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治疗药

化学治疗药


药理学
抗生素-由各种微生物(细菌、 真菌、放线菌属)产生的,能抑制 其它微生物生长并最终消灭他们的 物质。如:青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对天然抗生素化 学结构改造(修饰)后获得的半合 成产品。如:氨苄西林
抗菌药物现状
近年来,新的抗菌药物研发最为活跃的领域 为ß-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以及氟喹诺酮类等。
S兴奋性增高: (1)失眠较多见; (2)可诱发精神病、癫痫。 (3)机制:阻断GABA与受体结合。
药理学
2.胃肠道反应:最常见。 3.影响软骨发育:孕妇及儿童不宜使用。 4.过敏反应:偶发光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
故服药期间避免光晒。 5.肝肾损伤:长期大量使用会致肝损伤;
碱性尿液时会损伤肾脏。
2.有交叉耐药(交叉耐药-通常指细菌对 同类别不同种药物具有的耐药性)
3.耐药机制-本质是基因突变
(1)靶位修饰-细菌DNA回旋酶改变; (2)孔道蛋白↓-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3)主动流出系统活动↑。
[体内过程] 1.口服吸收良好 2.分布广 3.多以原形经肾排泄
药理学
O COOH
N
R2
R1
图-1:喹诺酮类药物基本结构图
药理学
[药理作用]
1.抗菌谱:广 1)对G-杆菌杀菌作用强(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2)对G+球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包括金葡菌); 3)有些药对TB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 有效; 4)某些药对多重耐药菌株也有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现状
4.喹诺酮类是20世纪90年代飞速发展的合成药 物,属于杀菌性抗菌药物,与ß-内酰胺类、氨基糖 苷类抗生素作用机制不同,可作为对ß-内酰胺类或 其他抗菌药耐药菌感染的治疗药物。氟喹诺酮类药 抗菌谱广、吸收良好、组织和细胞内浓度高、不良 反应少而轻微。但自该类药物普遍应用后,耐药菌 株迅速产生,应引起重视。
药理学
第三十二讲 化学治疗药
主讲人 赵丽娟 学
化学治疗药物一般包括: 1.抗肿瘤药 2.抗寄生虫药 3.抗微生物药: (1)抗菌药物 (2)抗病毒药物 (3)抗真菌药物
抗菌药物 ①人工(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②抗生素: A.天然抗生素 B.半合成抗生素
2.性质:杀菌剂
药理学
3.机理: 1)抑制细菌DNA回旋酶 2)可能诱导DNA的SOS修复 3)可能使细菌产生新的肽聚糖水解酶或自溶酶
[临床应用] — 广泛
1)泌尿生殖系统感染;2)呼吸道感染;
3)肠道感染;
4)骨与关节的感染;
5)皮肤软组织感染 6)其它(抗结核)
药理学
[不良反应] -多数患者能耐受
1.ß-内酰胺类抗生素现已发展为青霉素类、头 孢菌素类和新型ß-内酰胺类三大类。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丁胺卡那霉素、乙基 西梭霉素成为治疗G—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
3.大环内酯类中的新品种(罗红霉素、阿奇 霉素等)具有组织及吞噬细胞内分布浓度 高、生物半衰期长、对某些病原体活性强、 消化道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5.其他抗菌药物,如对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 球菌极有效的去甲万古霉素与万古霉素,抗厌氧菌 的甲硝唑,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酮康唑、氟康唑等。
药理学
第一节 化学合成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 (quinolones) 二.磺胺类 (sulfonamides) 三.其他
药理学
一、喹诺酮类quinolones
[特点] 化学结构中含4喹诺酮母核(见图-1) 口服方便 抗菌作用强 毒性小 某些药 对多重耐药菌有效
药理学
[药物相互作用]
1.碱性药物、抗胆碱药、H2受体阻断药及二 价、三 价阳离子可阻碍该类药物吸收,避 免同服。 2.利福平、氯霉素可降低本类药物作用。 3.部分药物可抑制茶碱、咖啡因、华法林等 的代谢。
药理学
[耐药性]
1.无多重耐药(多重耐药-通常指细菌对 多种类别抗菌药物同时具有耐药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