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我的家乡安化

最新我的家乡安化

陶澍所在的两江地区,是清朝财赋之区,漕粮、 盐课居全国之首,又河湖港汊(chà)密布,是水利 工程重点地区。陶澍在两江兴利除弊,推行改革, 成就显著。后人将陶澍和历史上著名的理财家、改 革家桓宽、刘晏相提并论。
他人对陶澍的评价
清代两江总督林则徐曾作一联挽陶公,对陶澍作了这样的评价: 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 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
陶澍
陶澍(1779-1839),字子霖, 号云订,安化县小淹乡人。嘉庆 七年(1802年)中进士,任翰林 院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 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 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 子少保。陶澍为官期间,在除恶 安民、抗灾救灾、兴修水利、整 顿财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 革新盐政,整治治安,兴办教育, 培养人才上作出了较大贡献。且 著文赋诗,造诣不浅,书画兼长, 为后代留下了不少佳作,蓍有 《印心石屋诗抄》、《靖节先生 集》、《陶文毅公全集》传世。 道光皇帝曾亲书“印心石屋”匾 赐之。1839年6月病逝于南京。
陶澍对联
白水至今犹一色; 绿柳到此不三眠。
——题高邮露筋祠
倚槛苍茫千古事; 过江多少六朝山。
——题安庆大观亭
奇石似人花下立; 仙人如鹤竹间来。
——题连云港云台山玉兰山房
溪头细雨流花出; 树外闲云载鹤归。
——题吴县古雪禅院枕流阁
淘澍陵园
陶澍陵园位于安化县东部,距县城31公里,地处资江中游北岸。以清代 两江总督陶澍陵园为主的风景区分布在三处:一处是沙湾的陶澍陵墓、 享堂。内有门楼、牌楼、陵墓、墓道及石人、石狮、石马、石羊、八 角亭、御书汉白玉匾,御撰祭文碑等;二处是资江南岸的官厅。原内 有总督府、官太保第、乡贤祠、赐书楼、石雕龙凤石门、白玉兰树、 引水石渠。另有文澜塔、印心石屋、乌龟岩;三处是资江南岸的百梅 山庄。内有御书“印心石屋”的匾,杨夫人贞节牌坊,御书崖。景区 以古迹,文物吸引游客 。
政绩
陶澍一生为官四十年,为官清廉,为政勤勉,关心民事,改革弊端,政绩斐然。 主要政绩体现于吏治、漕运、盐政、水利、赈灾恤民五大事件上。
吏治 道光元年(1821年)年底,陶澍擢安徽布政使,上任伊始解决安徽省钱粮亏空 问题。道光三年(1823)初,陶澍升任巡抚,解决官员吏治问题。后来升任江 苏巡抚、两江总督,解决两江流域民生问 漕运 道光五年(1825年)陶澍任职江苏巡抚,筹商船,访海路,定运价,疏通了江 南漕运。 盐政 陶澍任职两江总督期间,将盐贩子黄玉林按律处罚,将要犯任开宇、刘东升送 至京城,改革盐票制,消除了盐政积累的弊端。 水利 道光三年(1823年)开始,吴淞地区洪涝成灾,他亲临现场,组织施工,疏通 河道。后来,吴淞地区稻谷丰收。 赈灾恤民 道光三年(1823年),江水大涨,苏皖地区洪水造成上千上万的流民,陶澍组 织捐款,安排灾民生计,修筑堤坝,建造房屋,使得流移、老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稚者都有 所养。
制作人:宁放群
一·安化概况
安化位于资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东与桃 江、宁乡接壤,南与涟源,新化毗邻,西与溆浦、沅陵交 界,北与常德、桃源相连。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是湖南 省第三个面积最大的县。辖5个乡、18个镇,总人口100 万。居民主要系汉族,有少数民族近1000人。
安化古称“梅山”,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宋神宗熙宁 五年(1072)置县。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罗绕典、 著名书法家黄自元,就是生于斯,长于斯。唐九红、龚智 超、龚睿娜、黄穗、陈琳、田卿等羽毛球世界冠军和奥运 冠军,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安化被誉为“世界羽毛球冠 军的摇篮”。
陶澍陵园位于小淹镇沙弯坪,由朝廷拨银兴建。陵园占地50亩,环筑围 墙,右门入侧处有御碑亭,亭内两只巨大的石鳌背负一块道光皇帝御 赐的、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的碑文,进门左侧为陶澍墓,墓前有墓 表、石俑、石马、石虎、石兔,显得庄严肃穆。1996年,经湖南省人 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启示
一·我们需要向先人淘澍学习爱民忧国,济人利物; 勇于任事,敢负责任;任劳任怨,有胆有识的思 想作风。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并在实践中不 断完善自我。
二·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无论我们的家乡是否经济 发展得好,是否有名,我们都因以自己的家乡为 豪。正所谓“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始终 热爱自己的家乡!
陶澍贡献
陶澍是鸦片战争前中国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 核心和领袖。林则徐、贺长龄、姚莹等都是陶澍的 下属,魏源、包世臣等是陶澍的幕僚,汤鹏、龚自 珍、黄爵滋等则视陶澍为师友;陶澍的《蜀輶(yóu) 日记》是当时最重要的经世著作之一,探讨了六省 关于水利、漕河、财政、盐务、治安、兵防等方面 的问题,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改 革派引为自豪的两大改革成果即海运与票盐,都是 在陶澍的领导与主持下完成的。
生平简介
1779年,陶澍生于安化边远农村,从小就打柴、放牛、捕鱼,过着贫困的生活。 陶澍自幼就以神童著称,聪颖机敏,长于记忆,善于理解,家中藏书丰富, 熟 读《四书五经》及经史子集,并且博览了野史、笔记、方志、族谱、小说等杂 书。
嘉庆五年(1800年)秋试中举。
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魏源评价陶澍:“骋古今之学,剚(zì)繁剧之才”,“为翰 林能诗,为御史能言,及备兵川东,摘伏发奸,又为能吏。”, “生平所至兴革,务挈大纲,导大窾(kuǎn)。”
张佩纶赞其为“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山”。
《清史稿》对陶澍的评价是:“陶澍治水利、漕运、盐政,垂 百年之利,为屏为翰,庶无愧焉。”
嘉庆十至十三年(1805年-1808年),陶澍的父亲逝世他守孝回归故里,这段时 间里他曾主讲湖南澧县澧阳书院。
道光元年(1821年),四川总督蒋攸铦奏称陶澍治行为四川第一,擢山西按察 使,又调福建按察使,同年十月擢安徽布政使。 道光十年(1830年),累官至两江总督至1835年,兼江苏巡抚、两淮盐政。整顿 河工、漕(利用水道转运粮食)务、吏治,将纲盐法改为票盐法,扭转盐务的 弊端。 一生为官清廉,自题“要半文不值一文,莫道人无知者,一事须了一部,如此 心乃安然。”史称“胸怀无城府,待人表里如一”,缴年养廉银1000两,裁盐
相关主题