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偏爱江南?一部震撼的江南极简史现代地理学家多依据地貌划分中国的地理单元论高原,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论平原,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古人则更喜欢从文化同质性着手、辅以山川形便构建出许许多多充满文化蕴味的地理区划如江南、塞北、中原、关中、河西、西域▼部分古代地理分区,标注@刘昊冰/星球研究所只是这些古代区域名称有的已经被历史遗忘、不为现代人所用如西域、塞北有的则从人人争相攀附的神坛上跌落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区域名称如中原、关中唯有“江南”在经历千年起伏之后仍能让大部分中国人心生向往此处的江南并非字面意义上长江以南的所有地方而是一种文化地理概念其核心区包括长江、钱塘江下游沿岸以及两者之间的太湖流域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不足全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一▼江南范围示意图;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Mapbox然而就是这样一块面积不大的区域却似乎集中了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全部想象许多地方都被冠以“某某江南”“小江南”例如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塞上江南”的名号就给了宁夏平原隋代郎茂所著《隋州郡图经》记载:有一批江南士兵被迁到宁夏吴忠,他们将吴忠称为塞北江南▼“周宣政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
其江左之人,崇礼好学,因谓之塞北江南”时至今日我们的地理视野已经极为扩大对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多样性有了更多认识却仍有许多人将西藏林芝、新疆伊犁这两个文化、地理与江南差异极大的地方分别称为“西藏江南”“塞外江南”中国人为何如此偏爱江南甚至延续千年之久,至今不衰?事实上与其他区域不同的是江南的崛起并非一时、一地之功而是在一千余年间五大城市轮番发力将江南逐步推向经济、文化上的巅峰这五个城市又分别与它们所处的“江”“河”“湖”“海”密切相关堪称江河湖海的盛宴1首先来临的是长江时代西晋末年在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重重打击下西晋宗室、士族大量南迁拥有长江天堑之利的南京成为重建晋廷的最佳选择长江从南京的西、北方向奔腾而过可以阻挡来自北方的进攻▼南京段长江,自北向南视角,上方为南京城,摄影师@葛宏军再加上钟山、石头城、九华山、鸡笼山等一众山地丘陵横亘于前玄武湖、秦淮河等河湖环绕▼钟山,下方为玄武湖,图片源自@VCG外秦淮河与石头城,摄影师@潘锐之山地河湖共同构成了对江南内部势力的天然屏障诸葛亮曾评价南京的地理优势出自张勃《吴录》▼“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南京即位史称东晋此后南朝的历代朝廷均接连在此定都形成六朝古都南京崛起▼六朝包括东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图为南京紫峰大厦周围建筑群,摄影师@陈国曦衣冠南渡的汉人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和技术大量土地被开辟为农田▼南京高淳农田,摄影师@李玮农田的开辟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促进了人口增长凭借长江、秦淮河等水系之利南京成了江南人口与财富的聚集之地码头经常停泊数以万计的中外商船以南京为中心的六朝带动江南首次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今日南京长江沿岸,摄影师@李毅恒正所谓“金陵百万户,六代帝王都”后世的吴敬梓在《儒林外传》中言道▼“(南京)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南京内秦淮河,摄影师@刘承徭宗教也变得兴盛起来在南朝统治阶层大力推行之下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地区寺院林立唐代诗人杜牧也曾感叹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鸡鸣寺,摄影师@李文博南北朝之后隋朝统一中国重新定都北方此后的南京再也没能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成为“国都”以南京为核心的长江时代结束了2但颇有雄才大略的隋炀帝杨广却看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趋势勾通南北、消弥差距成为当务之急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工程启动了大运河江南从此进入第二个时代运河时代从公元605年至公元610年隋朝相继开凿通济渠、永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它们共同组成了长度超过2000千米的大运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被连为一体▼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制图@刘昊冰/星球研究所,底图源自@Mapbox而江南地区原本就是河湖密集、水网交错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苕溪,摄影师@潘劲草运河的修建将这些天然河道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它连接村落▼浙江南浔古镇,摄影师@王威串起城镇▼浙江湖州,摄影师@卢文江南的钱粮、物产通过运河水系汇集到长江北岸的扬州再通过扬州转运全国北方的人才也经扬州直下江南运河舟楫往来,穿行如梭扬州商贾云集、店铺林立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扬州崛起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运河穿越扬州城,摄影师@杨奎到了唐代朝廷继续疏浚运河扬州经济、文化持续繁盛“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当时文人骚客间广为流行▼扬州瘦西湖,摄影师@清溪中晚唐诗人尤爱扬州曾在扬州做官的杜牧留下多篇诗作写尽扬州的富庶、繁华也写尽扬州的浪漫、多情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人张祜甚至感慨张祜《纵游淮南》▼“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扬州五亭桥,摄影师@清溪然而“烟花三月”的扬州在唐末的军阀混战中被毁以扬州为核心的运河时代也就此结束3当历史步入宋代中国的经济开发持续向南推进江南的中心也从长江沿岸向南转移另一条大江出场了江南随之进入第三个历史时期钱塘江时代钱塘江发源于安徽境内其杭州段河道蜿蜒曲折故又称“浙江”“之江”▼钱塘江大潮,摄影师@潘劲草一方面它通过浙东运河连接宁波、绍兴另一方面又与大运河的最南端相交将浙北城镇纳入大运河水网而杭州便是其中的交点▼大运河与钱塘江在杭州的交汇处,摄影师@潘劲草拥有如此便利交通的杭州日益成为钱塘江两岸的货物集散地语出自宋陶岳《五代史补·契楹属对》▼“舟辑辐辏,望之不见首尾”靖康之乱后金兵的锋芒将南京和扬州变成前线杭州既远离长江又有钱塘江的水运供给开始进入南宋朝廷的视线公元1138年一度从逃往海上的宋高宗最终下定决心定都杭州杭州崛起请将手机横屏观看▼钱塘江沿岸的杭州,摄影师@朱剑栋随宋廷南下的“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于常”人口的增加再次加速江南的垦殖皇帝也亲自躬耕以劝农桑▼杭州八卦田,南宋皇家籍田遗址,摄影师@祝嘉琪人口、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钱塘江时代的江南开始在经济、文化上彻底超越北方古人曾这样感慨南北局面的翻转出自《永乐大典》残卷之三千一百四十二及宋代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维南多士,栉比周行,北客凋零,晓星相望”“公卿将相,大抵多江浙闽蜀之人”杭州一跃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人烟辐辏、车马喧嚣南宋诗人范成大的一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是让杭州超越了普通城市成为中国文士心目中的理想国▼杭州,摄影师@朱露翔城市里最有才情的管理者围绕杭州西部一个数平方千米的湖泊兴修水利、铺设路桥历经数代人的不断营建最终打造出了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城市景观湖西湖▼杭州西湖,唐代白居易、宋代苏轼都对西湖的营建贡献极大,摄影师@朱剑栋正所谓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摄影师@张力然而南宋后期蒙元入侵杭州城遭到破坏,地位大不如前以杭州为核心的钱塘江时代结束了4但江南的整体崛起仍然不会终止明清时期江、河之后的“湖”开始发力江南迎来第四个历史时期太湖时代太湖位于江南腹心、面积约2400平方千米比深圳市面积还要大1/5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周围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泊均与它勾通相连浩荡的太湖水将江南小桥流水的秀气一扫而空变得辽阔、浩瀚请将手机横屏观看▼太湖,摄影师@赵永清太湖流域腹地的苏州凭借丰富的物产、便捷的交通以及稠密的人口开始走上一条与之前几个城市主要依靠行政因素驱动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便是以工商立城苏州崛起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陈捷阳宋元之后桑、棉的种植在江南日益普遍加上区域交通优势它们可以很快聚集到市镇经过粗加工行销全国远高于粮食生产的收益又进一步刺激其扩张至明清时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丝绸、棉布生产居全国之首各地的商贾竞相云集苏州乾隆时苏州城东几乎家家户户从事丝织业全城纺机不少于1万张染坊约300到400家工匠们甚至开始仿制西方的眼镜、万花筒其他诸如食品加工、成衣、日用百货、造纸印刷珠宝、玉器、铁器加工等等也都分门别类,日趋专业▼苏州山塘航拍,摄影师@赵雪屯苏州的繁盛也带动了周围市镇的快速发展例如吴江的震泽镇元代时仅为一小村落,居民不过几十家到明末已然发展成为拥有五万人口的大镇著名的周庄、同里也都是在明清时期壮大起来江南形成了市镇、城市如众星拱月的局面▼周庄航拍,摄影师@石天金富裕之后的江南生活全面走向物质精致化士大夫们建造起大大小小的私家园林几乎成为中国人“诗意栖居”的理想模板▼拙政园航拍,摄影师@卢文物质精致化的同时是文化的精致尤其是江南女性文化在太湖时代达到鼎盛出现了柳如是、徐灿、贺双卿、陈端生、沈善宝等数十名女性诗人、词人并在全国形成一种江南“多才女”的形象这些女性对江南在全国的“温婉”形象贡献巨大在全国几乎找不出第二个类似的地方▼清代吴焯所绘柳如是画像,有争议,现藏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富庶、精致、才女就像三个标签让太湖时代的江南进入了全盛时期江南也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苏州金鸡湖,摄影师@曹志凌此后清末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再次终结了江南的太湖时代苏州城大部被焚毁史书记载吴大澂《吴清卿太史日记》▼“所烧房屋皆系昔日繁华之地······尽成焦土”5与此同时江河湖海中的最后一个接过了接力棒它就是东海江南进入最新的一个历史时期海洋时代东海是长江水系、钱塘江水系的最终归宿位于入海口的上海在海洋文明到来时便是整个水系的龙头▼黄浦江吴淞口,摄影师@吕威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上海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上海崛起▼上海,摄影师@吕威之后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成为近现代中国最具有活力的区域▼上海外滩,摄影师@袁博从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时代到以扬州为中心的运河时代从以杭州为中心的钱塘江时代到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时代最后到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洋时代江南渡尽劫波却能在不同时代推动新的城市轮番崛起带动整个区域再次获得新生为中华文明输送无数精彩中国人对江南的偏爱延续千年也便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