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报告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报告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初一地理唐倩颖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在新时期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论纲领性文件,它在课程理念、评价机制、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与现行地理教学大纲有较大的不同,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一、《课程标准》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1.《课程标准》依据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

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2.《课程标准》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改变现行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转而注重师生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3.《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

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

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5.基于“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课程标准》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的领域,如设置“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应用性强的模块。

二、《课程标准》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1.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一思想将逐渐改变我国当前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改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

通过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评价以及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三维度认知心理”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结构。

2.学分制的实施和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发自兴趣的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构建了多维度的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选择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包括“理解周围的世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情感观念。

渗透点具体、广泛、可操作性强。

四、《课程标准》调整了内容标准1.《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国民利益和民众兴趣所在,瞄准当今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终生发展需要,在保留经典地理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增加相应内容,删除部分“繁、难、偏、旧”的知识。

如在《课程标准》中,大量引入了现代地理学的最新知识、观点和理论:“地理2”中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地理3”中有“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修1”中有“宇宙大爆炸”假说;“选修2”中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选修7”中有“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

但是,有关“土壤”的具体内容却没有在《课程标准》中出现。

2.《课程标准》摒弃了现行《教学大纲》中的传统的学科内容划分体系和传统的“条述法”的叙述方式。

在教学内容上,通常围绕学习主题组织知识点,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但对于主题下的每个知识点都给以较多说明和教学建议。

3.《课程标准》突出“教学案例”的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阅读、讨论、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

五、《课程标准》设计了切实可行的“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1.在《课程标准》中设计“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比之现行的教学大纲是一大进步。

在这两个“建议”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和学法指导,其目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有序和谐发展。

因此,这两个“建议”是实现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经之路。

2.“活动建议”内容清晰、要求明确,便于操作,对开展教学活动有指导意义。

3.“实施建议”对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作了详细说明,便于操作。

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中,配合案例,针对性强,便于借鉴;倡导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新人教版教材分析高中地理知识树高中地理能力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2)(3) 目录略一、对全套教材编写的说明1.教材编写在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知识结构。

有些地方,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适当做了扩展,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教材的知识结构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见附录。

2.教材编写始终把落实“双基”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

教材力求适度地呈现地理学科的逻辑,精当地分析基本的地理过程和规律,并把体现分析过程的“思考”和“活动” 的设计融入其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立体的和动态的。

3.三本必修教材按照《高中课标》三个必修模块分别设计。

它们既有各自的学科背景、内容结构、价值追求,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

地理1侧重自然地理学科领域,它的特点是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地理2侧重人文地理学科领域,它的特点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3侧重区域地理研究领域,它的特点是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本教材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有内容上前为后打基础的逻辑联系。

两本选修教材也是按照《高中课标》中的两个选修模块分别设计的。

尤其是《自然灾害与防治》是在高中阶段首次开设的课程,具有创新性。

4.必修教材每章后的“问题研究”,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研究主题,选择的研究主题一是学生感兴趣的,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的,三是有一定的操作性的。

三本必修教材的16个研究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畅想式问题,即它们并非在现实中已经存在,例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一方面学生要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体验到如何逻辑地、缜密地分析问题。

第二类,热点或焦点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如何看待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通过研讨这类问题,体会地理学对分析社会问题的作用。

第三类,国家层面上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南水北调怎么调”。

分析这类问题,学生尝试从地理的角度思考这些国家大事,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

“问题研究” 的问题选择和内容设计均征求了高中地理教师的意见,有些就来自他们的教学实践。

5.教材中“思考”“案例”“活动”“阅读” 等栏目有原则上的安排,但不做机械规定,即需要的时候就安排,不需要的时候不因为栏目设计而硬性安排。

6.教材编写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同时,也照顾到大多数农村学校和许多教师的实际。

教材在内容选择和活动题设计时,注意避免“城市化” 的倾向。

并且在有明显地域特点的内容方面,注意其他地区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编写城市等有关内容时,注意农村学生的学习;在编写农业等有关内容时,注意城市学生的学习。

7.教材编写强调用权威的资料和尽可能新的资料。

二、关于《必修地理 1》的说明1.本册教材共5章16节。

第1章以太阳系为核心讲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圈层结构。

第2章、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三个要素──大气、水文和地貌为例,阐述要素的运动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使学生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进而能够对自然景观的形成与人类活动形态作出初步的分析和解释。

第五章通过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讲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教科书的一些章虽然是以自然地理要素为标题,并不是追求地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以自然地理基本要素为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阐述自然地理基本要素的运动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3.对于标准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的要求,教科书采取分散处理的办法。

分别归入相应的自然地理要素基本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地球的保温(温室)效应”是大气部分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课时限制,教材没有在文字部分阐述,而是在“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5.“全球气候变化”部分重点讲述的是近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历史时期和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仅仅是作为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讲述的。

6.对于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因为物质循环的范围下到软流层,上到地表,只是地壳内部不确切。

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一内容时,采用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提法。

7.教材以“山岳的形成” 和“河流地貌的发育”为案例,分别说明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以“山岳对交流运输的影响”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为案例,分别说明“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8.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部分,课文没有用“热量带”,而是采用了黄秉维先生生前曾多次提倡的“温度带”。

9.本书中的“活动”,多是围绕体验、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而设计的。

一些“活动” 的具体内容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并加以改造,如热力环流的小实验,三圈环流模型的制作,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作图分析,试图引导学生在“做” 中学习地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