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332 环境经济学

06332 环境经济学

高纲1479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6332 环境经济学南京农业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是现代农业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现代农业管理专业的自学者系统地学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资源的概念与特征、环境变化及其经济原因、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配置的基本经济学原理、可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的利用特点和最优配置、共享资源的特点和最优配置、自然资源核算、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为今后学习或从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业务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在内容上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第二章、第三章,主要阐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分类与特征以及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经济内涵及其实现途径,以及资源配置的一般经济学原理,这部分重点是为其后的学习奠定基本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为第四、五、六、七章,主要为非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与共享资源的的开发利用特征及其最优配置问题,以及环境经济管理理论和政策途径。

第三部分是第八、九章,阐述了自然资源核算与价值评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最后一个部分为第十、十一、十二、十三章,重点介绍了资源环境经济领域全球发展中的一些前沿领域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宏观管理问题。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现代农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有较强的理论性、技能性与政策性,学员应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思考,联系实践,注重交流和讨论,适当补充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加深对本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1.理解并掌握资源、环境、稀缺、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基本形成正确的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观;2.理解和掌握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能对非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及共享资源的最优利用问题进行分析;3.理解资源和环境优化利用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手段,并能针对现实问题提出有一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4.理解和初步掌握自然资源核算以及资源环境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内容和方法,了解资源环境经济领域的发展动向,掌握资源与环境宏观管理的基本内容。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经济内涵及实现途径,资源与环境利用中的问题、经济原因以及其最优配置,资源核算及价值评估这几方面的内容。

其中,难点主要集中在对资源配置中经济效率的理解,可再生资源、非再生资源以及共享资源最优配置的经济分析和相关计算,以及环境管理政策的经济分析部分。

Ⅱ考核目标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相关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及经济原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原理的内涵及外延,理解资源与环境优化配置和管理的基本经济分析过程,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资源环境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进行分析、论证和计算,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现实中的某些资源环境现状与变化,对其中某一问题的经济本质及其解决思路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论证,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综合应用(Ⅳ):要求考生能够针对现实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结合本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及政策管理路径,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论证,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思路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及其基本内容,资源、环境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要求通过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二、课程内容1.1 资源与环境的概念及基本特征1.1.1 资源与环境的概念1.1.2 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及分类1.1.3 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特征1.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2.1 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1.2.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资源与环境的概念及基本特征识记:①本课程中资源的概念及其属性;②本课程中环境的概念及其属性;③资源与环境的分类;④按资源可更新特征和控制方式分类下主要资源类别的概念;⑤按环境物质与人类活动关系分类下主要环境类别的概念;⑥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特征。

领会:①经济学对资源、环境概念的一般理解及其分类;②本课程对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理解;③可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的关系;④资源与环境基本特征的内涵;⑤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简单应用:①利用资源与环境的基本特征分析特定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变化。

综合应用:①应用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综合分析特定区域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二)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识记:①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②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主要内容;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领会: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本章关键问题通过资源、环境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理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经济关系。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功能联系,理解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和内涵,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为资源与环境优化利用问题的学习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分析基础。

二、课程内容1.1 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1.1.1 传统经济系统1.1.2 经济-环境大系统1.2 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3 环境恶化及原因1.3.1 环境变化规律1.3.2 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1.4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1.4.1 从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1.4.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分类与基本特征1.5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含义1.5.1 公平与可持续发展1.5.2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含义1.6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1.6.1 将资源、环境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6.2 推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1.6.3 改进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消费方式1.6.4 实行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1.6.5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识记:①传统经济系统的构成;②环境系统的四种功能。

领会:①环境系统功能的内涵及其可替代性。

(二)资源稀缺及对经济发展影响识记:①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主要表现。

领会:①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涵。

②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缓解。

简单应用:①利用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缓解途径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及其对策。

(三)环境恶化及原因识记:①库兹涅茨曲线;②市场失灵的主要类型,以及外部效应、公共品、交易成本的概念;③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关系,有效政府干预的条件;④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及形式。

领会:①环境库兹涅茨曲线;②市场失灵不同类型的内涵;③政府失灵原因及形式的内涵。

简单应用:①利用市场失灵的类型分析某一具体的资源、环境问题。

综合应用:①利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综合分析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

(四)可持续发展的由来识记:①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发展的内容;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代表性观点及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观点;③可持续发展的分类及其概念。

领会:①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差异;②可持续发展不同类别的内涵;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五)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含义识记:①代内公平的概念;②代际公平、假设补偿的概念;③代际补偿的途径;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含义。

领会:①代内公平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内涵差异;②代际补偿的内涵;③可持续发展经济含义的内涵: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合理的资源价格构成,传统项目评价的不足。

简单应用:①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含义分析某一具体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济原因。

综合应用:①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含义综合分析影响一国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原因。

(六)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识记:①资源与环境核算的主要方法及其内涵;②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内容,适度消费的概念。

领会:①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的基本内涵。

综合应用:①区域或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

四、本章关键问题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及其问题的经济成因,这种问题影响下发展理念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出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及由此引申的其经济含义和实现路径。

第三章效率与资源配置原理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相关经济效率的概念,理解资源配置经济效率的内涵,进一步理解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及其经济内涵。

二、课程内容1.1 效率与资源最优配置1.1.1 静态经济效率1.1.2 代际经济效率1.2 资源有效配置原理1.2.1 市场经济与静态效率1.2.2 边际分析对经济效率的解读1.3 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1.2.1 市场失灵及原因1.2.2 成本-效益分析原理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效率与资源最优配置识记:①消费效率、生产效率和混合生产效率的概念;②代际效率的两个条件。

领会:①消费效率、生产效率和混合生产效率的内涵;②代际效率两个条件的内涵。

(二)资源有效配置原理识记:①自由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制度条件;②资源市场配置有效的表现。

领会:①边际分析对经济效率解读的结论。

(三)市场失灵与资源配置识记:①外部性的概念与分类。

领会:①市场失灵原因的内涵;②成本-效益分析的决策原则。

四、本章关键问题效率的内涵。

第四章可再生资源的最优配置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可再生资源的概念、特征及其基本的生态增长模型,理解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开发利用决策的相关条件并能以之解释现实问题,深入了解渔业和森林资源的最优开发利用问题。

二、课程内容1.1 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1.2 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1.3 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决策模型1.3.1 无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特征1.3.2 有限环境条件下待开发种群数量变化特征1.3.3 资源开发与种群平衡1.4 森林资源优化配置1.4.1 森林资源的概念与特性1.4.2 森林资源最优利用的条件1.5 渔业资源优化配置1.5.1 渔业资源的概念及特性1.5.2 单鱼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可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识记:①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分类;②可再生商品性资源的概念与特性;③可再生公共物品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二)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增长模型识记:①影响可再生资源种群增长的因子;②可再生资源生态增长模型的概念,内禀增长率、负载容量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