号,其词豪放之中不失传统婉约本色,个性鲜明,故名为“稼轩体”。
2.诸宫调:产生于北宋,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因为它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
3.临川四梦: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作品即《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
因其都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又因汤显祖室名“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4.“三灯丛话”:是指明代三部文言短篇小说:《剪灯新话》、《剪灯馀话》、《觅灯因话》。
三书后人合称为“三灯丛话”。
5.半山体:半山是北宋着名政治家王安石的号。
其晚年退居金陵钟山,多闲适遣兴之作,诗风亦变得含蓄隽永,一般被称为“半山体”或“王荆公体”。
6、江西诗派: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
两宋之际的吕本中,在他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指出了江西诗派存在的事实。
他把黄庭坚尊为诗的创始人,又列举陈师道等二十五名诗人作为其中成员。
宋末元初的方回又进一步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得名原因:江西诗派的始创者是黄庭坚,因其是江西分宁人,故名。
7.前七子:明代的七位诗人,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主要代表。
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粉饰现实的台阁体。
在创作上以模拟古人为能,缺乏个人独创,前七子复古运动前后绵延百年。
8.童心说:《童心说》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文中宣扬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革新思想,把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要点为:(1)、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2)、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思想主张实际上成了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推动力9.姜派词人:南宋中后期词坛以姜夔为代表的词人创作上深受周邦彦词的影响,表现为音调谐婉,词句精美,结构严密,这种偏于格律艺术的词风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影响,文学史上称之为格律词派,又称姜派词人。
代表作家姜夔、吴文英、周密。
10.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也称“玉茗堂派”。
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
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今江西抚州),时人称他为汤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
三、内容理解1.欧诗的特征和贡献。
他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韩愈以文为诗的传统,首先,体现在对传统诗歌题材的新开拓上。
一方面是政治社会意识的强化,另一方面是对日常起居中琐细事物的关注和描摹。
这两类内容在欧诗中得到突出表现。
其次是句式的散文化。
整句中夹杂散句,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流动之美。
再次是内容的议论化,不仅在本来就是流利开张、便于铺叙的古体诗中有,在格律精严的律诗中也有相当普遍的体现。
2.马致远的《汉宫秋》在艺术上的特色。
作者继承前人创作成果而为我所用,从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此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剧在题材处理上的突出特点,即对历史题材的处理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保持内在的联系。
其次,结构紧凑,以精湛的笔法引出一连串的矛盾冲突,使人物性格在冲突中体现,人物思想在冲突中得以升华。
另外,作品的词曲具有强烈的音乐性与抒情性,唱词不仅营造辽阔深远粗犷的塞北风情,而且以塞北风光和宫中秋景,衬托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因而意境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
3.《倩女离魂》的艺术成就。
本剧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艺术描写方面,其特点为: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笔墨细腻但并不感纤巧,文词精美却不显雕琢。
例如第二折写离魂月夜追赶王文举的情景,曲词和宾白水乳交融,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把倩女焦急盼望的心理,慌忙赶路的情形,以及江岸月夜的景色都描绘得十分细致逼真。
尤其是写离魂追到江边的几支曲,充满了诗情画意。
4.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首先,善于通过凄迷的景色和意境,并以婉转的语调表达特别感伤的情绪;其次,将个人的身世之感打并入男女艳情抒写当中。
秦观词的抒情艺术是将传统小令的含蓄蕴藉、秀雅缜密,与柳永那种长调慢词的真率自然和通俗流畅中和之后,所开成的一种新风格。
5.欧晏词的主要特征。
“欧晏词”词体观念仍以“词为艳科”;为“娱宾遣兴之具”;为“诗庄词媚”。
多数作者写词仍以小令体为主,体制短小,相应地表现方式比较单一。
6.纳兰性德词的内容和风格特征。
词作主要内容多表现个人遭际、生活情致,或写羁旅生活,或写离情别绪,或写山水风光,无不直抒胸臆,如话家常。
悼亡之作尤称绝调。
词风特点。
纳兰是清初词坛成就最高的作家。
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
他的词以小令见长,风格真挚自然,婉丽凄清,不事雕琢,于各派之外卓然而另成一家。
7.黄庭坚的诗学理论。
所谓换骨法,是指撷取前人作品中现成的意象,点化前人词句以为己诗。
所谓夺胎法,是指套用前人的构思,甚至模仿前人的意境,创为新诗。
此外,又主张写诗应字字有来处,要去陈反俗。
黄庭坚作诗,搬弄典故,使用古语。
他的诗多镕铸了经过精心选择的一些典故而成篇。
8.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元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元曲”的发展与繁荣上。
其散文重视经世致用,诗歌创作虽说承前与启后,然而诗文的成绩难与戏曲的辉煌相比。
因此,元曲(剧曲与它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元代文学的代。
四、艺术析论1.《三国演义》思想倾向。
答:(1)极力突出拥刘反曹倾向。
(2)强调建立在“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基础上的“义”。
十分崇尚智慧。
2.《红楼梦》的悲剧内涵。
答:它的悲剧内涵至少有四个层次:爱情的悲剧;人生理想的悲剧;社会的悲剧;道德文化悲剧。
“悲金悼玉”的爱情悲剧成为封建社会诸多青年女性爱情的缩影。
《红楼梦》在反映爱情悲剧的同时,又反映人生理想失落的悲剧。
作者在小说中描写了一群品貌兼优的女子,作者用男性的卑劣衬托出女性的纯洁与伟大,这是对封建的男尊女卑进行了批判。
然而这样的女儿们要么被封建社会毁灭,要么被异化。
《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不了的命运悲剧之中。
从创作与生活的关系角度来说,《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
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特别是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其所以不幸的原因。
3.《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答:《水浒传》是四大其书中评价最高的一本,也是中国第一部用语体文所写的长篇章回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一直为后人赞赏。
首先是成功地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有神态各异的人物。
其次在结构上,《水浒传》的前半部分按人物来分别叙述,最后总归到梁山泊。
第三是《水浒传》第一次将白话运用到了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程度,使它成为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4.结合作品论述苏轼与辛弃疾词抒情风格的主要区别和原因。
答:豪放之中时见沉郁悲凉之气。
作为词坛大家,从题材上说可以细分为抗战、抒怨、哲理、民俗、农村、咏物等;以抒情特征上说,可以细分为豪迈奔放,慷慨悲凉,闲适清淡,幽默恢谐,缠绵凄婉等。
但辛词的主导风格无疑是以豪放为主,但他的豪放词与此前开派大家苏轼不同,苏词是豪放之中显露旷达和飘逸。
他则是豪放之中时时洋溢着沉郁悲凉之气,这种豪放个性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由时代环境所决定;二是由他个人的特殊经历决定的即由于他一直处在南北分裂时期,又经常受到妥协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因此辛词里也不可能有苏轼那种旷达、洒脱的表现,只能有更多备受压抑,壮志豪情不得舒展的悲凉沉郁。
5.论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答:在创作方法方面,关汉卿的杂剧以现实主义为主。
首先,关剧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其次,关剧对元代的生活图景进行了全面地展现;再次,关剧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
他的杂剧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人物塑造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
关剧中活跃着众多风神独具的戏剧人物,其中最为光彩夺目者,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形象。
在剧作结构方面,关汉卿的杂剧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剧效果,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在戏剧语言方面,关汉卿向以本色当行着称,他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本派的代表人物。
所谓本色是指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典雅的艺术韵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毫无雕琢的痕迹。
所谓当行,是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曲词还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