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式插花建筑工程学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1班3011205170凌授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东方插花的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株奇葩。
由于受东方地理位置、民族风格、文化背景、习俗、审美观念、宗教、哲学等的影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注重花枝的姿态与神韵,造型重视线条,优美自然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在书法、绘画、诗词歌赋、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代涉足插花者多是文人墨客,能流传于世的插花作品主要以绘画的形式存在。
传统插花的理论著作也主要出自诗人、画家、剧作家、文学家之手。
如《瓶花三说》的作者高濂是明代诗人、戏曲家;《瓶花谱》的作者张谦德为明代画家,爱好书画;《瓶史》出自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之手;《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是清代文学家、篆刻家和画家。
另外,象南齐的谢赫(画家),唐代的白居易(诗人),宋代的杨万里(诗人)、陆游(诗人),明代的计成(造园家)等都喜爱插花。
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从一开始,就是按照书法、绘画、诗词的创作原则发展起来的,把诗词歌赋、乐曲的韵律感融入插花中,并刻意追求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插花的线条造型借鉴了书法、绘画中线条的艺术表现手法。
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写道:“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
”对花枝的剪裁取舍这样描述“以疏瘦古怪为佳。
”《瓶花谱》“折枝”一节里也写道:“凡折花须择枝,或上茸下瘦;或左高右低,右高左低;或两蟠台接,偃亚偏曲;或挺露一干中出,上簇下蕃...取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全得画家折枝花景象,方有天趣”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重视花枝的“形”,追求其姿态意韵,非常注重线条的表现和应用。
花枝的线条有粗细、曲直、刚柔之分,有不同的表现力。
2.用花量较少,色彩清新淡雅我国古代的插花,除了宫廷插花比较繁复隆重外,文人插花多用花量较少,色彩清新淡雅,这正是我国传统插花的典型代表。
《瓶花谱》“插贮”一节说道:“瓶中插花,止可一种、二种,稍过多,便冗杂可厌。
”《浮生六记》有这样的叙述:“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
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
”这正符合中国传统上儒学所追求的文质彬彬,斯文有礼,谦虚含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思想主张。
然而,古人插花也并非绝对不用色彩鲜艳的花材,只是不以色彩的艳丽为追求目的,更注重追求花枝的姿态与神韵,以及插花的意境,而且花朵数量较少,不会显得炫耀刺眼罢了。
3.构图多为不对称的均衡,活泼多变中国传统插花除宫廷插花的构图比较规则,造型比较丰满外,文人插花讲究构图简洁,花枝少而花色清新,造型不拘泥形式,自然活泼。
布局结构讲究疏密有致,起伏有势,不齐不匀,虚实相生。
袁宏道在《瓶史》“宜称”一节里说:“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
多不过二种、三种。
高低疏密如花苑布置方妙。
置瓶忌两对,忌一律,忌成行...夫花之所谓整齐者,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然。
如子瞻之文,随意断续;青莲之诗,不拘对偶,此真整齐也。
”(子瞻即苏东坡,青莲即李白)中国传统插花的不对称构图,亦是将书法、绘画布局构图的艺术原理融于插花中。
4.追求自然之美插花要符合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不要流露过多人为的痕迹。
这与中国儒学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去“人欲”,存“天理”,“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相吻合。
《瓶花谱》在“插储”一节里有述:“若止插一枝,须择枝柯奇古,屈曲斜袅者;欲插二种,须分高下合插,俨若一枝天生者。
或两枝彼此各向,先凑簇像生,用麻丝缚定插之。
”这里强调插花枝条要自然优美。
若插两枝,要高低错落,像天生的一枝产生的自然分枝一样。
若两枝的势态不协调,要先用丝绳绑扎,使之如自然生长的一株植物一样,然后再插入瓶。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也写道:“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
”可见,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自然生长的植物为表现内容,使插花作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效果,正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5.追求意境之美插花要表达一定的主题、富有深邃的思想内涵,或富有情趣或意念或哲理等,使插花形神兼备,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插花是借绘画、书法的布局构图,诗词的意境,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插花除了重视花枝的姿态与神韵之外,更注重“花德”,常以“花德”隐含一定的思想或情趣,寓意于花,寓教于花,以花传情,特别文人插花,往往借花明志,对花抒怀。
如晋末宋初的诗人陶渊明以菊花来映照自己隐逸高雅的品格;宋代苏轼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的佳句;清代郑板桥、石涛也十分喜爱竹子,以竹来隐喻自己的刚正气节与虚怀若谷的品格等等。
因此,中国传统插花作品多有命名,点明主题,引人步入特定的境界。
简言之,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不是以花的数量多取胜,也并非以花的色彩浓艳而取胜,而是以追求自然美和意味深长,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为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温文尔雅、高雅、淡雅、斯文有礼、谦虚含蓄的优秀传统品德。
东方人性情稳重内向、委婉含蓄,艺术境界寓意隐含,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故在插花的创创作理念与法则上,其特点与风格可以用真、善、美、圣这四个字来加以概括。
一、自然之“真”传统的东方民族酷爱自然、崇尚自然,对自然之美最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就是以自然界中生长的花木为表现的物象,讲求“物随原境”。
“形肖自然”,这是中国国画和插花艺术的理论基础。
即所表现的景观需符合万物自然生长的规律,不能含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正如袁宏道在书中所论述的“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的境界。
这样,就要求插花者深入去观察和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思考其美之所在与其美之精华,并融入个人的情感与审美,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和表现,使作品展现出充沛的自然生命力和美感,具有能震撼人心灵的感染力,这是传统东方插花的精髓所在。
二、人文之“善”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而儒家美学思想是以“善”为宗旨,所以中国人的审美观也以“善”为核心,在这种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对花卉也赋予了美好的象征含义,讲求材必有义,义必吉祥,如生活中人们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此象征傲雪凌霜、不畏严寒的品格,取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以此比喻君子之儒雅、脱俗。
用玉兰、海棠、牡丹、桂花来衬托“玉堂富贵”,用象征、寓意、谐音的技巧,营造一种含蓄和谐的氛围,以借花明志、对花舒怀,并给作品赋以某种命题,使作品展现一种特定的意境,这是传统东方插花所特有的风格。
三、艺术之“美”插花创作中的艺术美包括素材美、布局美、色彩美、造型美、构思美和整体艺术美。
善用木本花材,突出线条造型。
如梅花因其横斜疏影、曲折多姿的姿态美,雅而不艳、幽香远逸的色彩美,逢冰雪而怒放、不畏严寒的内涵美而成为传统艺术插花的最佳素材。
花材的位置也讲究疏密有致、起伏有势、虚实结合、刚柔相济、气脉相连。
如“画苑布置为妙”,“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
作品的色彩创意追求统一和谐的色彩效果,力求艳而不俗、雅而不淡,据环境与创作的需要,色彩或绚丽、或素雅,使人的视觉感受明快而亮丽,清新而自然。
传统的艺术插花在造型上不求规则化,在情势上任由发挥,以达明示主题为度,外形轮廓不拘泥于一定的形式,为主题服务是造型创作的源泉。
对花明志、借花舒怀,创作具有诗情画意、包含自然美和人文美的作品,是艺术插花创作的宗旨。
将花的形体美与人的构思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作品神形兼备,具有内涵美、神韵美,这是东方插花艺术所独具的艺术美。
整体艺术美是指插花作品各创作环节之间、各创作要素之间、作品与环境之间的有机配合所产生的综合艺术效果。
即通过插花创作,同时创作一个高雅、浪漫、和谐的环境空间,产生一种环境艺术美。
这是艺术插花的最终目的。
四、“圣”洁之尊艺术是神圣的,艺术创作亦是神圣的,东方人认为花卉是神圣的,以一种崇敬的心惰去对待她,以花悟道、修身养性,使插花也有一种神圣感,讲求“心正花正”,进而“花正心正”。
以自然之美来正人之心态,来怡情娱趣,这是真正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东方人采用写实、写意或二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花卉的姿态美、布局美、色彩美和意境美,是一种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艺术美。
她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过程。
不论何种形式的插花,一件作品其所以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主要在于构图要符合艺术原则,即色彩、形态与性质是否调和、均衡和有韵律感。
所有这些原则是通过所用的切花材料、容器及布置的环境反映出来。
(1)调和插花的调和牵涉到很多的因素。
如只选用一种花卉,一般在性质上是容易调和的。
若2-3种配合,也应以一种为主,其他的陪衬点缀作用。
素色细花的瓷瓶,如插入淡雅的驼羽型翠菊,就有协调感;浓艳的装饰型或球型的大丽花,就需要配以釉色乌亮的粗陶罐,以显其粗犷的风彩;浅兰水盂插以低矮密集粉红色的雏菊,晶莹剔透的玻璃细颈瓶,宜插入非洲菊加饰文竹,并使其枝蔓缠绕于瓶身。
这些都是与容器的调和。
插花所放的环境,色彩有浓淡,光线有明暗,位置有高低,使用的性质不同,均应考虑,使之相互调和。
(2)均衡对称是最简单的均衡,仅见于整形式的插花中;大多数的插花是采用不对称的、动态均衡。
插花材料在容器上下、左右、前后,其数量多少、形态变化、色彩浓艳均不完全一样,但整个构图的重心要在下部,而产生稳定感。
影响均衡的是轻重,而在插花艺术中,轻重是通过花卉、容器及其他饰物的色彩、体积、数量、质地与形态等表现出来。
如色彩深暗或浓艳、体量大、数量多、姿态繁等,给人以重的感觉;色彩淡、形态纤细、体积较大、量少、质地薄且柔软等,使人感到轻盈。
(3)韵律好的插花还要富有变化,有组织有节奏的变化,也就是有韵律感。
在体量较大的插花或一组插花中,除有一主要构图中心外,在合适的位置还可组织少数几个辅助中心,以增加画面变化。
韵律的创作手法还可运用花卉的种类不同或品种花型色彩差异,花朵大小及开放程度不一,枝的曲直与横斜变化等。
变化既要多样,又要统一,有组织、有呼应,能更完美表现主体。
插花作品是由不同色彩、姿态和寓意的花材和花器,按照一定的创作原理组成的。
一件成功的作品,必定是符合以下构图原理和法则的。
一、多样与统一。
将各色各类花材和花器应用到作品里即为多样,但如果惟恐插得不够“全”不够“多”,就会导致松散无序、五色杂陈、毫无章法;相反,如果一味使用单一品种、单一颜色、单一花器(即统一),也会使作品呆板平淡、缺乏活力、索然无味。
二、对比与协调。
对比是指构图中各要素内部的差异性,如主与次、虚与实、疏与密、深与浅、方与圆、粗与细、美与丑、大与小、核心与外围等。
协调是指要素内部存在的一致性,即使构图有一定的整体感。
以色彩构图为例:在单色和同类色构图中,插花与容器的色彩常有适度对比,以增加生动感;在多色构图中,要有主色和从色,一般色相在3个以上时应进行组合,不要五色杂陈;在对比色构图中(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由于颜色反差过强,应适当改变深浅程度和花材数量加以调节;在类似色构图中(如红与橙、红与紫、黄与橙、黄与绿、蓝与绿等),应适当增加对比和变化,以免单调乏味;另外,白色花材具有加强色调的作用,冷暖色都能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