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经济之间的关系。

排污收费: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收费。

机会成本: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该产品的资源如果用于其他生产用途所能创造出的最大价值。

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区域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帕累托最优: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

庇古税:人们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

贴现: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发生在未来(或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present value, PV)的方式就叫贴现。

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私人物品: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的哪些商品。

私人物品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在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或使用私人物品时有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

例如大气质量、河流和公共土地。

外部性:是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市场失灵: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出现扭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物质平衡原理:在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是在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实体只是携带某种服务的载体,投入的环境物质最终必然以污染物的形势返回环境。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

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1、经济学的特点:整体性,平衡性,协调性。

2、理想市场状态应当满足的四个条件:①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足够小,都无力影响价格,而只能接受既定价格,市场是充分竞争的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可以充分了解现在和将来的价格信息③私人化成本比社会成本能够保持一致④生存者有进入有利可图行业和退出无利可图行业的自由。

3、市场失灵:通过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出现扭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成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4、简述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政府宏观调控的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

影响因素:1)资源公有(共有):公有资源者人数越多,人们对资源的“关心度”越低,在囚徒困境的作用下,资源越有可能被滥用,资源价值越得不到体现。

比如我国草原原来草场是牧民共有的,每个牧民都有多养牲畜的动机,结果造成了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2)外部性:自然资源很多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其价值容易被低估。

3)垄断:资源被垄断以后,对于生产生活所必须的资源,如果需求弹性为0,从理论上说,资源所有者可以收取任意价格。

5、实施外部成本部化有何作用(1)生产成本将增加,利润将减少,在与对手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被迫减少污染,甚至被淘汰。

(2)外部成本明朗化,约束了不合理消费。

(3)激励生产者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减少外部成本。

(4)公共福利和社会健康将得到改善。

6、分析我国资源与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的弊端与改革趋势。

弊端:①政出多门,缺少协调。

②缺少科学依据,激励作用不强。

③手段单调。

④资金挪用严重。

改革趋势:第一,绿色税收。

第二,环境收费。

第三,绿色资本市场。

第四,生态补偿。

第五,排污权交易。

第六,绿色贸易。

第七,绿色保险。

7、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

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

(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8、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①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②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

③大多数资源与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

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

9、庇古型、科斯型经济政策区别与联系:①庇古手段多依赖于政府。

而科斯手段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

如果不存在“政策失效”,两种手段都可行。

但如果出现政府“寻租”的情况,科斯手段比庇古手段更有效。

②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而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权。

在产权制度不健全,污染者数量比较多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比较困难,企业间交易成本比较大。

这又使得科斯手段效率降低。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

④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

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这又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

而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采取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排污。

⑤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外一些外部性。

联系:可以把科斯手段与庇古手段混合使用,而不是把两类手段对立起来。

例如,我国就有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配套使用的尝试,以排污权交易为主,用排污收费做保证,从而以最小成本实现污染控制目标。

10、舒适性资源:定义:舒适性资源是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特点: 唯一性、真实性、认识的不确定性、破坏的不可逆性、使用方式的非消耗性。

11、自然资源的分类:可更新资源(分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如私人土地上的农作物和森林和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如公海鱼类资源、物种、空气、)与可耗竭资源(又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如金属与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如煤石油等)。

12、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其补给和再生增殖能力,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

人类排入环境的废弃物,特别是其中有害物质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干扰了自然界的正常循环,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环境问题的治理需要经济方面的支持;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和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综合学科。

13、需求定律:需求量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化成反方向的关系。

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供给: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对于生产者而言,价格越高,生产和销售商品的动力就越强,生产的商品和销售的商品就越多;同样,较高的价格也可能吸引一些新的厂商进入市场,从而扩大商品的供给。

当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出清,这时称市场达到均衡。

14、帕累托最优概念,简述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

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1)三个必要条件,即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的产品组合和消费中的高效率。

(2)充分条件:在相应围所有的等产量曲线和所有的无差异曲线必须是非凹的。

(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是指任何一对投入技术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些投入来生产所有产品的资源开发利用者来说都是相等的,同时也应等于这些投入的价格之比。

高效率的产品组合是指任何两种资源开发产品的转换率对于每一个资源开发利用者都应该相等,而且应该等于产品价格之比。

消费者中的高效率是指任何两种资源开发产品的商品替代率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应该相等,而且也应该等于商品价格之比。

)15、环境价值评价方法主要有哪些?其适用条件如何?(1)直接市场评价法:包括剂量-反应法,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法,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置成本法等。

适用条件:①土壤侵蚀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泥沙沉积对流域下游地区使用者的影响(例如,对低地的农民、河水使用者、河流航行等);②酸雨对农作物和森林的影响,以及它对材料和设备造成的腐蚀等影响;③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④水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⑤由于排水不畅和渗漏问题,造成受灌地的盐碱化,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⑥砍伐森林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

(2)揭示偏好法:包括涵资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等。

适用条件:涵资产定价法适合评价:①局地空气和水质量的变化;②噪声,特别是飞机和交通噪声;③舒适性对于社区福利的影响;④工厂选址(如,污水处理厂、电站等)、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的选线规划;⑤评价城市中比较贫困的地区改善项目的影响防护支出法可以适用于以下方面:①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②土壤侵蚀,滑坡以及洪水风险;③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④海洋和沿海海岸的污染和侵蚀。

(3)述偏好法:例如,意愿调查评估法等。

适用条件:①空气和水质量;②休闲娱乐(包括钓鱼,狩猎,公园等);③无价格的自然资产的保护,如原始森林;④生物多样性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⑤生命和健康影响或风险;⑥交通条件改善;⑦供水、卫生设施和污水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