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时期的文化

魏晋时期的文化

第三课时 文化方面
课标、考纲要求:
1、儒学的危机和三教合一趋势; 2、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数学、农学、地
理学、造纸); 3、汉字,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成因、杰出代表; 4、文人画的出现及其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怎样呢?
1、政治:封建国家的分裂; 民族大融合
2、经济:江南经济开发;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2)当时,北方佛寺遍布,直接影响了封建 国家的赋役来源,所以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 先后灭佛。
典例精析
范缜指出:“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 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 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 而神在?”这实质上说明了
A.存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鬼神与人的关系 B.精神与肉体的辩证关系 D.刀刃与锋利的关系
婢唯著青布衣,僧尼蔬食(种蔬菜和粮食)。 如此,则法兴俗盛,国富人殷。不然,恐方来 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个,非复国有!
——《南史·郭祖深传》
材料二 南朝萧梁之世,共有佛寺2846所, 僧尼10余万人;北魏之世,共有佛寺3万多所, 僧尼200万人。
材料三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蜀犬吠日 有文化不断发生碰撞……与一些王朝统治者产生尖 锐对立。南北朝时期,南方以范缜为代表,以神 灭理论在思想界进行了尖锐的反佛斗争。范缜还 力主废除佛教,但未得到统治者认可;北方则表 现两次大规模的灭佛斗争。北魏太武帝下令全国 沙门(即佛门)一概坑杀,所有佛像都要烧掉, 但不久佛教又告炽盛。北周周武帝下敕禁断佛道 二教。
龙门石窟
宾阳洞佛像
龙门石窟的宾阳洞和古阳洞,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开凿的。
龙门石窟
典例精析
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 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 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 C.飞天壁画
B.秦王破阵曲 D.唐三彩 答案为A
变式训练
下列各项能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 活状况的有( )
①《齐民要术》 ②北方民歌
③云冈石窟
④顾恺之的画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B.①② D.②③
史料探究解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及反佛斗争史料解读
材料一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 十万人,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道人 又有白徒(非正式僧人),尼则皆畜养女,皆不 贯入籍,天下户口,几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 养女多服罗纨。皆使还俗附农,罢白徒养女,听 畜奴婢。
②北魏郦___道__元_的《水经注》,以 《水经》为纲,全面系统地介绍 了水道流经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 地理,是历史、地理和文学价值 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文学
特点
:承上启下,完成了古诗 从四言、五言、骚体到 七言诗的过渡
表现
建安文学
表现
陶渊明的田园诗
民歌
建安文学:建安时期,曹操父子等诗人 写出的内容充实、风格苍凉 而又富有生气的诗赋。代表 作:曹操《蒿里行》
陶渊明的田园诗:向往农村生活,内容清 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民歌
南方:__缠__绵__婉__转,多描写爱情, 如《采桑度》等
北方:__慷__慨__激__昂_,有恋歌、牧 歌、战歌,如《敕勒歌》、
《木兰辞》等
艺术
书法 :蔡邕、钟繇、王羲 之、 王献之为代表
绘画 :三国时曹不兴是我国 _佛__像__画_的始祖,东晋 顾恺以人物画著称
雕塑 :山西大同__云__冈__石__窟、 河南__洛__阳_龙门石窟, 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音乐和舞蹈家。尤善隶、楷, 与王羲之并称“钟 王”。
(1)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 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2)东晋的王羲之被 称为“书圣”,擅 长隶书、草书,其 代表作有《兰亭序》 和《黄庭经》等, 与其子王献之合称 为“二王”。
——陶卫东《中国对外关系史专题讲义》
解读
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佛教盛行的原因、 表现及危害。统治阶级尊崇并提倡佛教;社会 动荡,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希求解脱苦难而信 仰。僧尼众多,“不贯入籍”,使国家税收减 少,国库空虚,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
材料三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反佛
斗争的不同:南方佛教势力尚未形成对封建统 治的巨大威胁,且可以作为统治工具,故南方 的反佛斗争主要反映在思想领域的斗争;北方 佛教势力的发展,已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严 重影响封建统治,因此表现为政治上出现两次 大规模的灭佛斗争。
3、思想:儒学的危机和三教合一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儒、佛、道“三教并存”局 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 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易错知识警示
1.佛教成为统治者利用的工具是在东汉明 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后,而不是西汉末年 佛教刚开始传入之时;道教成为统治者利 用的工具是在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 道教之后,而不是在其刚开始形成之时。
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外景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北的武州山北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 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 躯。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云岗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
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内佛像
云岗石窟
云岗石窟内佛像
云岗石窟内佛像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外景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 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始凿于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余万尊,窟 龛2300多个。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答案为A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科技
数学 农学 地理
数学
魏晋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圆周 率 的正确计算方法
南朝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著《_缀__术_》
贾思勰,北魏时人,著
有《齐民要术》,是中 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3)农学:
《齐民要术》,介绍了农、 林、牧、副、渔业的生产 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 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
⑤出现了反佛教思想(如范缜的《神灭论》) 和反佛教斗争(如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 灭佛)。
⑥同佛教相关的绘画、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 了迅速发展,使其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中外文 化交融的特征。
2.反佛斗争:
(1)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 范缜的《神灭论》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 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在世界
农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农学:北朝贾思勰著 《_齐__民__要__术_》
①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 的农书
②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 黄__河__中__下__游__地区的农 牧经验、食品加工与 贮藏、野生植物的利 用等
①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地理
提出_绘__制__地__图_的原则
③统治阶级的提倡。
(2)表现: ①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 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 ②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③佛教寺院多,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3)影响: ①加重广大人民思想的愚昧,消磨了人民的 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 ②没有解脱人民的痛苦,反而增加了人民的 负担。 ③修建佛教寺院,耗费大量财物。 ④佛寺广占田地、侵夺百姓,寺院经济膨胀, 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
3、知识补充
关于佛教传播和反佛教斗争 1.佛教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要从以下几 方面分析:
(1)原因: 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 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社会土壤, 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②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 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 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 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
兰亭
鹅池
曲水
兰亭:在浙江绍兴市西南的兰渚山下。现存建筑和园林是明嘉 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移此重建的。1980年曾全面整修。王羲之 的《兰亭序》就是在这里书写的。
绘画
顾恺之,东晋画家,字
长康,画家,绘画理论 家,诗人。擅长画人物, 代表作《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东晋·顾恺之作,绢本;纵25.5厘米,横377.9厘米。摹本原为清朝内府 所藏,1900年八国联军入北京,被英军从颐和园劫去,现藏英国伦敦大英 博物馆。晋代张华鉴于西晋初年,贾后专权,多行不义,作《女史箴》宣 传妇德,以为讽鉴,被人认为是“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作。顾恺之 的《女史箴图》正是以此题而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