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 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 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 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 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 吗?”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 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 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 斯语矣。” 实行您这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 礼为仁⑴。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⑵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在苏东坡睿智的眼睛里,山水是风景,更是生命的 启示。经历了凄风苦雨、生死考验,在命运的低谷 中奋然前行的苏东坡,在逆流困境中凛然超脱的苏 东坡,不再理会那些嘲笑诬陷,他淡然一笑,一切 风轻云淡。他读到了黄州山水的大气象———黄州 的山水,彰显了苏东坡的大胸怀、大境界。终于摘 下了那顶乌纱帽,他走出了森严的官府,走进了淡 泊宁静的山水中。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让鸟鸣声在耳边回荡,让山泉声在身边萦绕。菊香 盈满袖,风过心无痕,靖节先生眼中满是喜悦,有 这一卷山水,夫复何求!那种梦寐的宁静自由,就在 眼前的明山绿水里。
人 之 生 也 直
一.“论语”命名的来由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 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 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班超的《汉书· 艺文志》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论 语》。” ——《文选· 辨命论注》引《傅子》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 (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 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 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 人给它的。
【原 【译文】不分是非的 老好人,是道德的破 坏者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 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 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 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孟子所言 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 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 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 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 小人。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 “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 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 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 可妥协的。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 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 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 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作文链接
守护着正直的人们,一身傲骨,永不屈服。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道出了他心中守护的正直,鲁迅在黑暗的社 会中仍不屈服于黑暗,用笔唤醒着民族的觉 醒,这是他守护的正直正在熠熠生辉。朱自 清一身傲骨,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是他守 护的正直支撑着他一身傲骨,流遍血液。正 直,应被每个人守护。
阅读山水,首先要读懂山水的性情。山水各有性格: 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随波逐流。 山的哲学意味着正直;水的哲学意味着机智。山的 性格是耸立挺拔青云直上;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 缓渗透。山以执著挺拔表现力度;水以畅达柔顺显 示智慧。山的风格简洁挺拔,直视苍穹;水的个性 丰富飘逸,潇洒从容。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 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 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仁者爱山,志在山的博大和 丰富中积蓄锤炼自己深沉宽厚的仁爱之心;智者乐 水,志在让碧波清流濯洗自己的理智和机敏。山水 互补,山衬托水使其端庄,水滋养山使其丰满。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1),今也或 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 之狂也荡;古之 矜也廉(2),今之矜也忿戾(3);古之愚也直, 今之愚 也诈而已矣。” 【注释】 (1)疾:毛病。(2)廉:棱角,这里形 容人的行为方正有威严。(3) 忿戾:忿怒乖戾。
【译文】孔子说:“古时候的人们有三种毛病, 现在的人恐怕连这样的毛病都没有了。古人狂 妄还不过是放肆一点而已,现在的人狂妄 便 放荡不羁了;古人矜持还能方正威严,现在的 人矜持便忿恕乖 戾了;古人愚笨还表现出直 率,现在的人愚笨却也知道欺诈,如此罢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 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 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 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 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人和水一样 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 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 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 总是活跃的、乐观的。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 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 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樊迟 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 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 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 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 也?子夏曰: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 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 下,选于众,举伊尹,不 仁者远矣。
【注释】1.举:《左传· 襄公三年》:“建 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论语· 乡 党》:“色斯举矣,翔而後集。”《孟 子· 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这里用为 选拔、举荐之意。 2.错:《书· 微子序》:“殷既错天命。” 《论语· 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荀子· 议兵》: “刑错而不用。”这里用为废弃之意。 3.诸:《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 而微。”《尔雅》:“诸诸便便,辩也。” 《论语· 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说文》: “诸,辩也。”《敦煌变文集· 燕子赋》: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这里用为辨 别之意。 4.枉:《论语· 为政》:“举直错诸枉,则 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荀 子· 王霸》:“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 也。”《说文》:“枉,邪曲也。”这里 用为不正、斜曲之意。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yì 》)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 乐才有意义。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 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1.“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 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 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 》)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 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 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种普遍的哲理。然而从《论语》中的记载看来,孔子说 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 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 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 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 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 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 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 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 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 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 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 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 “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 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 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山之仁,在于涵纳了苍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 豺狼的凶吼,也滋护了弱小的悲啸;或者环抱双手,让流水 变成湖泊,或者裂开身躯,让瀑布倒挂前川,山谦卑地静立 着,缄默地忍受着时间的风沙辗转的痛苦和人类的姿意给他 的挫折。
水的流动,却更像是智慧的追求,个性并且张扬,流动便 是它惟一地宿命。它并不会思索着怎样直面挡路的顽石,而是 轻柔的绕开,只让几缕青苔去教会顽石流水的意义。它也从不 化解,任由飘零的树叶,人类的污秽随着水流逝,却从不允许 它们在水面上发芽,只叫无尽的孤独告诉他们水流的意义。在 水的心中,无彼无此,遇曲遇直,一颗痛苦的小石子,就会换 来水的澎湃。
作文链接
屈原正道直行,自沉汨罗,一篇离骚震撼天
地,万古流芳;司马迁刚正不阿,秉笔直书, 一部史记彪炳史坛,成为绝唱;林则徐宁折 不辱,虎门销烟,一炬烈焰照耀神州,惊破 敌胆;张志新甘为玉碎,反抗强权,一腔热 血倾洒刑场,染红真理。是啊多少仁人志士 挺起正直的脊梁,撑起了华夏一片明净的蓝 天。
克己复礼为仁
正直-----关于如何做人
1.做人要正直磊落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 也幸而免。”(《雍也》)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 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 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 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 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原文】子曰:“人之生也 直,罔( wǎng,诬罔不直。 定州汉墓残简本“罔”作 “亡”)之生(活着)也幸 而免(侥幸免于祸患)。” 【译文】它的意思是说:一 个人以为正直,所以在人世 上能够生存,不正直的人有 时也能在人世上生存,那只 是因为他晓幸地躲避了灾难 罢了。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 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 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直躬,据经典释文引郑康成注,直是正直的 人,躬是这人的名字,郑本躬作弓。淮南子 汜论训高诱注,直躬是楚国叶县人。攘,说 文:“推也。从手,襄声。”段注引曲礼郑 注:“攘,古让字。”后来作夺取之义讲。 又引论语此处之义说:“因其自来而取,曰 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